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綠化技術標準規範

2.1.2應根據種植地的朝向選擇攀緣植物。 b)、棚架的結構不同,選用的植物也應不同。 4.2.2對攀緣植物的牽引應設專人負責。

第一章總則

1.0.1綠化美化首都,“要把北京建成全國環境最清潔、最衛生、最優美的第一流城市”,發展垂直綠化,實現“連線、連片、成景、多樣化”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確保垂直綠化效果,提高設計、施工技術質量,加強養護管理,鞏固垂直綠化成果,特制訂本規範。
1.0.2本市各類公園、綠地、道路(含立交橋)、河岸以及專用綠地(含單位庭院、居住區)等,在進行園林綠化設計、施工時,均應遵守本規範。
1.0.3垂直綠化的養護管理、養護等級的評定均應依照本規範實施。

第二章種植設計

第一節設計原則
2.1.1垂直綠化植物材料的選擇,必須考慮不同習性的攀緣植物對環境條件的不同需要;並根據攀緣植物的觀賞效果和功能要求進行設計。應根據不同種類攀緣植物本身特有的習性,選擇與創造滿足其生長的條件。
a)、纏繞類:適用於欄桿、棚架等。如:紫藤、金銀花、菜豆、牽牛等。
b)、攀緣類:適用於籬牆、棚架和垂掛等。如:葡萄、鐵線蓮、絲瓜、葫蘆等。
c)、鉤刺類:適用於欄桿、籬牆和棚架等。如:薔薇、爬蔓月季、木香等。
d)、攀附類:適用於牆面等。如:爬山虎、扶芳藤、常春藤等。
2.1.2應根據種植地的朝向選擇攀緣植物。東南向的牆面或構築物前應種植以喜陽的攀緣植物為主;北向牆面或構築物前,應栽植耐蔭或半耐蔭的攀緣植物;在高大建築物北面或高大喬木下面,遮蔭程度較大的地方種植攀緣植物,也應在耐蔭種類中選擇(喜陽、耐蔭品種見後附表)。
2.1.3應根據牆面或構築物的高度來選擇攀緣植物。
a)、高度在2m以上,可種植:爬蔓月季、扶芳藤、鐵線蓮、常春藤、牽牛、蔦蘿、菜豆、彌猴桃等。
b)、高度在5m左右,可種植:葡萄、槓柳、葫蘆、紫藤、絲瓜、瓜簍、金銀花、木香等。
c)、高度在5m以上,可種植:中國地錦、美國地錦美國凌霄、山葡萄等。
2.1.4應儘量採用地栽形式。種植頻寬度50-100cm,土層厚50cm,根系距牆15cm,株距50-100cm為宜。容器(種植槽或盆)栽植時,高度應為60cm,寬度為50cm,株距為2m。容器底部應有排水孔。
第二節植物配置
2.2.1套用攀緣植物造景,要考慮其周圍的環境進行合理配置,在色彩和空間大小、形式上協調一致,並努力實現品種豐富、形式多樣的綜合景觀效果。
2.2.2應豐富觀賞效果(包括葉、花、果、植株形態等)合理搭配。草、木本混合播種,如:地錦與牽牛、紫藤與蔦蘿。豐富季相變化、遠近期結合。開花品種與常綠品種相結合。
2.2.3應依照品種豐富、形式多樣的原則配置。可考慮以下幾種形式:
a)、點綴式:以觀葉植物為主,點綴觀花植物,實現色彩豐富。如:地錦中點綴凌霄、紫藤中點綴牽牛等。
b)、花境式:幾種植物錯落配置,觀花植物中穿插觀葉植物,呈現植物株形、姿態、葉色、花期各異的觀賞景致。如:大片地錦中有幾塊爬蔓月季、槓柳中有蔦蘿、牽牛等。
c)、整齊式:體現有規則的重複韻律和同一的整體美。成線成片,但花期和花色不同。如:紅色與白色的爬蔓月季、紫牽牛與紅花菜豆、鐵線蓮與薔薇等。應力求在花色的布局上達到藝術化,創造美的效果。
d)、懸掛式:在攀緣植物覆蓋的牆體上懸掛應季花木,豐富色彩,增加立體美的效果。需用鋼筋焊鑄花盆套架,用螺栓固定,托架形式應講究藝術構圖,花盆套圈負荷不宜過重,應選擇適應性強、管理粗放、見效快、淺根性的觀花、觀葉品種。布置要簡潔、靈活、多樣,富有特色。(早小菊、紫葉草、紅雞冠、石竹等。)
e)、垂吊式:自立交橋頂、牆頂或平屋檐口處,放置種植槽(盆),種植花色艷麗或葉色多彩、飄逸的下垂植物,讓枝蔓垂吊於外,既充分利用了空間,又美化了環境。材料可用單一品種,也可用季相不同的多種植物混栽。如:凌霄、木香、薔薇、紫藤、地錦、菜豆、牽牛等。容器底部應有排水孔,式樣輕巧、牢固、不怕風雨侵襲。
第三節攀緣植物的室外布置
2.3.1牆面綠化是泛指用攀緣植物裝飾建築物外牆和各種圍牆的一種立體綠化形式。適於作牆面綠化的植物一般是莖節有氣生根或吸盤的攀緣植物,其品種很多。如:爬山虎、五葉地錦、扶芳藤、凌霄等。
a)、牆面綠化的植物配置受牆面材料、朝向和牆面色彩等因素制約。粗糙牆面,如水泥混合沙漿和水刷石牆面,則攀附效果最好;牆面光滑的,如石灰粉牆和油漆塗料,攀附比較困難;牆面朝向不同,選擇生長習性不同的攀緣植物。
b)、牆面綠化植物配置形式有兩種,一是規則式;一是自然式。
c)、牆面綠化種植形式大體分兩種。一是地栽:一般沿牆面種植,頻寬50-100cm,土層厚50cm,植物根系距牆體15cm左右,苗稍向外傾斜。二是種植槽或容器栽植:一般種植槽或容器高度為50-60cm,寬50cm,長度視地點而定。
2.3.2棚架綠化是攀緣植物在一定空間範圍內,藉助於各種形式、各種構件構成的。如花門、綠亭、花榭等生長,並組成景觀的一種垂直綠化形式。棚架綠化的植物布置與棚架的功能和結構有關。
a)、棚架從功能上可分為經濟型和觀賞型。經濟型選擇要用植物類,如:葫蘆、蔦蘿等,生產類如:葡萄、絲瓜等。而觀賞型的棚架則選用開花觀葉、觀果的植物。
b)、棚架的結構不同,選用的植物也應不同。磚石或混凝土結構的棚架,可種種植大型藤本植物,如:紫藤、凌霄等;竹、繩結構的棚架,可種植草本的攀緣植物,如:牽牛花、脾酒花等;混合結構的棚架,可使用草、木本攀緣植物結合種植。
2.3.3綠籬和柵欄的綠化,都是攀緣植物藉助於各種構件生長,用以劃分空間地域的綠化形式。主要是起到分隔庭院和防護的作用。一般選用開花、常綠的攀緣植物最好,如:爬蔓月季、薔薇類等。栽植的間距以1-2m為宜。若是臨於做圍牆欄桿,栽植距離可適當加大。一般裝飾性欄桿,高度在50cm以下,不用種攀緣植物。而保護性欄桿一般在80-90cm以上,可選用常綠或觀花的攀緣植物,如:藤本月季、金銀花等,也可以選用一年生藤本植物,如:牽牛花、蔦蘿等。
2.3.4護坡綠化是用各種植物材料,對具有一定落差坡面起到保護作用的一種綠化形式。包括大自然的懸崖峭壁、土坡岩面以及城市道路兩旁的坡地、堤岸、橋樑護坡和公園中的假山等。護坡綠化要注意色彩與高度要適當,花期要錯開,要有豐富的季相變化。因坡地的種類不同而要求不同。
a)、河、湖護坡要一面臨水空間開闊的特點,選擇耐濕、抗風的植物。
b)、道路、橋樑兩側坡地綠化應選擇吸塵、防噪、抗污染的植物。而且要求不得影響行人及車輛安全,並且要姿態優美的植物。
2.3.5陽台綠化是利用各種植物材料,包括攀緣植物,把陽台裝飾起來。在綠化美化建築物的同時,美化城市。陽台綠化是建築和街景綠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居住空間的擴大部分。既有綠化建築,美化城市的效果,又有居住者的個體愛好,還有陽台結構特點。因此,陽台的植物選擇要注意三個特點。
a)、要選擇抗旱性強、管理粗放、水平根系發達的淺根性植物。以及一些中小型草木本攀緣植物或花木。
b)、要根據建築牆面和周圍環境相協調的原則來布置陽台。除攀緣植物外,可選擇居住者愛好的各種花木。
c)、適於陽台栽植的植物材料有:地錦、爬蔓月季、十姐妹、金銀花等木本;牽牛花、絲瓜等草本植物。

第三章施工

第一節準備
3.1.1垂直綠化的施工依據應為技術設計、施工圖紙、工程預算及與市政配合的準確栽植位置。
3.1.2大部分木本攀緣植物應在春季栽植,並宜於萌芽前栽完。為特殊需要,雨季可以少量栽植,應採取先裝盆或者強修剪、起土球、陰雨天栽植等措施。
3.1.3施工前應實地了解水源、土質、攀緣依附物等情況。若依附物表面光滑,應設牽引鉛絲。
3.1.4木本攀緣植物宜栽植三年生以上的苗木,應選擇生長健壯、根系豐滿的植株。從外地引入的苗木應仔細檢疫後再用。草本攀緣植物應備足優良種苗。
3.1.5栽植前應整地。翻地深度不得少於40cm,石塊磚頭、瓦片、灰渣過多的土壤,應過篩後再補足種植土。如遇含灰渣量很大的土壤(如建築垃圾等),篩後不能使用時,要清除40-50cm深、50cm寬的原土,換成好土。在牆、圍欄、橋體及其它構築物或綠地邊種植攀緣植物時,種植池寬度不得少於40cm。當種植池寬度在40-50cm時,其中不可再栽植其它植物。如地形起伏時,應分段整平,以利澆水。
3.1.6在人工疊砌的種植池種植攀緣植物時,種植池的高度不得低於45cm,內沿寬度應大於40cm,並應預留排水孔。
第二節栽植
3.2.1應按照種植設計所確定的坑(溝)位,定點、挖坑(溝),坑(溝)穴應四壁垂直,低平、坑徑(或溝寬)應大於根徑10-20cm。禁止採用一鍬挖一個小窩,將苗木根系外露的栽植方法。
3.2.2栽植前,在有條件時,可結合整地,向土壤中施基肥。肥料宜選擇腐熟的有機肥,每穴應施0.5-1.0kg。將肥料與土拌勻,施入坑內。
3.2.3運苗前應先驗收苗木,對太小、乾枯、根部腐爛等植株不得驗收裝運。苗木運至施工現場,如不能立即栽植,套用濕土假植,埋嚴根部。假植超過兩天,應澆水管護。對苗木的修剪程度應視栽植時間的早晚來確定。栽植早宜留蔓長,栽植晚宜留蔓短。
3.2.4栽植時的埋土深度應比原土痕深2cm左右。埋土時應舒展植株根系,並分層踏實。
3.2.5栽植後應做樹堰。樹堰應堅固,用腳踏實土埂,以防跑水。在草坪地栽植攀緣植物時,應先起出草坪。
3.2.6栽植後二十四小時內必須澆足第一遍水。第二遍水應在2-3天后澆灌,第三遍水隔5-7天后進行。澆水時如遇跑水、下沉等情況,應隨時填土補澆

第四章日常養護管理

第一節澆水
4.1.1水是攀緣植物生長的關鍵,在春季乾旱天氣時,直接影響到植株的成活。
4.1.2新植和近期移植的各類攀緣植物,應連續澆水,直至植株不灌水也能正常生長為止。(參見第3.3.2條)
4.1.3要掌握好三至七月份植物生長關鍵時期的澆水量。做好冬初凍水的澆灌,以有利於防寒越冬。
4.1.4由於攀緣植物根系淺、占地面積少,因此在土壤保水力差或天氣乾旱季節應適當增加澆水次數和澆水量。
第二節牽引
4.2.1牽引的目的是使攀緣植物的枝條沿依附物不斷伸長生長。特別要注意栽植初期的牽引。新植苗木發芽後應做好植株生長的引導工作,使其向指定方向生長。
4.2.2對攀緣植物的牽引應設專人負責。從植株栽後至植株本身能獨立沿依附物攀緣為止。應依攀緣植物種類不同、時期不同,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捆綁設定鐵絲網(攀緣網)等。
第三節施肥
4.3.1施肥的目的是供給攀緣植物養分,改良土壤,增強植株的生長勢。
4.3.2施肥的時間:施基肥,應於秋季植株落葉後或春季發芽前進行;施用追肥,應在春季萌芽後至當年秋季進行,特是六至八月雨水勤或澆水足時,應及時補充肥力。
4.3.3施用基肥的肥料應使用有機肥,施用量宜為每延長米0.5-1.0kg。
4.3.4追肥可分為根部追肥和葉面追肥兩種。
根部施肥可分為密施和溝施兩種。每兩周一次,每次施混合肥每延長米100g,施化肥為每延長米50g。
葉面施肥時,對以觀葉為主的攀緣植物可以噴濃度為5%的氮肥尿素,對以觀花為主的攀緣植物噴濃度為1%的磷酸二氫鉀。葉面噴肥宜每半月一次,一般每年噴4-5次。
4.3.5使用有機肥時必須經過腐熟,使用化肥必須粉碎、施勻;施用有機肥不應淺於40cm,化肥不應淺於10cm;施肥後應及時澆水。葉面噴肥宜在早晨或傍晚進行,也可結合噴藥一併噴施。
第四節病蟲害防治
4.4.1攀緣植物的主要病蟲害有:蚜蟲、蟎類、葉蟬、天蛾、虎夜蛾、斑衣蠟蟬、白粉病等。在防守上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
4.4.2栽植時應選擇無病蟲害的健壯苗,勿栽植過密,保持植株通風透光,防止或減少病蟲發生。
4.4.3栽植後應加強攀緣植物的肥水管理,促使植株生長健壯,以增強抗病蟲的能力。
4.4.4及時清理病蟲落葉、雜草等,消滅病源蟲源,防止病蟲擴散、蔓延。
4.4.5加強病蟲情況檢查,發現主要病蟲害應及時進行防治。在防治方法上要因地、因樹、因蟲制宜,採用人工防治、物理機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各種有效方法。在化學防治時,要根據不同病蟲對症下藥。噴布藥劑應均勻周到,應選用對天敵較安全,對環境污染輕的農藥,既控制住主要病蟲的為害,又注意保護天敵和環境。
第五節修剪與間移
4.5.1對攀緣植物修剪的目的是防止枝條脫離依附物,便於植株通風透光,防止病蟲害以及形成整齊的造型。
4.5.2修剪可以在植株秋季落葉後和春季發芽前進行。剪掉多餘枝條,減輕植株下垂的重量;為了整齊美觀也可在任何季節隨時修剪,但主要用於觀花的種類,要在落花之後進行。
4.5.3攀緣植物間移的目的是使植株正常生長,減少修剪量,充分發揮植株的作用。間移應在休眠期進行。
第六節中耕除草
4.6.1中耕除草的目的是保持綠地整潔,減少病蟲發生條件,保持土壤水分。
4.6.2除草應在整個雜草生長季節內進行,以早除為宜。
4.6.3除草要對綠地中的雜草徹底除淨,並及時處理。
4.6.4在中耕除草時不得傷及攀緣植物根系。
第五章垂直綠化養護質量標準
5.0.1精心養護精心管理達到以下標準為一級:
a)、攀緣植物的牽引工作必須貫徹始終。按不同種類攀緣植物的生長速度,栽後年生長量應達到1.0-2.0m。
b)、植株無主要病蟲危害的症狀,生長良好,葉色正常,無脫葉落葉的現象。
c)、認真採取保護措施,無缺株,無嚴重人為損壞,發生問題及時處理,實現連線成景多樣化的效果。
d)、修剪及時,疏密適度,保證植株葉不脫落,維持長年有整體效果。
5.0.2認真養護認真管理,基本達到以下標準為二級:
a)、及時牽引,按不同種類攀緣植物的生長速度,栽後年生長量應不低於1.0m。
b)、基本上控制主要病害和蟲害,有輕微受害面積,不超過10%,不影響觀瞻,植株正常生長,葉色基本正常。
c)、對人為損害能及時採取保護措施,缺株數量不超過10%
d)、基本控制徒長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