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亞歷山大燈塔

亞歷山大燈塔的遺址在埃及亞歷山大城邊的法羅斯島上。 一樓的展品介紹了埃及上古時代(公元前3200-前332年)的航海成就和當時著名的海戰。 近代歷史的最後一組展品,是表現埃及人民保衛運河主權的勝利。

簡介

世界公認的古代七大奇觀有兩個在埃及,一個是名列七大奇蹟之首的吉薩金字塔,另一個就是名列第七位的亞歷山大燈塔。亞歷山大燈塔的遺址在埃及亞歷山大城邊的法羅斯島上。公元前330年,不可一世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攻占了埃及,並在尼羅河三角洲西北端即地中海南岸,建立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這是一座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在以後的100年間,它成了埃及的首都,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而且也是整個地中海世界和中東地區最大最重要的一個國際轉運港。

建造歷史

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個夜晚,月黑風高,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駛入亞歷山大港時,觸礁沉沒了,船上的皇親國戚及從歐洲娶來的新娘,全部葬身魚腹。這一悲劇,震驚了埃及朝野上下。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處,修建導航燈塔。經過40年的努力,一座雄偉壯觀的燈塔豎立在法羅斯島的東端。它立於距島岸7米處的石礁上,人們將它稱為“亞歷山大法羅斯燈塔”。
亞歷山大燈塔高120米,加上塔基,整個高度約135米。塔樓由三層組成:第一層是方形結構,高60米,裡面有300多個大小不等的房間,用來作燃料庫、機房和工作人員的寢室;第二層是八角形結構,高15米;第三層是圓形結構,上面用8米高的8根石柱圍繞在圓頂燈樓。燈樓上面,矗立著8米高的太陽神赫利俄斯站立姿態的青銅雕像。整座燈塔都是用花崗石和銅等材料建築而成,燈的燃料是橄欖油和木材。整個燈塔的面積約930平方米。聰明的設計師還採用反光的原理,用鏡子把燈光反射到更遠的海面上。這座無與倫比的燈塔,夜夜燈火通明,兢兢業業地為入港船隻導航,它給舵手帶來了一種安全感。
公元14世紀,亞歷山大城發生了一場罕見的大地震,搖晃的大地以巨大的力量摧毀了這座古代世界的建築奇蹟。這座亞歷山大城的忠誠衛士,這頂亞歷山大城的王冠就這樣消失了。又過了一個世紀,埃及國王瑪姆路克蘇丹為了抵抗外來侵略,保衛埃及及其海岸線,下令在燈塔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城堡,並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
埃及獨立之後,城堡改成了航海博物館(Naval Museum)。儘管現在那裡燈塔已蕩然無存,但每年仍有成千上萬的國際旅遊者前去觀光。如今法羅斯島已經同市區相連,因此汽車經過城西的漁港,可直接開到博物館門口。城堡是一所典型的阿拉伯建築,它的總體成四方形,但每個角都有一個圓柱形的炮樓,造型上既整體統一,又有多樣變化。
城堡正門的廣場上陳列著一些古老的兵器,其中有19世紀點火發射的大炮。它使人想起1882年7月11日在這座城堡里發生的一場戰鬥,當時英國艦隊入侵亞歷山大,埃及軍隊進行了英勇的抵抗。
博物館大廳左右兩側的大玻璃展覽窗內各陳列著一艘古船模型。左為距今三四千年前法老時代的尼羅河船,它的外形很像中國龍舟,船身狹長,備有十多把木槳,頭尾刻有荷花和紙莎草浮雕圖案;右為公元六七世紀伊斯蘭時代的帆船,船上的風帆可以靈活轉向,這兩個船模證明了埃及人民自古就掌握了航運技術。大廳中央是一幅油畫,畫面描繪著埃及共和國創始人納賽爾總統檢閱海軍的場面。
一樓的展品介紹了埃及上古時代(公元前3200-前332年)的航海成就和當時著名的海戰。那裡好幾幅從法老墓內發現的有關造船、打魚、海戰的壁畫給參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如至少有4500年歷史的古都孟菲斯法老金字塔內的捕魚圖,逼真地描繪了當時船舶的結構及規模,那時船上可乘十多個人,並有竹篙。此外還有一幅與此同時代的造船圖,生動地展示了古埃及先民用紙莎草製造船隻的生產過程。紙莎草是非洲特有的植物,外形類似蘆葦,浸泡後能把它壓扁,可代替紙來畫畫、寫字,同時又可將它捆綁成束,編結在一起做成船隻,這就是埃及最原始的造船業。一樓還有一件巨型浮雕壁畫複製品(原件在尼羅河上游盧克索神廟中),它描繪了公元前1486-前1468年第18王朝的五艘帆船,從尼羅河經過蘇伊士古運河、大苦湖、紅海,最後到達索馬里貿易的情景。這幅浮雕壁畫造型寫實,極為細緻地展示了當年海船的結構和設備,表示了海上貿易的場面。人們可以看到船上裝載著牛、羊、猴子以及金銀財寶,碼頭上水手們挑著樹種、扛著糧包正走上甲板。
一樓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隻表現埃及海船圍繞非洲遠航的沙盤。它告訴觀眾,在公元前664至前525年埃及第26王朝時代,當時的法老曾派遣以“涅克哈”號(NEK Hao)為首的船隊探索非洲海岸線。它們從紅海蘇伊士附近出發,繞過好望角,經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最後到達亞歷山大,歷時3年。過去只知道航海史上最早繞過好望角是在1497年,系葡萄牙人迪亞士所為,亞歷山大航海博物館提供的這一史料,使人耳目一新。
上古時代部分的結尾是一幅新創作的壁畫,畫上古埃及愛因--斯哈門教堂的祭士向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傳經送寶,背景是地中海和古埃及海船。不知上古時代埃及使者和柏拉圖是否有所交往,但畫面主題思想是令人信服的,它說明航海的偉大歷史作用,它將古埃及的文明傳播到了歐洲,連柏拉圖那樣偉大的智者也得到了很大的裨益。
博物館二樓展出的是埃及公元前3世紀“希臘時期”直至當代的航海和海軍歷史。樓梯口拐角處布置著法羅斯古燈塔的復原模型。模型展現了2000多年前亞歷山大港的繁榮景象:海灣中百舸爭流,帆牆如雲;在高聳雲霄的燈塔導航下,一艘希臘式的海船正鼓帆進港。
二樓陳列著許多大幅歷史畫。那裡有描繪12世紀埃及民族英雄薩拉丁領導人民抗擊十字軍入侵的油畫,油畫表現的是阿拉伯半島上哈拉戰役的場面,海岸上兩軍騎兵短兵相接,海面上埃及海軍痛擊敵艦,充分顯示了埃及人民的大無畏鬥爭精神。從這幅畫上的埃及軍艦可以看出,13世紀時埃及的船舶較前先進,多桅多帆,體積也較大,形狀很像中國的樓船。
在近代部分,博物館用了很大篇幅突出埃及人民為收復、保衛蘇伊士運河而作的鬥爭。人們不僅可以看到19世紀開鑿運河的情景,而且還能看到埃及人民在20世紀50年代為爭取運河國有化所走過的鬥爭歷程。展廳中有一組表現1956年12月塞得港巷戰的泥塑。那年的7月26日,納賽爾總統宣告收復甦伊士運河的主權,英法殖民主義者不願退出歷史舞台,悍然發動戰爭,妄圖強占塞得港。人們從泥塑上看到了當時的鏖戰場面:海面上敵艦密布,空中傘兵紛紛降落,狂轟濫炸使塞得港變成了廢墟,但埃及人民並沒有被嚇倒,他們在斷垣殘壁中同英法侵略軍展開了殊死的搏鬥。
近代歷史的最後一組展品,是表現埃及人民保衛運河主權的勝利。在一幅描繪英法入侵部隊狼狽撤退的油畫旁,陳列著當年戰爭中的海軍英雄畫像、立功戰艦的模型以及戰利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