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中古盛期的異端教派

中古盛行的異端教派主要有鞭笞教派、阿諾德派、阿爾比派、胡斯派等。阿諾德(約1100—1155)建立阿諾德派,阿爾比派是法國“異端”運動中韋爾多派和純潔派的統稱,因其活動地點在阿爾比城。胡斯派是捷克宗教改革運動,因其發動者胡斯得名。

異端教派

出現於中古盛期的異端教派

主要有:

11世紀:義大利的鞭笞教派

12、13世紀:德國的阿諾德派;法國的阿爾比派

14世紀:義大利北部的使徒兄弟會;英國的威克利夫派;義大利的“羅拉德派”

15世紀:捷克的胡斯派

出現於11至13世紀的異端教派,又可細分為:

(1)鞭笞教派

(2)阿諾德派

(3)阿爾比派

鞭笞教派

出現於11世紀,在義大利盛行。

阿諾德派

12世紀、13世紀,是著名哲學家阿貝拉爾的學生阿諾德(約1100—1155)建立的教派,猛烈攻擊教會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惡行,並鼓動羅馬民眾擺脫教皇統治,痛打紅衣主教。阿諾德派後來被德皇腓特烈.巴巴羅薩和教皇亞歷山大三世聯合鎮壓。

阿爾比派

12世紀、13世紀,是法國“異端”運動中韋爾多派和純潔派的統稱,因其活動地點在阿爾比城,故稱阿爾比派運動,簡稱阿爾比派。

中世紀西歐反對正統基督教的一個派別,是純潔派的一支,因12~13世紀流行於法國南部土魯斯的阿爾比城而得名。參加者主要是市民、騎士和貴族。土魯斯伯爵雷蒙六世反對羅馬教皇的貪得無厭,也害怕法國國王覬覦其領土,因而支持異端運動。阿爾比派信仰宇宙間有善惡兩神,善神創造靈魂,惡神創造肉身,靈魂受肉身束縛,兩神不斷進行鬥爭,地上的一切都是魔鬼的產物。阿爾比派否認正統天主教的三位一體、聖禮和煉獄等說法,把教皇斥為魔鬼,宣稱要打倒羅馬教會,因此被教會定為異端。 教皇英諾森三世先用和平勸化的手段,最後在1209年組織十字軍鎮壓阿爾比派。法國北部的騎士為掠奪南部財富,也積極回響教皇的號召。在孟福爾男爵率領下,十字軍侵入土魯斯,大肆燒殺劫掠。這次討伐持續4年,阿爾比派被鎮壓,法國南部經濟遭到很大破壞。雷蒙六世最後倒向教皇。1218年,土魯斯人民不滿十字軍的殘暴,爆發起義,孟福爾被殺。法國北部貴族派遣新遠征軍鎮壓起義,1226年法國國王路易八世(1223~1226在位)也參加了戰爭,南部重遭洗劫。1229年,土魯斯伯國大部分被併入路易八世的領地。在十字軍的鎮壓下,阿爾比派轉入地下,14世紀逐漸消亡。

韋爾多派

1170年,里昂富商彼得.韋爾多將個人財產分給貧苦農民,自己從此上街行乞,過使徒生活。他及他的追隨者們被稱為“韋爾多派”。最初,韋爾多派實踐清貧理想的行動得到了教皇英諾森三世的支持。但後來,韋爾多不顧教皇和各地主教的反對,擅自以平信徒身份布道,自認為是基督真正的傳人,並譴責正統教會腐化墮落、濫用特權。1182年,韋爾多派被教會宣布為異端。

【韋爾多派】(Waldenses)中世紀基督教異端派別。亦稱“里昂窮人派”、“瓦勒度派”、“華爾多派”。12世紀後期,產生於法國南部。相傳由法國里昂富商韋爾多捐獻財產濟貧傳教而創立。強調信守福音,特別是耶穌的登山寶訓;主張恢復早期基督教會的習俗,否定許多教會禮儀和正統教義;相信幻象、預言、內在體驗和千禧年主義;關心社會變革;認為教會對拯救信徒靈魂無特殊作用;聲稱施捨、齋戒、彌撒、禱告對已死的信徒無任何益處,並否認有煉獄;主張貧窮是靈魂得救的必要條件;反對教會聚斂財產和神職人員奢侈享樂。得到里昂城市平民的擁護和回響。曾在瑞士西南部和薩伏依山區農民中廣為流行。後在西班牙、波希米亞和倫巴第等地也有發展。13世紀初,與阿爾比派一同遭到羅馬教廷的殘酷鎮壓與迫害。16世紀初,與瑞士加爾文改革相聯繫,採用加爾文宗的教會原則。在隨後的300多年間,深受天主教會迫害。1848年《解放法令》後,該派進入新的時期,接受福音派觀點,採用自由教會形式,逐漸融入義大利宗教及文化之中,對義大利新教各派產生極大影響。該派開辦有學校、孤兒院、養老院、醫院、出版機構等,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

純潔派

是狹義的阿爾比派,興起於法國南部土魯斯地區,是12、13世紀聲勢最大的基督教異端派別。它吸收巴爾幹地區保羅派和東方摩尼派思想,主張宇宙有善惡二神;認為物質世界是由惡魔撒旦創造,所以物質世界在本質上就是邪惡的。而上帝創造的是精神世界,那才是善良的。這兩個世界的對立實際上是一種靈肉對立;主張嚴格的禁慾主義,甚至對家庭婚姻予以否定;信奉靈魂輪迴說,認為“得救”就是靈魂脫離肉體,所以他們主張限制生育,以免靈魂再墮紅塵;指出教產、教權使人墮落,將教皇斥為惡魔,提倡真正遵循基督教導過清貧簡樸的生活。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組織十字軍殘酷鎮壓了阿爾比派。

(1)概念

純潔派Catharists一詞來自希臘文katharoi。在1143年首先出現在德國科隆,很快就傳到英國、西班牙及法國南部、北義大利一帶。它繼承了早期(異端式)貧窮運動的遺產,再加上波哥米雷(Bogomiles)的二元論,形成了一個在教義和組織上都頗為健全的教派。他們好像宗徒一樣週遊宣講,並實踐嚴格的苦修。

(2)教義

純潔派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純潔的靈魂與罪惡世界的對立。純潔派人士以為自已就是那些和路濟弗爾(Lucifer)一起墮落的天使的靈魂,在這個罪惡的世界中作補贖,好能返回原來的境界。他們對神的觀念也是二元的:撒旦就是在舊約中,世界創造時壓迫純潔靈魂的天使;他是善神的敵人,跟神有同樣的權力。善神就是新約的神,他派遣基督— 一位天使。基督之死毫無價值。墮落的天使之靈魂在得到光照之後,藉著加入純潔派和徹底的離棄世俗而救贖自已。世上的一切,如婚姻、性交、工作、戰爭都是罪惡的。純潔派人士在罪惡的同伴中的使命是招募新人,而不是教導他們。他們是宗派中有權位的人,在他們之上還有主教和助理。純潔派沒有教宗,最高的權威是議會,又稱為「聖人的聚會」。會內有入門禮儀,也有擘餅和感恩禮。純潔派始終與天主教會為敵;後者的聖事、彌撒、瞻禮日、十字聖號、為亡者祈禱、恭敬聖人及遺物等都被前者視為無謂的物質主義,天主教的司鐸被看成偽善者。

(3)被認定為異端

1215年教宗依諾森三世(Innocent III, 1198-1216)正式反對純潔派(DS 800-802)。1230年純潔派開始改革他們的教會,他們的習俗已慢慢被天主教會同化。約1250年左右,這個宗派已消失了它的特色。只有少許殘餘在法國南部和西西里一帶。最後則是銷聲匿跡。

使徒兄弟會

使徒兄弟派,出現在14世紀的義大利,中世紀西歐宗教異端教派。教皇在鎮壓了阿爾比派後,人民的反封建鬥爭仍繼續發展,在義大利又出現了異端教派使徒兄弟派。使徒兄弟派同樣反對教會腐化。他們主張信徒財產共有,地位平等,吸引了大批貧苦農民和市民參加。該派遭到異端法庭的嫉恨,其創始人和領導者塞加烈於1300年被燒死。他的繼承者在義大利北部地區的皮埃蒙特發動農民起義,堅持鬥爭四年之多,最後被十字軍鎮壓。

威克利夫派

約翰·威克里夫(John Wicliffe,1330年—1384年)或約翰.威克利夫

【威克里夫派】(Wycliffites)基督教改革派之一。14世紀,形成於英國。為牛津大學神學教授威克里夫學說的追隨者,故名。主張改革教會;反對教會擁有財產和教宗在英國徵收貢賦;主張建立脫離羅馬教宗控制的英國教會,一切教會財產由國王沒收;否認教士有赦罪權;反對敬拜聖像;要求簡化宗教儀式並用民族語言舉行聖事;定稱《聖經》是教義的唯一泉源,並擁護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英文的行動。這些改革主張得到下層人民和下層貧苦教士的擁護,對歐洲宗教改革運動起了先導作用。參見“羅拉德派”。

羅拉德派

羅拉德派,Lollards,出現在14世紀的義大利,中世紀晚期英格蘭威克利夫的追隨者。這個貶稱(源自中部丹麥,意思是「說話含糊不清的人」)更早用於被懷疑為異教徒的歐洲群體。第一批羅拉德派以威克利夫在牛津大學的同事們為中心,由赫里福的尼古拉領導。1382年坎特伯里的大主教威逼牛津羅拉德派的一些人放棄他們的觀點,但這一派別繼續擴張。1399年亨利四世即位,標誌了鎮壓浪潮的開始。1414年羅拉德派的一次起義很快被亨利五世打敗;起義帶來了殘酷的報復,標誌了羅拉德派公開政治影響的結束。1500年前後,羅拉德派開始復興,到了1530年,老的羅拉德派與新的新教徒的力量開始合併。羅拉德派的傳統有利於亨利八世的反教權立法。赫里福的尼古拉翻譯了聖經。

胡斯派

15世紀早期捷克宗教改革運動,因其發動者胡斯得名。胡斯運動主要有兩大派,塔波爾派,以及聖杯派。胡斯運動的殘餘成員後來組成波希米亞弟兄會,成為一個長期活動的教派。

15世紀初,捷克布拉格大學教授兼校長J.胡斯在威克里夫的影響下,號召反對德意志封建主和天主教會的壓迫剝削,反對教會斂財腐化,主張用捷克語舉行儀式,教徒可領餅酒等,進行宗教改革。1415年胡斯在康斯坦茨公會議上以異端罪被處火刑。其追隨者統稱胡斯派。改革的擁護者把反天主教與爭取民族解放結合在一起,胡斯派於1419年發動起義,反抗德意志皇帝和羅馬教皇,史稱胡斯戰爭。在戰爭中胡斯派分裂為代表中小貴族和上層市民利益的溫和的聖杯派和以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為主的激進的塔波爾派,兩派曾共同對敵,挫敗了德國皇帝組織的十字軍的五次進攻,最終分裂,聖杯派與教皇妥協,塔波爾派拒絕妥協。1434年,聖杯派幫助十字軍鎮壓了塔波爾派,塔波爾派死亡根據地於1452年被攻陷,戰爭方告結束。塔波爾派失敗後,其殘部和從聖杯派中分離出來的成員聯合組成許多弟兄會,這些弟兄會以後發展為統一的“弟兄聯盟”,被稱為波希米亞弟兄會,或莫拉維亞(Morayiails另譯摩爾維亞)弟兄會。他們否定天主教會權威,以聖經為唯一的信仰準則,主張廢除等級特權,建立信徒財物公有制度,提倡人人平等,以兄弟姊妹互稱,強調自我修養,反對暴動鬥爭。屢遭迫害後流亡至波蘭、德、英、美等地。16世紀中葉,改以摩拉維亞為中心,遂被稱做摩拉維亞弟兄會,後形成與天主教會全面分裂的摩拉維亞教會(見胡斯運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