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泉港後鄭堂

基督泉港後鄭堂

後鄭教會創建於1932年,教會最早創建人系土坑村劉清泉先生,他青年時受到劉向榮牧師的宗教教育,後僑居南洋,回國後決心獻身為教會做工,1928年首先在其岳父田頭村,借用民房舊廳一間,設立聚會所傳播福音,逢星期日,親自主持講道,經歷兩年多時間,鄰村會友漸多,聚會房屋狹窄。於1931年搬遷柳厝村,租賃一所三房一廳房屋作為聚會所,傳播福音,吸引了周圍村莊村民,信主人數不斷增加。該村雖地點適中,但該村無信徒,除禮拜天聚會外,其它時間是一個空堂。因而計畫重新遷移。再次搬遷後鄭自然村。

後鄭教會創建於1932年,教會最早創建人系土坑村劉清泉先生,他青年時受到劉向榮牧師的宗教教育,後僑居南洋,回國後決心獻身為教會做工,1928年首先在其岳父田頭村,借用民房舊廳一間,設立聚會所傳播福音,逢星期日,親自主持講道,經歷兩年多時間,鄰村會友漸多,聚會房屋狹窄。於1931年搬遷柳厝村,租賃一所三房一廳房屋作為聚會所,傳播福音,吸引了周圍村莊村民,信主人數不斷增加。該村雖地點適中,但該村無信徒,除禮拜天聚會外,其它時間是一個空堂。因而計畫重新遷移。再次搬遷後鄭自然村。
後鄭村位於惠北南埔鄉各村莊中心。當時後鄭村僅有四戶,有三戶信主,有舊祖厝一座。經劉清泉先生倡議和熱心會友莊登波、肖秋雲等人與後鄭村老王哥、王金順、王和華商議,同意獻出該舊祖厝大部分供教會作為禮拜堂。1932年,該舊祖厝整修作為禮拜堂。後鄭教會的第一間禮拜堂產生了。並籌辦啟化國小,聘請教師供就近兒童讀書,同時成立後鄭長執會。長執們熱心愛主愛教會。竭誠幫助教會的聖工及會務,熱心巡家探訪。信主者年增月長,惠安區會於1936年首派張春泉任傳道,他在此三年,整頓教會,籌建傳道宿舍,聘師辦學,開展布道,教會得到發展。1939年惠安區會派劉錫英接任傳道,他系本地人,地方熟悉,處理教務靈活,竭力引導人信主。自後鄭建立教會後,西差會極為關注,英籍教士英亞提、倪任石,惠樂霖曾多次往來本堂巡視講道,當時為照顧遠途會友往來困難,還在嶺頭村設立布道所,先後有林金興、肖純全、張永珍等主持講道。1945年劉錫英離任後,惠安區會另派黃佳亨繼任傳道,隨著會友不斷的增加,劉清泉長老提倡建造新堂。黃佳亨傳道和長執會共商擇地另建新堂,發動會友捐地、捐工、捐款,歷經三年,蓋起一座198平方米的新堂,供三百多人聚會。禮拜堂尚未落成,劉清泉長老不幸病逝,安息主懷。後由執事林恩惠、王金順等人繼建至新堂落成。不久黃佳亨離任後,由鄭玉桂傳道接任,1948年鄭調任土嶺教會,由陳秀琳傳道接任。土改後停止聚會。停止聚會後禮拜堂由大隊和公社接管,作加工廠使用。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重申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些城鄉宗教活動場所相繼開放,1980年壩頭教會恢復聚會,眾信徒前往參加禮拜。同年由林開通弟兄,肖順娘姐妹召集會友在後鄭村會友家中聚會,人數逐漸增多,後改在舊祖厝大廳聚會,1981年熱心信徒王明龍、陳星妹、陳秀玉、林開忠、林開通等人向公社、大隊要求歸還教會業產,1982年底後鄭禮拜堂歸還給教會管理。歸還教堂時一方面由眾弟兄姐妹們自己動手整修,另一方面由傳道陳秀琳、執事肖秋雲、林開忠、林開通弟兄輪流主日講道,歷經三年時間。1985年4月後鄭堂會經縣政府批准為開放堂,同年8月份舉行復會慶典儀式,由於陳秀琳傳道時年77歲,年邁體弱,雖勇挑重擔,卻常感力不從心,迫切希望惠安縣基督教兩會派人接任。1986年8月曾黎霞傳道從晉江金井神學進修班結業,縣兩會就選派她擔任後鄭堂會牧職。
曾黎霞出生於基督化的家庭中,其祖母助成姆及全家內外都是虔誠基督徒、教會骨幹(她也是劉榮寶牧師的的第五兒媳婦)。她接任後辛勤為主做工,白天帶領一些熱心的弟兄姐妹巡家探訪,夜間主持家庭聚會。
在神的指引下,曾黎霞傳道以建立和健全堂務委員會為重點,帶動教會的全面工作。如今,後鄭全村都信主,是泉港區唯一的福音村。1986年10月後鄭教會第一屆堂委會成立,其成員是陳星妹、肖秋雲、林開忠、王明龍、陳秀琳、陳秀玉、劉淑達、肖順娘、陳家安、陳惠順、曾黎霞,同年11月份請劉惠民牧師召開“秋靈會”,從此教會蒸蒸日上,迷路羊不斷歸回。後鄭教會青年喜歡吟詩,於是1987年元月青年詩班很快就組成了(星期六下午詩班練唱),在聖樂的吸引薰陶下,詩班人數越來越多,青年團契會也就水到渠成了。青年團契會於每個星期五晚上聚會。同月組織禱告會(星期四晚上),同年2月份首次舉辦“新春布道會”,邀請曾恩銘牧師主持布道(每年相續召開至今)。主使教會在困難中經受鍛鍊,在工作中得到提高。同年仲夏,後鄭堂迎來了第一次全縣性的大型聚會,惠安縣基督教會分兩個片區舉行青年夏令會,其中一個片區就在後鄭堂舉辦,將有半個縣的幾百名青年來此開會。後鄭教會復會不久,元氣未足,困難諸多,堂委們帶領信徒表決心,要依靠主經受鍛鍊,克服一切困難,讓這次大會開好。供水困難也難不住大家,大家信心百倍要自己動手挖井,那時,收摘花生的季節還末結束,人力缺乏,會議又即將召開,時間緊迫。但信徒們還是想辦法解決了。他們白天到地里收花生不違農時,夜晚來教堂挖水井,迎接盛會。那些天,每當夜幕降臨時,信徒們掘地的、挑土的、扛石的、砌井的等等,你來我往,絡繹不絕。他們一邊吟詩,一邊幹活,情緒高昂,熱鬧萬分。僅用十多個夜晚,就用條石砌好了一口七米多深的水質優良、水源充沛的感恩井,及時迎接了青年夏令會的召開。有位弟兄為此作了這樣一首詩: 後鄭信徒愛唱詩,歌聲嘹亮信心齊;一唱地伯獻甘泉,再唱群魔將頭低。
由於教堂狹小,信徒們借來帆布,搬來竹竿,自己動手把帳棚搭起來。這一下子把會場、膳廳、廚房等實際問題都解決了。使這次青年夏令會完滿成功。
蒙主的恩典,信主的人數越來越多,於1988年在肖厝村設立禱告點(1994年設立堂會)。1989年於沙格村借用信徒王榮仁家設立家庭禱告點(1992年設立堂會)。曾黎霞傳道每星期五上午到肖厝講道,下午到沙格主持講道。
因聖工的需要,1990年3月份,向村民購土地1.2分,王明盛、王明寶兩戶計奉獻土地2分,台胞陳秀純女士奉獻2萬元,眾會友奉獻2萬多元,建起了一座269平方米的二層小樓,作為傳道人宿舍和兒童主日學及青年團契會的活動場所。1991年向村民購買土地4分並砌底基、建圍牆。1992年春組織“姐妹團契”並舉辦“啟盲班”,利用晚上教姐妹學識字,學翻、讀“聖經”,學唱閩南聖詩,學習為期一個月,得到鎮、學校領導光臨指導。1993年,本堂委會為了更好地傳揚主的福音,著重培養年輕有為的男女青年信徒,從青年團契會中選送兩名(肖主德、王美華)前往泉州市神學進修班培訓,結業後分派到柯厝、肖厝堂會任傳道。隨著社會的發展,聖工的需要,第二屆的堂委會成立,成員有:曾黎霞(傳道)、劉錫和(堂委主任)、王明清(會計)、林丁妹(出納)、王明陽、劉明才、林朱付、柯美英、陳美英、林賢琴、林友煌、林成慶、陳安然、柯寶珠、林美珍、陳星妹、陳惠順、肖淑如、肖招妹19位。1994年選送張梅英、肖瑞芳到南安石井神學培訓班造就,結業後到泉港郭厝、惠安官溪任傳道。同年7月份向村民購買土地5分備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