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格村

堵格村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堵格鄉,地處海拔2200多米的魯南山北麓,是典型的高寒山區,距縣城26公里,轄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34戶、人口1400人。 1981年包產到戶前,該村所屬堵格鄉為會東14個貧困鄉之一。改革開放30年來,堵格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已發展成為攀枝花和會東的主要蔬菜生產基地之一,會東重要的優質玉米、馬鈴薯示範基地,黑山羊、肉牛飼養示範基地和華山松生產地,農業部定點的第七批牲畜交易市場之一的堵格牲畜交易市場更是堵格村的一個金字招牌。200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僅農業一項就超過3000元。

基本信息

人口經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衝破了禁錮,打破了堅冰。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堵格,這個山旮旯里的不毛之地,開始了新的歷史變遷。東方風來滿眼春。巨變中的堵格村,給了人們太多的驚喜。

一是玉米馬鈴薯1981年的3畝地膜玉米比傳統耕種的“稀大窩”增產一倍以上,就是從那時開始,堵格村成了會東玉米馬鈴薯生產技術的試驗田。近幾年來,該村一直保持著3000畝以上優質玉米和馬鈴薯的生產規模,成為民眾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2是蔬菜。這可是堵格村的大手筆,蓮花白、花菜、大白菜,是堵格村“送”給會東、攀枝花乃至成都、重慶、昆明的一份“厚禮”。從2000年以來,堵格村戶均種菜一直保持在3畝以上,勤快人家同一塊地可複種三季,這幾年市場平穩,畝產值都是四五千元以上。三是林果藥材。據統計,2007年堵格村華山松籽創收140萬元,人均收入630元。4000畝華山松由村上安排專人看守,白露後開山集中採收松籽,這個綠色銀行將為民眾帶來更大的收入。從2004年開始,村支書曹華金和主任曹華松帶領村組幹部年年自費到金陽、會理等地考察取經,如今川烏、草烏等中藥材以及大紅袍花椒、日本耐病松太蘿蔔、核桃等特色經濟作物已經在堵格開始起步,漸成氣候。大紅袍花椒現已發展到8000多株,去年創產值24萬多元。

如今,畜牧產業成了堵格村人的重要經濟增收門路,光是圈養黑山羊,全村存欄就有2000多隻,張國玉、石遠學等則通過飼養肉牛發了財,每年僅此一項收入就上萬元。石遠學現在有6頭西門塔爾牛,今年牛市價格看漲,他算是“撞上財神”了。如今,堵格村334戶人家,每家至少有一個人在外面找錢,或經商、或打工。334戶人家,在集市上開店鋪,從事餐飲、百貨等經營的達100多戶,做牲畜生意的30多戶,跑運輸的30多戶,農閒時出門務工的上百戶。334戶人家,90%以上的安有電話,一半以上有手機,三分之一的在集市住上樓房過上了“城市生活”,不少人家則在縣城買車買房。

堵格村是會東縣14個在建新農村示範點之一,通過一年的建設,村組面貌煥然一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石遠周等堵格村農戶中已深入人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