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橋

場橋鎮位於浙江省瑞安市市區東北大羅山南麓,距市區12.3公里,處龍、風、麟、龜四小丘之中;東北界梅頭鎮,西南鄰海安、羅風鎮,北靠大羅山,東臨東海,海岸線長840米,屬濱海平原水網地帶,總面積13.3平方公里,耕地4422畝,轄10個行政村,人口1.69萬。鎮政府駐地五林村;鎮區古有跨架龜山浦上的大石橋,名長橋,橋邊為雙穗鹽場場署,又名場橋。


發展歷史

嘉靖時局祟泰鄉五都,民國6年(1917)屬東區;20年至23年屬第一區,稱長橋鄉;24年至31年屬海岡鄉;32年至34年屬海場鄉;35年至37年復屬海岡鄉。1949年屬海安鄉,1950年8月從海安鄉中析置場橋鄉;1959年為場橋管理區;1961年稱場橋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場橋鄉;1986年撤鄉建鎮至今。
場橋鎮的經濟原以鹽業、農業為主;製鹽歷史悠久:《宋史·食貨志》有:“雙穗鹽場在祟泰五都鄉”的記載。唐宋以迄民國為全省主要食鹽產區之一,年產量達30萬公斤。宋代置雙穗鹽場至清末,下轄天、地、入、東、信五團,地域最廣時北含水嘉鹽場(今甌海區永強一帶)南轄飛雲江南岸鹽田,朝廷任命鹽場主管官吏。明以前場署設在鎮區,明以後遷海安所城內。50年代後,廢坦復墾,鹽田銳減。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貫徹聯產承包責任制,場橋鎮的鄉鎮工業、家庭工業蓬勃發展,逐步形成以針織、化工、陶瓷、五金為主的鄉鎮工業格局。現鎮、村辦企業668家;尤以針織羊毛衫最為發達,是聞名省內外的專業產銷基地,全鎮從事羊毛衫編織的個體戶3000多家,開闢5個羊毛衫專業交易市場;1996年成交額超億元;全鎮工業總產值11.8億元。
近年加快集鎮基礎設施建設,新建解放路(一期)、公園路、北大街、浦新街、麟山路,羅山北路等主街道,拓寬原商業街西街路,鋪設塘梅公路場橋段混凝土路面,建造防洪堤840米,建成日產7000噸自來水廠1座(含地下取水工程和陳吞蓄水工程),鋪設供水管道49公里;液化石油氣普及率63%;新建16乾伏變電所一座、鎮醫院、職業高中、鎮第二國小、五林、龜山住宅區、仙鶴山莊、泰山山莊等,城鎮面貌大為改觀。
全鎮現有公用基礎設施:道路總長35.3公里,其中高級道路18公里;排水管道18公里;橋樑18座,路燈180盞,路燈輸電線路7公里,園林綠地3538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其中私人房屋29萬平方米,中國小9所,l 996年在校學生3359人,教師125人。

發展規劃

鎮總體發展規劃:繼續發展以針織業為主的輕工業,建成集工農商貿為一體的新型城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