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東湖蓄洪區

城東湖蓄洪區

第二次,1956年6月11日,淮河水位24.44米,湖內水位21.32米,進洪流量1550立方米/秒。 第三次,1968年7月21日,淮河水位26.53米,湖內水位21.68米,進洪流量1800立方米/秒。 第四次,1975年8月17日,淮河水位26.31米,湖內水位20.93米,進洪流量控制在1000立方米/秒。

工程背景

城東湖蓄洪區,是淮河治理的一項重點工程。1950年淮
城東湖蓄洪區居民轉移
河大水,淮堤決口,洪水橫流。同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在周恩來總理主持下,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確定“上中下游兼顧、局部服從整體、整體照顧局部的豫皖蘇三省共保”原則和“蓄泄兼籌”方針,並作出治淮規劃:在山區建大型水庫攔蓄山洪,減輕淮河幹流負擔;在沿淮開闢蓄洪區,汛期蓄洪,以殺水勢;退建堤防,開闢行洪區,打開排洪通道,使水流暢通;培修沿淮堤防,增強防洪能力。六安地區大部分屬淮河流域,按治淮規劃,除在境內大別山區興建佛子嶺水庫磨子潭水庫響洪甸水庫梅山水庫四座大型水庫,承擔淮河中上游全部山谷蓄水容量的40%以外,還在沿淮開闢四個蓄(滯)洪區,負擔淮河中游全部湖泊蓄水容量的80%;同時開闢姜家湖行洪區,退建臨王段,培修沿淮堤防。
1950年洪水後,淮河中上游工程局派測量隊測量沿淮舊堤及地形。同年11月,確定利用正陽關以上大小湖泊窪地蓄洪,擬在廟台建臨時性蓄洪控制工程,在王截流建臨時性進洪草壩,培修沿淮堤防,開闢霍邱城西湖城東湖兩蓄洪區,將正陽關以上洪峰流量削減到8500立方米/秒以下。

水域水文

城東湖蓄洪區的蓄洪水域為城東湖,是霍邱縣第二大湖,位於霍邱縣城東,汲河注入,集水面積2170平方公里,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湖內水位高程20米時,蓄水面積140平方公里,蓄水2.8億立方米。湖內水位26米時,蓄水面積430平方公里,蓄水量17.9億立方米。民國27年(1938年),黃河奪淮泛濫,湖口淤淀,造成內澇,汛期淮水倒灌入湖,受災面積更大。1951年定城東湖為蓄洪區。

工程內容

城東湖蓄洪區,建有以下工程:

東湖攔洪壩

東湖攔洪壩從羅家崗至卜村長0.82公里為填湖堤;從卜村至李莊長4.22公里為攔洪堤,全長5.04公里,堤頂高程25.5米,頂寬8米,統稱東湖攔水壩。由壽縣治淮總隊民工11219人,於1951年3月至5月21日期間施工,共做土方434759立方米。為在當年汛期發揮效益,臨時採取留60米寬草壩,用柴土捆箱法堵口合攏,頂寬24.5米,設計最大蓄洪水位24.5米,蓄洪10.8億立方米。1951年洪水後,草壩下沉0.2—0.4米。1951年春,在唐家沖開缺排澇。同年,東湖壩加高到26米,草壩加高到25.2米。1953年,城東湖進洪閘施工,草壩拆除,填土築堤,東湖壩延長為5.4公里。1954年淮河大水,東湖壩臨淮面溜子口水位達到26.57米,全線漫頂0.57米。1954年冬至1955年復堤,高程加到27米;1956年和1958年兩次加固,堤頂高程28米,頂寬8米,內外坡均為1:5,其間1953年到1979年,用塊石8811.3立方米,做臨湖面護坡長931米;用塊石16448立方米,做臨淮面塊石護坡長1020米。

城東湖進洪閘

城東湖進洪閘位於東湖壩中段唐家沖,閘為無椿基礎,設5孔,每孔淨寬8米,中孔高8米,邊孔均高6米,閘底高程17.14米。在城東湖與淮河水位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可以通航;閘上架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工作橋各一座,直升式平板鋼閘門,安裝手搖卷揚式啟閉機5台,中孔為15噸,余為10噸,設計進洪流量1074立方米/秒。東湖閘工程施工7628人,其中,技工628人,余為霍邱民工。1952年11月開工,1953年7月竣工,共做土方42.41萬立方米,石方3415立方米,混凝土7000多立方米,國家投資155萬元。1970年加高胸牆,1979年增做檢修插板閘門和裝吊插板閘門的滑輪行車設備。

工程效益

東湖壩保護耕地35萬畝,12.4萬人。當正陽關水位達到26米時,可保證不破堤。截至20世紀90年代,城東湖閘曾四次進洪:第一次,1954年7月12日,閘上淮河水位26.57米,湖內水位23.7米,進洪流量1450立方米/秒。進洪後湖內水位26.58米,河湖連成一片,蓄洪量5.79億立方米,閘下乾砌塊石護坦受損,汛後改做漿砌塊石。第二次,1956年6月11日,淮河水位24.44米,湖內水位21.32米,進洪流量1550立方米/秒。7月6日,淮河水位25.46米,進洪後湖內水位24.64米,蓄洪量4.2億立方米。在進洪中,閘下護坦末端沖毀250平方米,汛後修復。第三次,1968年7月21日,淮河水位26.53米,湖內水位21.68米,進洪流量1800立方米/秒。蓄洪後,湖內水位23.52米,蓄洪量3.36億立方米。進洪中,閘下護坦末端又沖毀1200平方米,汛後拋石並做漿砌塊石。第四次,1975年8月17日,淮河水位26.31米,湖內水位20.93米,進洪流量控制在1000立方米/秒。蓄洪後,湖內水位24.41米,蓄洪量4.57億立方米。城東湖閘防洪標準偏低,且只從控制淮河洪水出發,未考慮排澇、灌溉和河湖通航等綜合利用,有待完善。
2003年洪水,淮河幹流潤河集至正陽關河段超過1991年最高洪水位,正陽關至蚌埠河段超過1954年最高洪水位,淮河幹流各控制站最大流量全線超過1991年。經過科學決策,有計畫地啟用了蒙窪、城東湖2個蓄洪區和洛河窪、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唐垛湖、荊山湖、邱家湖等7個行洪區,共蓄滯洪水16億立方米,淹沒面積794k㎡,有效地緩解了淮河幹流中游的洪水壓力。從這次防洪實踐看,運用行蓄洪區削減洪峰的效果十分顯著。其中,城東湖蓄洪區於7月11日及時開閘,分蓄洪水3.0億立方米,有效地遏制了正陽關水位的上漲。行蓄洪區的運用為戰勝淮河2003年洪水作出了貢獻,但這9處行蓄洪區的人民也遭受了較大的損失,淹沒耕地約4.7萬h㎡。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