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實驗技術教程

基因工程實驗技術教程

《基因工程實驗技術教程》是1999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盛小禹。該書主要介紹了介紹基因工程基本實驗技術。

內容介紹

內容提要

介紹基因工程基本實驗技術,是目前該領域最通用的實驗方法。

作品目錄

目 錄
緒論
本教程基因工程實驗流程圖
實驗一 鹼法抽提質粒DNA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原理
(一)克隆載體pUC118質粒與宿主菌MV1184
1pUC118質粒結構
2MV1184宿主菌F'因子基因型
3MV1184宿主菌染色體基因型
(二)質粒DNA的抽提
1裂解細胞
2分離
3純化
(三)鹼法抽提的主要試劑
(四)抽提產量與試劑用量的估算
1抽提產量估算
2試劑用量估算
三 試劑與器材
四 實驗步驟
實驗二 電泳法測定DNA的濃度與純度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原理
(一)瓊脂糖凝膠
(二)電泳時DNA遷移的影響因素
1DNA分子質量的影響
2DNA構型的影響
3膠濃度的影響
4電場強度的影響
5溴乙錠的影響
6電泳緩衝液的影響
7鹼基組成與電泳溫度的影響
(三)電泳緩衝液
1TAE
2TBE
3TPE
(四)上樣液
(五)上樣量的控制
(六)DNA電泳條帶的檢測
(七)電泳的分子質量梯度標誌
1線狀分子質量梯度標誌
2超螺旋分子質量梯度標誌
三 試劑與器材
四 實驗步驟
實驗三 載體與供體DNA的酶切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原理
(一)限制性內切酶的一般性質
1一般限制酶的識別位點
2識別超長鹼基序列的酶
3各類粘性末端的特點
4同識別序列的酶
5酶切反應中的位點優先現象
6DNA構型對酶切的影響
7近末端切割
8酶的星號反應
9大腸桿菌中甲基化現象對酶切的影響
10能切割單鏈的限制酶
(二)限制性內切酶的使用
1製作基因圖譜
2克隆基因
3製備探針
(三)酶切方式
1部分酶切
2完全酶切
(四)酶的質量鑑定
(五)酶的保存
(六)酶單位的定義
(七)限制酶的作用條件
1作用溫度
2緩衝體系
3反應時間
4DNA的純度與濃度
(八)終止酶反應的方法
(九)酶切失敗的原因及處理的方法
三 試劑與器材
四 實驗步驟
實驗四 目的基因片段的回收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原理
(一)各類回收方法
1電泳回收法
2收集孔電泳回收法
3機械破碎凝膠回收法
4溶(熔)膠回收法
5瓊脂糖酶降解凝膠回收法
(二)回收方法的選擇與操作注意事項
三 試劑與器材
四 實驗步驟
實驗五 載體與供體DNA的連線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原理
(一)早期的連線理論
(二)近期的計算機模擬反應進程
(三)連線酶
(四)連線反應的影響因素
1連線緩衝液的影響
2pH值的影響
3ATP濃度的影響
4連線溫度與時間的影響
5酶濃度的影響
6DNA濃度的影響
7DNA序列的影響
8其他抑制因素的影響
(五)三種連線酶單位定義
1Weiss單位
2d(A―T)環化單位
3粘性末端單位
三 試劑與器材
四 實驗步驟
實驗六 CaCl2法轉化大腸桿菌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原理
(一)各種轉化方法與轉化率的衡量指標
(二)轉化率的影響因素
1試劑(包括水)純度與器皿清潔程度的影響
2接種前菌種保存方式的影響
3宿主菌生長時期的影響
4CaCl2法0℃放置時間的影響
5化合物與無機離子的影響
6質粒大小、構型與複製起點的影響
7競爭DNA的影響
8共轉化質粒的影響
9質粒DNA與轉化細胞比例的影響
10菌株基因型recA+與recA 的影響
11連線緩衝液的影響
(三)大腸桿菌中的限制系統與限制修飾系統
1Mcr限制系統
2Mrr限制系統
3hsd限制修飾系統
(四)宿主菌的選擇
三 試劑與器材
四 實驗步驟
實驗七 酚/氯仿法快速鑑定轉化子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原理
(一)DNA水平檢測
1快速抽提電泳分析
2快速抽提酶切分析
3原位雜交法
4斑點雜交法
5Southern雜交法
6DNA序列分析
(二)mRNA水平檢測
1R環電子顯微鏡法檢測
2雜交抑制翻譯
3雜交選擇翻譯
(三)蛋白質水平檢測
1沉澱免疫檢測法
2其他免疫檢測法
(四)功能水平檢測
三 試劑與器材
四 實驗步驟
實驗八 隨機引物法標記DNA探針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原理
(一)酶法標記於鏈上
1缺口轉移法
2隨機引物法
3PCR法
(二)酶法標記於末端
13′末端標記法
25'末端標記法
(三)化學法標記於鏈上
1直接標記法
2介導標記法
(四)化學法標記於末端
1合成時引入氨基或巰基
2合成後引入氨基或巰基
(五)光化學法標記於鏈上
1芳香疊氮化合物
2呋喃香豆素衍生物
(六)人工合成於鏈上
1摻入鹼基類似物
2摻入核糖類似物
(七)檢測酶直接標記法
1檢測酶直接標記於鏈上
2檢測酶直接標記於末端
三 試劑與器材
四 實驗步驟
實驗九 菌落原位吸印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原理
(一)各類吸印膜
1硝酸纖維素膜(NC膜)
2疊氮氧苄甲基纖維素紙(DBM紙),重氮苯硫醚
纖維素紙(DPT紙)和氨基苯硫醚纖維素紙(APT
紙)
3二乙氨基乙基纖維素紙(DEAE紙)
4ECTELA紙
5尼龍膜
6聚偏二氟乙烯膜(PVDF膜)
7其他膜
(二)各種轉移方法
1毛細管轉移法
2真空轉移法
3電轉移法
三 試劑與器材
四 實驗步驟
實驗十 DNA分子雜交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原理
(一)DNA的復性與雜交反應動力學方程式
1雙鏈DNA的復性過程
2單鏈探針的雜交過程
3雙鏈探針的雜交過程
(二)雜交速率的影響因素
1探針分子複雜性的影響
2探針分子濃度的影響
3雜交溫度的影響
4雜交液pH值的影響
5雜交液中離子強度的影響
6雜交液中甲醯胺濃度的影響
7雜交促進劑的影響
(三)雜交反應的兩種模式
(四)雜交分子穩定性的影響
1雜交液中Na+離子濃度的影響
2探針分子中GC%的影響
3雜交液中甲醯胺濃度的影響
4探針分子長度的影響
5與目標DNA錯配的影響
6雜交液pH值的影響
(五)雜交的步驟
三 試劑與器材
四 實驗步驟
實驗十一 顯色法檢測雜交結果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原理
(一)酶法顯色原理
1辣根過氧化物酶
2鹼性磷酸酯酶
(二)免疫法檢測原理
(三)生物素-親和素法檢測原理
(四)其他檢測法
1膠體金標記――銀加強檢測法
2時間分辨螢光檢測法
三 試劑與器材
四 實驗步驟
實驗十二 PCR法鑑定人的性別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原理
(一)PCR的引物設計
1引物的長度
2引物的GC%含量
3引物的3′端起始鹼基
4引物無回文對稱結構
5引物自身不能配對
6兩個引物的Tm值
7兩個引物之間不能配對
(二)PCR的反應體系
1模板DNA
2引物
三 分光光度計的使用
四 電泳儀的使用
五 微量移液器的使用
六 凝膠攝影
七 酚的重蒸與飽和處理
八 RNA酶的使用與預處理
九 緩衝液作用原理與Tris・Cl的配製
十 菌種與DNA樣品的保存
十一 器皿的清洗處理
十二 器皿和試劑的滅菌處理
十三 器皿的矽化處理
十四 大腸桿菌常用基因型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