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沙村

坤沙村

坤沙,地處黃山南麓,境內豐山,其顛海拔500餘米,歷來都稱“豐山尖”。 天竺庵,位於豐山尖下,鹹豐間建造,主持僧勝山,另有小和尚4人。 坤沙地處古歙西鄉,是徽商重要的聚居地之一。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坤沙,地處黃山南麓,境內豐山,其顛海拔500餘米,歷來都稱“豐山尖”。舊制“豐山鄉”及今之豐樂河均取其中一個“豐”字,表達豐山腳下、豐樂河畔勞動人民對五穀豐登、豐衣足食的熱切嚮往與殷殷期盼。攀登豐山之顛,鳥瞰周邊,60里屯溪,100里歙南,盡收眼底。抗戰軍興,陸軍二十三集團軍進駐徽州,集團軍總司令唐式遵設總部於唐模,見豐山一帶地勢險要,居高臨下,猶如關隘,特設炮兵陣地於此,以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效。

坤沙原屬歙縣,1987年撤地建市,隸屬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鄉(現改為潛口鎮)。該村由坤沙、竹塢、麻榨頭三個自然村組成,劃為9個村民小組,全村280戶,人口1050人。 坤沙建村歷史悠久,昔為胡、王姓兩大姓氏聚族而居。
坤沙村內有筠溪流過,潺潺溪水,川流不息,象一組韻律無窮的天然音符,伴隨著坤沙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建設著自己豐樂美好的家園。九旬老人胡顯榮先生撫今追昔,按捺不住內心激動的心情,欣然命筆,撰書新聯:“筠水東流無晝夜,豐山北峙有春秋。”道出一個耄耋老人對家鄉錦繡風光的摯愛之情。
坤沙原有幾處名勝古蹟,今均已不存。
竹塢胡氏宗祠,雍正年間建造。其時胡仁文任徽州府編修,負責籌資並董其事。抗戰期間,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唐式遵駐守徽州,以鄰近之唐模為總部。而竹塢大祠堂——胡氏宗祠因建築恢宏大度、廳堂寬敞明亮且總體保存完好,曾被選為總部主要辦公處所。
居姑庵,坐落於來龍山。胡于敏於嘉慶二十三年建造。庵前有都天廟,後有慈忠庵,人民公社成立後拆毀。
女牌坊,坐落對面山,為旌表徽州知事胡煜元配夫人汪氏節孝而建,故題稱“旌表徽州同知胡煜元配汪氏夫人節孝”。此牌坊於文革中被毀。
天竺庵,位於豐山尖下,鹹豐間建造,主持僧勝山,另有小和尚4人。當時香燭鼎盛,善男信女前來膜拜的絡繹不絕,毀於洪楊兵燹。
坤沙地處古歙西鄉,是徽商重要的聚居地之一。徽州人賈而好儒,奉行“以儒為體,以賈為用”的信條,追求高名厚利。受這種環境、思想的薰陶影響,名商巨賈代不乏人。就近代而言,坤沙在商界有成者有以下三人:
王端甫,著名藥商。於清光緒年間到湖北漢口經營藥材,打出“王慎記”金字招牌。從1895年到1935年,經過四十年的苦心經營,至抗戰前夕,發展到擁有金條500條的資產規模,成為當時武漢巨商。其子王子良、孫王伯銘繼承父、祖遺志,把“王慎記”的招牌托得更高,打得更響。管理之嚴密,經營之誠信,在武漢三鎮赫赫有名。後因合夥經營“王慎記”的大股東之一王執中的孫子富仂與王子良協商,抽出部分股金到宣城開辦紙廠,遭日寇飛機狂轟亂炸,毀於一旦。
胡文清,天資聰穎,愛好廣泛,一生經歷有著戲劇性變化。自農村闖蕩江湖,民國初期由一個修理工一躍成為上海勝德紡織廠廠長。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奮鬥,擁有資產黃金300條。
文耀,鹹豐間先在浙江龍游姜益大布店學徒。該店僅學徒就有40餘人,規模之大,不言而喻。胡文耀在該店從學徒當到管事(經理)。姜老闆去世後,後繼乏人,公推其主持店務。十幾年時間,姜益大資產擴大了十幾倍。不久,老闆娘病故,店業即由胡文耀一人操持。
坤沙人歷來重視教育,注意文化、道德修養,加上現有人口中融入不少外地遷來的移民,因此坤沙人腦子靈活,思想開放。現在的坤沙村是遠近聞名的綠化村、建築專業村、糧食自給工程基地。坤沙村是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也是遠近聞名的“徽匠村”。該村在打響“徽匠牌”的同時,全面打造生態農家接待特色村,預計今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69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