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的天魔

弗魯貝爾為詩人繪製了幾十幅詩集插圖,其中最成功的是他為萊蒙托夫的散文詩《天魔》所繪的這一幅作於1890年的油畫《坐著的天魔》了。 他憤懣之餘,誘勸人們抗拒上帝,揭露它的偽善,終使自己成了天國的仇敵。 他神情陰沉,成了一個不為世間和天國所容的雙重孤獨者,處在一種無垠的寂寞之中。

簡介

《坐著的天魔》是米哈依爾·阿列克山德羅維奇·弗魯貝爾(1856~ 1910)創作盛期的主要作品,作於1890年。他原是俄國彼得堡大學的學生,1880~1884年,在彼得堡美術學院跟契斯恰柯夫學畫。 此後作為烏克蘭美術史家普拉霍夫的助手,曾參與基輔一座12世紀建成的基里洛夫教堂的壁畫修補工作。為了學習古代壁畫的修補技術,他特地去義大利威尼斯參觀聖馬可教堂。這些經歷,對他後來的藝術素質起著決定性作用;此外,他還喜愛俄國的民間藝術與神話傳說,上述經歷和偏愛是構成他這幅《坐著的天魔》的藝術語言的基本要素。

1889年底,畫家遷居莫斯科,在謝洛夫的引薦下,認識了莫斯科大銀行家馬蒙托夫。此人在莫斯科郊區的阿勃拉姆采沃有一座漂亮的莊園,平素雅好藝術,經常在自己的莊園裡邀請藝術名流。弗魯貝爾也在被邀之列。在這個藝術沙龍里,他先後為歌劇界設計過布景,燒制過陶雕工藝,還為馬蒙托夫在莫斯科重建的住宅進行設計……。翌年,馬蒙托夫舉辦紀念俄國詩人萊蒙托夫逝世50周年的出版活動。弗魯貝爾為詩人繪製了幾十幅詩集插圖,其中最成功的是他為萊蒙托夫的散文詩《天魔》所繪的這一幅作於1890年的油畫《坐著的天魔》了。

萊蒙托夫開始寫這首詩《天魔》(又譯《惡魔》時,才是個15歲的少年,直至1841去世那年,此詩始告完成。詩篇是寫天使反抗上帝的神話故事:因天使剛愎自用,不受上帝寵信,被貶黜為魔鬼。魔鬼渴慕人間的幸福與愛情,但被降為魔鬼後,人間的一切美好事物仍不可即。他憤懣之餘,誘勸人們抗拒上帝,揭露它的偽善,終使自己成了天國的仇敵。詩人描繪天魔的傲骨嶙峋,與對天上人間充滿疑慮的痛苦。他神情陰沉,成了一個不為世間和天國所容的雙重孤獨者,處在一種無垠的寂寞之中。俄國評論家別林斯基盛讚萊蒙托夫創作的這一形象,說它"具有廣闊想像力和形象的力量",是對專制權力的反抗和對自由渴望的象徵。畫家根據這樣一個富於叛逆性的神話人物,在畫布上構出了一個面目猙獰的獨具性格的流浪者形象。當它在莫斯科展出時,引起了畫壇的廣泛注意。

這是一個無精打采地坐在岩石上的壯實的男子漢。他蓬頭垢面,兩隻有力的臂膀抱住膝蓋,坐在高山之巔,面臨綺麗的夕陽,黃昏的景色更映襯出他的孤寂。他陷入沉思,世界是如此美好,但命運注定他可望而不可得。這幅畫的色彩斑斕雜陳,象一幅用彩色玻璃組成的鑲嵌畫。而那些盛開的鮮花,又象徵畫家所賦予的信念。

在本世紀初,俄國繪畫界對於弗魯貝爾的油畫,一直存在著分歧性見解:巡迴展覽協會的理論家斯塔索夫認為他偏離了社會內容,追求純形式的趣味。說他染上了"頹廢"的藝術色彩;同時代的肖像畫大師謝洛夫則認為弗魯貝爾的藝術是對俄國陳陳相因的舊傳統的突破,他獨辟新徑,應說是民族繪畫的開拓者。老畫家列賓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寫道:"弗魯貝爾是一位非凡的天才!"可見,在俄國革命前夕所存在的藝術見解上的大相逕庭,是藝術觀念上新舊矛盾的反映,年輕一代畫家要求思考和探索,這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