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知識分子的社會形態

作 者:王標 著
出 版 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08-3-1
版 次:1
頁 數:329
字 數:270000
印刷時間:2008-3-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42626745

內容簡介

本書從前近代中國城市知識分子社會形態的角度來論述袁枚及其交遊網路,著重研究處在前近代城市空間網路中的知識分子如何套用各種文化策略,以適應城市空間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是一種文學社會學研究。因此,在分析問題時往往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似乎“過於”注重袁枚及其性靈派在社會生活方面的“細節”問題,而比較忽略各種社團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文學意義以及作品本身所體現的文學自律性。

作者簡介

王標(1969~),文學博士。福建福州人。1991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1998年者人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師從山口久和教授治清代思想史,2004年獲博士學位。現為大阪市立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以清代為中心的中國近世思想史、文化史。學術論著有《章學誠的知識論——以考證學批判為中心》(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及《城市知識分子的社會形態——以清代中期的揚州、蘇州和南京為中心》(大阪市立大學《都市文化研究》第2號)、《空間的想像和經驗:民初上海租界中的遜清遺民》(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6年第7期)、《作為文化實踐的讀書——以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為中心》(《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等數十篇學術論文。

目錄

緒論:前近代中國城市社會網路中的知識分子
一 本書的視角——前近代中國城市社會和城市知識分子
二 本書的課題、理論準備以及學術史的簡要回顧
1 本書的課題
2 理論準備:網路論和文學社會學
3 兩種袁枚形象——兼學術史的簡要回顧
4 性靈派也是一種社會現象
三 本書的構成
四 需要說明的問題
第一章 城市知識分子的社會形態——清代中期蘇州、揚州、南京的比較研究
一 導論
二 揚州、南京、蘇州城市社會的特質
三 血緣社會的空間探討
1 宗族形成契機的先行研究
2 蘇州、揚州、南京宗族構造的異同
3 血緣社會的空間探討
四 城市化空間秩序中知識群體的編成
1 作為“文學場”的揚州、蘇州、南京
2 作為“經學場”的蘇州、揚州、南京
五 城市基礎設施和知識分子的蝟集
1 謀生城市和冶遊城市
2 地域中心城市知識分子的社會構造
六 結語
第二章 造訪隨園的人們
一 清代中期知識話語的分裂
二 圍繞“知識”的社會結合
三 袁枚與南京
1 袁枚小傳
2 袁枚的“性靈說”
3 清代中期的南京
4 隨園
(一)隨同的機能
(二)燈籠與焰火的盛會
四 造訪隨園的人們——袁枚在南京的交遊網路
五 江南鄉試和南京交遊網路的形成
六 結語
第三章 正統性是如何被生產的——袁枚的社會威信在蘇州的擴張
一 導論
二 清代中期蘇州文化的特徵
三 袁枚在蘇州的交遊網路
四 袁枚在蘇州的文化活動
五 道學批判的符號鬥爭
六 結語
第四章 湖樓詩會考——袁枚晚年在杭州的文化活動
一 袁枚在杭州的社會威信
二 交遊網路中的杭州籍成員
1 以“同”為紐帶的交遊網路
2 袁枚的同鄉後盾:在南京的杭州籍官員一同年以外
3 晚年在杭州的交遊者
三 “湖樓詩會”與《湖樓請業圖》
1 第一次“湖樓詩會”
2 第二次一湖樓詩會
3 《十三女弟子湖樓請業圖》
四 重整杭州社會基盤的意義
第五章 作為媒介的《隨園雅集圖》
一 文人畫的媒介特徵
二 清代文士人物畫的盛興
三 隨園雅集與《隨園雅集圖》
四 《隨園雅集圖》傳遞了什麼
五 餘論
第六章 袁枚雅集活動的意義解讀——文人雅集的儀式化特徵
一 導論
二 隨同雅集、湖樓詩會和繡谷同詩會
三 儀式化雅集的構造和功能
1 儀式化雅集是虛擬的世界
2 儀式化雅集是象徵的體系
3 儀式化雅集是社會的表象
四 結語
第七章 泛文與泛情——袁枚交遊網路的共有話語
一 清代中期知識分子的一才名焦慮
1 “泛文”與“泛情”的時代
2 文人社會中的“才名焦慮”
二 袁枚:“泛文”和“泛情”時代的象徵
1 《隨園詩話》——隨園的泛文性與泛情性之一
2 《子不語》、《續子不語》——隨園的泛文性和泛情性之二
3 穴續同人集》、《隨園八十壽言》——隨園的泛文性與泛情性之三
三 圍繞“著作”與“考據”的論爭
1 清代中期義理、考據、詞章的分類
2 袁枚與孫星衍圍繞“著作”、“考據”的論爭
3 焦循與章學誠對論爭的意見
四 結語
附章 十八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華夷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中心
一 導論
二 內在華夷觀
1 批判胡安國《春秋傳》
2 重新定義《春秋》本
3 正統論
4 對金朝的評價
三 外在華夷觀
1 外國書提要
2 楊光先事件——康熙歷案
四 結語
附錄 袁枚的交遊網路——資料庫
文獻目錄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