塔克什肯口岸

塔克什肯口岸

塔克什肯口岸是中蒙間的重要貿易通道,新中國成立後中蒙貿易有所發展, 20世紀60年代初,塔克什肯與布爾乾之間的貿易中斷。1989年7月20日,塔克什肯口岸經國家批准對外開放,1991年中蒙兩國政府簽訂協定同意該口岸為雙邊季節性開放口岸,允許中蒙兩國人員、貨物和交通運輸工具通行。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境內,地處東經90°48′,北緯46°11′。對面為蒙古國科布多省。從塔克什肯入境距青河縣城90公里,距阿勒泰市380公里,距烏魯木齊市510公里。口岸距中蒙邊界線15.5公里。東部與蒙古國科布多省的布爾乾縣接壤,距對方布爾乾口岸25公里,距布爾乾縣城65公里,距科布多省會約265公里。

自然資源

塔克什肯口岸塔克什肯口岸

塔克 什肯口岸富鹼侵入岩體是阿爾泰造山帶典型的後造山岩體。本次鋯石U-Pb定年給出~(206)Pb/~(238)U年齡286±1Ma(MSWD=0.05),代表其形成年齡。這為阿爾泰後造山岩漿作用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年代學證據。該岩體主要岩石類型為正長岩、石英二長岩、石英鹼長正長岩、正長花崗岩,富鉀、富鈉、準鋁,富集輕稀土、大離子親石元素,虧損高場強元素,與區內相鄰的鹼性花崗岩(A型花崗岩)在岩石學、地球化學方面不同。 該岩體Sr初始值變化於0.7038~0.7040,ε_(Nd)(t)值為正值(+6.2~+6.3),Nd模式年齡T_(DM)為542~546Ma,與中亞造山帶典型的高(正)ε_(Nd)(t)值花崗岩類似。而且,其ε_(Nd)(t)值遠高於區內同造山花崗岩,也高於造山帶內部同時期的Ⅰ-A型後造山花崗岩。依據岩體構造特徵、年代學、地球化學和區域地質背景綜合分析,該岩體應為後造山岩體,在時空上可與蒙古南部鹼性岩帶對比,其形成可能與富集高場強元素的虧損地幔岩漿底侵,導致下地殼重熔,並發生岩漿混合有關。 這說明,塔克什肯口岸富鹼侵入岩體是阿爾泰造山帶典型的後造山岩體。除了可能的俯衝下埋的年輕洋殼或島弧物質外,還有新的幔源物質加入到地殼。這為中亞造山帶後造山階段陸殼垂向生長提供了一個新證據。同時,也為東北北部-蒙古南部鹼性岩帶向西沿入阿爾泰造山帶提供了證據。

基礎設施

項目簡介

塔克什肯口岸塔克什肯口岸

青河縣塔克什肯口岸於1989年7月正式通關貿易,為國家一類陸路口岸,是全國對蒙開放的第二大口岸,新疆對蒙開放的第一大口岸。通關貿易以來,每年都有大批的蒙古客商及國內外遊客在口岸開展邊貿互市、旅遊購物,同時還有一定數量的遊客自塔克什肯口岸進入後到疆內其他城市觀光旅遊、購物消費。2005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相繼訪問蒙古國,確定將蒙古國列為中國公民自費旅遊目的地國,國家旅遊局與蒙古國交通、運輸和旅遊部簽署了《中國公民旅遊團隊赴蒙古旅遊實施方案的諒解備忘錄》。2006年4月青河縣成功舉辦了“中國·阿勒泰·青河塔克什肯口岸旅遊發展與合作研討會”,進一步簡化了跨國旅遊出入境手續的辦理程式,全年出入境旅遊購物人員達到6萬人次,過貨5萬噸。目前,阿勒泰地區常住人口可持本人身份證、非常住人口可持1月以上的暫住證和本人身份證到居住地邊防部門辦理中蒙邊境通行證,赴蒙古國進行1-3日旅遊或商務考察。

該項目區為邊境旅遊區,是新疆發展出入境旅遊的突破口,是以喀納斯為龍頭的阿勒泰旅遊項目的重要補充。客源市場主要以國外、疆內遊客為主,疆外遊客為輔。目前,塔克什肯口岸出入境聯檢廳已建成並投入使用,旅遊購物商貿區已開工建設,塔克什肯鎮鎮區的綠化、亮化、道路及供排水、供熱系統完備。“十一五”期間,青河縣將繼續加大投入,加快塔克什肯口岸小城鎮建設步伐,切實改善口岸基礎設施條件和整體服務功能,實現塔克什肯口岸全年開關並面向第三國—俄羅斯開放。屆時,將會吸引更多的遊客到塔克什肯口岸旅遊、消費,青河縣塔克什肯口岸跨國旅遊項目將面臨更加廣闊的前景。

建設規模、內容及年限

該項目依據青河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塔克什肯口岸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規劃建設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建設年限為三年。建設內容包括:1、建設塔克什肯口岸旅遊度假村。主要包括遊客住宿、餐飲設施,各種娛樂、休閒、健身設施,度假村內游步道、各種標示標誌牌及人工景致等,建設資金1500萬元;2、建設塔克什肯口岸美食一條街,建設資金1000萬元;3、新建旅遊賓館一處(三星級以上),接待床位達到400張,以及遊客娛樂、休閒設施,建設資金2000萬元。

投資總額

4500萬元。

發展成果

塔克什肯口岸對外開放塔克什肯口岸對外開放

2009年1-4月,塔克什肯口岸完成進出口貨運量4237噸,其中進口22噸,出口4215噸,分別增長79%、下降76%和增長85%。完成進出口貿易額385.11萬美元,其中進口貿易額1.69萬美元,出口貿易額383.42萬美元,分別增長205%、下降95%和增長308%。主要進口商品為凍魚,出口商品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涵管、水泥、瀝青和機械設備。

在2009年前四個月口岸進出口貿易額中青河縣外貿企業完成進出口貨運量3616.45噸,占口岸貨運量的85%以上,而進出口貿易額66.8萬美元,僅占口岸貿易額的17%,並且產品比較單一,大多數是資源密集型產品。

香港盛大投資集團計畫投資4500萬元,建設小商品批發、建材於一體的物流園區,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的房屋主題已基本完工。香港(蒙古)能源公司計畫投資一億元,新建占地300畝的口岸物流中心、賓館、學校和醫院。 2009年口岸同蒙古國及俄羅斯經濟、資源、需求互補等實際,科學合理定位口岸功能及發展方向,以規範口岸今後的建設和管理,加速口岸經濟發展。將加大工作力度,力爭實現塔克什肯口岸常年性對外開放,早日實現紅山嘴口岸向第三國開放。同時,將旅遊、貿易和口岸建設有機結合,通過發展旅遊貿易,加快口岸發展,擴大對蒙古的商品出口貿易。

塔克什肯其人和以其名命名的口岸

塔克什肯口岸塔克什肯口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後,塔克什肯口岸成了西北邊陲阿勒泰地區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現已聞名遐邇。

關於塔克什肯地名的由來,中蒙邊界的劃定時間眾說紛紜。某些刊物不顧歷史實事妄加釋意。甚者寫專篇虛構事實,混淆視聽。

2002年出版的《依持勒部落系譜》一書中第173頁毫無根據的歪曲歷史事實稱依特勒部族的著名雄辯家,塔克什肯因其安家落戶於清河縣中蒙邊界。現其名字成了地名,在世界地圖上落下了鼎鼎大名。

猶如,2001年度《木拉》雜誌,第一期發表合孜爾·阿達加爾一篇文章中描述所謂的歷史事件稱:在很早以前莫勒克部落的賽買克畢在木爾恩德克可汗時期與科列(大科列)地方的蒙古可汗交涉後,從禾斯哈拉海劃定界限。另,對原被蒙古方搶掠去的馬匹,在現塔克什肯山頭進行談判。經談判賽買克畢同意了對方每匹馬折變為二歲小馬退賠的協定。後來達成協定的地方被稱為“塔以克斯肯”(在哈薩克語中有小馬協定之地的意思)。後來演變成了塔克什肯。正是無稽之談。

對於這些誤傳本人在2002年度第六期《木拉》雜誌上發表過“還歷史予真實”的評論文章。其中已用歷史依據論述了賽買克協定是什麼時期的事件。即十六世紀的克列可汗的兒子木爾恩德克可汗怎能牽址到在清河與蒙古可汗劃界線。在這就不再贅述,直戴了當,言歸正傳。

那么現塔克什肯口岸是什麼時候被定為邊境口岸的呢?我認為有必要把這段歷史從科布多一阿勒泰分治以前開始講述為宜。

據歷史記載1902年科布多與阿勒泰直屬北京。由科布多與阿勒泰參贊大臣管轄。辦事處駐科布多。1903年科布多與阿勒泰一帶分為“巴容噶爾、準噶爾”也就是“右翼、左翼”兩個區域來管制。屬右翼一帶的部族有馬米貝子掌管。屬右翼的有科布多兩個吾庫爾岱部族和清河。富蘊兩個吾庫爾岱部族,共四個吾庫岱部族,由切如什部族出身的蘇庫爾拜,吉合什掌管。實行此權制後,苛捐雜稅增多,勞苦大眾不堪重負,在喀刺烏斯滿帶領下廣大牧民紛起抵制,終迫使取締了該管轄制度,由科布多與阿勒泰辦事長官即大巨帕勒塔王掌管,從此帕勒塔王駐承化寺(今阿勒泰市)統管阿科區域。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滿清王朝衰落崩潰。1912年沙皇俄國策劃外蒙軍占領科布多,此時科布多活佛達木、加木薩輔譁變,向科烈吾拉斯台辦事處宣布獨立、成立所謂科布多可汗蒙古園。同時沙俄,外蒙軍虎視眈眈威脅著阿勒泰。為抵禦外敵侵略行經,從烏魯木齊由姓馬的率兵,從伊犁姓魏的帶兵出發,合併有兩千人,及時趕到承化才保住了阿勒泰。這一次事件後,北京政府和沙俄使館於1913年簽訂了《對中俄原界約的補充協定》即割讓科布多歸外蒙古的不平等條約。從此科布多分離了阿勒泰地區,隸屬外蒙。阿勒泰直屬中央政府。

1918年北洋政府決定阿勒泰改為新疆省管轄。從烏市委派周學道尹,實行地、縣行政機制。

1926年清河設治局,縣址駐於布勒根河畔。當時阿勒泰東北方邊境由哈那皮亞貝子負責。有一個營的兵執行邊防巡邏。沒有固定的邊防哨所。在從後的1929年-1933年查乾郭勒邊界的科克玉依有馬大人率領邊防士兵守衛。

1933年東乾騷亂,四月初承化行政長魏鎮國率部逃走。承化被呼稱“總指揮”的東乾馬如龍掌管。這時馬大人駐紮的查乾郭勒科克玉依由葛子馬來亞帶領的20來名東乾占領。並欺壓當地牧民。1934年夏熱甫汗督統獲悉後,立即派兵,由沙買多拉、葉斯克加依帶30名兵力,其中就有名叫塔克什肯的戰士,趕抵查乾郭勒。葛子馬來亞一夥逃往北塔山。他們在查乾郭勒守邊一直到1935年。後來領導馬買都拉調紅山嘴哨所,由熱斯別克、胡斯別克接替。

我國阿勒泰以北,1936年以前因沒有正式邊界線界標。科布多與阿勒泰之間多次發生邊境衝突。外蒙軍侵入到塔克什肯山頭以北的木恩吉克山頭,製造邊境爭端。1936年4月外蒙有300名士兵到邊境喀喇巴什克,強迫在吾什庫勒、喀喇巴什克、喀騰敖包等地的青格勒牧民反遷,並將布勒根邊防戰士哈馬太、於斯甫江、塔克什肯等抓走做人質。當時布勒跟邊防站只有35名戰士,無法與他們對抗。邊防站領導熱斯別克(哈巴河人)、居塔、別尕岱(哈巴河人)向承化派人通報,要求救援。夏熱甫汗當即出兵支援。援兵到後,在首領居馬爾特帶領下也抓獲外蒙9個人(居馬爾特1942年死於盛世才獄中。妻小1956年遷居蘇聯)。並在喀喇巴什克托列部落的古牧地支起氈房,邀請蒙方對話談判。蒙方應邀由巴特索仁達爾合帶五人來。阿方代表由夏熱甫汗指派承化警察局局長居馬爾特和居塔、賽依特等三人去參加。談判進行到第三天雙方爭論非常激烈,形不成共同意見。阿方代表作為歷史依據提出,1929年在馬依恆塔斯因邊境爭端發生武裝衝突。外蒙軍與我方守邊的馬大人的士兵發生交火。在這場交戰中馬大人的士兵打死俄羅斯士兵班克扎尼和蒙古兵頭領沙拉達爾合,屍體留在我國領土裡。後作為標誌性物證埋葬在邊界線什力克的等事實,據理力爭。最終蒙方服輸,經打電報請示蒙古國主席索依巴森同意調和。歸還了被蒙軍侵占的烏什力克、喀喇巴什克、喀騰敖包等地,談判第五天雙方邊界線基本確定。雙方交換了被抓人員,握手和好。談判中青格勒本地人加合斯拜始終擔任通事。此人精通蒙古語,有一定的文化。協定由參加談判的警察局局長居馬爾特起草。用蒙、哈兩種文字準備。參加談判的雙方人員簽名。從此這條國界線正式成了中蒙邊界線。

1962年兩國對邊界專門勘查做了個別調整。但主要還是以上述的協定為準建立了國界界標。

1936年4月把布勒根河上游邊界的山坡(現塔克什肯口岸)定為哨所駐址地。有戰士塔克什肯、江丕依斯和阿合太等輪流站哨。當地人見塔克什肯常年堅持在這站哨。就把有這座哨所的山坡稱謂“塔克什肯坡”。2002年《法制雜誌》第五期由那波挺所譯的哈文版發表陳衛紅一篇文章中提到:塔克什肯是一名哈薩克族戰士,1938年以前就同一群戰士一起守防布勒根河口。當年冬天特別冷,氣溫降到零下45℃,他守衛祖國領土服役多年,常帶領其他邊防戰士克服邊界線上的種種困難,不怕天寒地凍,每次都能圓滿完成守邊任務。他去世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勞,把這塊地命名為塔克什肯。可以看出,該文章是從海關史記中摘載的,是鐵的事實。

塔克什肯是何許人也?他是怎么到布勒根邊防服役的?原籍在哪?他的後裔和命運又如何呢?其父親江丕依斯屬齊巴爾阿依格爾部落中賀加別爾根家族人。膝下有7個兒子:馬德拜、馬合什、沙德克、塔克什肯、哈布多拉、阿依達汗、沙都。塔克什肯排行老四。於1912年生於哈巴河河谷地帶喀喇吾特克勒。1983年在木壘縣包斯坦鄉去世。

1934年夏熱甫汗在哈巴河招兵。闊克乃台吉管轄的齊巴阿依格爾部落當兵的有:馬哈太·齊巴爾,扎合木·沙亞,胡散·阿合買提,賽依提·阿合木,依西·馬買吐拉和頂替堂兄當兵的塔克什肯。是年四月在買買吐拉·葉斯克拜(1896年—1981年)帶領下抵達青河縣查乾郭勒鄉布勒根哨所服役。1936年-1937年同塔克什肯一起守邊的居塔·別格岱(1905年-1993年)在1986年的一次記述中稱:青河縣布勒根哨所的人員輪流換防多少次,但就是塔克什肯未動。為此在1937年還授予勳章一枚。

1941年伊始,哨所領導買買多拉、居馬爾特、熱斯別克等先後被盛世才逮捕入獄。哨所無人問津。當時情境越發激起了青河縣人民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反抗情緒。

在哨所服役的塔克什肯與當地居民巴勒塔拜的女兒江恩勒結婚,已成家立業。而且參加了反對國民黨暴政的游擊戰爭。

1944年2月27日,蒙古國領袖索依巴勒森,人民軍將軍多爾吉到布勒根邊界馬依塔斯,為援助起義人民,同烏斯滿簽訂有關條約。為支援富蘊、青河人民的解放鬥爭。用車運來大量的輕重武器彈藥。堆在布勒根邊界露地。周圍拉了鐵絲網,上蓋帆布。由塔克什肯在內的一個班的兵守護著。塔克什肯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不分晝夜,盡責盡力完成交辦的任務,1946年授予“忠誠”勳章一枚。

1947年秋天,烏斯滿背叛“三區”革命,投到國民黨懷抱。將青河縣牧民民眾裹脅遷往哈密、巴里坤,塔克什肯隨公婆家遷移到木壘縣定居下來,無力搬回哈巴河原籍。

塔克什肯膝下有女兒:再尼什·庫勒巴克,長子吐合塔吾拜,次子哈木扎,孫子有哈帕爾。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中塔克什肯也受到了衝擊。遺憾的是在守衛國土立功授予的勳章在“文革”中別人抄去丟失。落實政策後,他想著原籍哈巴河,多么想回來看望一次故鄉。但是命運未能使他如願以償。80年代初,謝世而去,享年70歲。

作為多年守邊戰士塔克什肯的見證,人們以他名字命名這塊邊境土地。90年代初成為向外開放的口岸,現已變成塔克什肯小鎮。這位為守國土獻青春,立汗馬功勞的愛國戰士只限於呼其名而已嗎?這使人有幾許歉意感,國泰民安的今天,作為子孫,為不忘過去,感慨之餘使人產生企盼有關領導能否在其服役的邊境為其立個紀念碑,以安慰其在天之靈和教育後人的思縷。

作者:哈巴河縣信訪局退休幹部:艾別 ·哈力

白山澤(撒拉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