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學導論

地震學導論

《地震學導論》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萬永革。

基本概況

•作 者:萬永革 編著著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05-01

•開 本:16開

•頁 數:469

•印刷時間:2016-03-01

•字 數:711千字

•裝 幀:平裝

•語 種:中文

•版 次:1

•印 次:1

•I S B N:9787030479266

內容簡介

地震學以彈性力學為基礎,因此在第二章我們對彈性力學的基本概念做一簡單回憶,第三章則根據這些彈性力學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地震波在三維介質中傳播的地震波動方程、這些方程中與地震震相有哪些聯繫,地震震相有哪些性質。第四章根據第三章地震波動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層介質中的地震波傳播在地球表面、地球內部的平層界面的反射、透射係數,涉及到地震圖的振幅和相位如何確定;第五章,地震面波與地球自由振盪;第六章首先根據地震波動方程得到地震波傳播可以看作射線的條件,然後研究平層作為射線理論的地震波走時和震中距的計算;作為遠距離觀測地震波,第七章介紹球層介質中射線形狀、地震波走時和震中距計算;作為第六、七章的延續,講解如何採用地震波走時和震中距的計算理論求解地下速度結構和地震參數;第九章,地震波的能量、振幅衰減與震級;第十章,講解地震震源理論初步。

本書目錄

前言
第1章引言
1.1地震學簡史
1.2全球地震活動分布與板塊構造
1.3中國的地震分布與塊體構造
1.4地殼
1.5全球平均速度模型
習題
第2章應力和應變
2.1應力
2.1.1應力張量
2.1.2任意一個面上的應力可以由應力張量表示
2.1.3坐標變換及脫離坐標系的任意截面上的剪應力和正應力表示
2.1.4主應力和應力主軸
2.1.5應力值
2.2應變張量
2.2.1位移場表示
2.2.2應變的物理解釋
2.2.3本徵值和本徵向量
2.3線性的應力一應變關係
2.3.1彈性常數的引入
2.3.2彈性參數的物理意義
2.3.3彈性係數之間的關係
2.3.4彈性模量的單位
習題
第3章地震波動方程
3.1一維波動方程
3.1.1一維波動方程的導出及求解
3.1.2一維波動傳播的模擬
3.1.3描述地震振動和波的基本概念
3.2三維波動方程的導出
3.3體應變和剪下應變的波動方程
3.4地震波的勢
3.5三維波動方程求解
3.6P波和S波的振動方向
3.6.1P波的振動方向
3.6.2S波的振動方向
3.6.3P波和S波振動方向的空間表示
3.7三維方程的球坐標下求解:球面波
3.8有限差分求解二維聲波傳播方程
習題
第4章平層介質中的地震波
4.1地震波傳播的連續性條件和勢函式
4.1.1平層介質中地震波傳播的連續性條件
4.1.2P波、SV波與SH波的波場是分離的
4.1.3P—SV系統和SH系統的勢函式
4.2地球自由表面地震波的反射
4.2.1P波在自由界面的反射
4.2.2SV波入射到自由表面
4.2.3SH波在自由界面上的反射
4.2.4自由界面上的位移,視入射角
4.3地震波在內部平層界面的反射和透射係數
4.3.1SH波的反射和透射係數
4.3.2P—SV系統的反射、透射係數
4.4模擬平面波的矩陣方法
4.4.1Haskell矩陣
4.4.2反射透射係數矩陣
4.4.3Haskell矩陣在平層介質中的傳遞
習題
第5章地震面波和地球自由振盪
5.1Love波
5.1.1Love波頻散方程
5.1.2截止頻率和最長波長
5.1.3頻散曲線計算一例
5.1.4位移分布
5.2Rayleigh波
5.2.1均勻半空間中的Rayleigh方程
5.2.2均勻半空間中的Rayleigh波的質點運動
5.2.3液體層覆蓋在半空間介質上的Rayleigh波方程
5.3Love波為SH波相長干涉的結果
5.4地震波頻散
5.4.1頻散的直觀解釋
5.4.2面波衰減較慢的解釋
5.5根據地震圖得到面波群速度和相速度的方法
5.5.1群速度
5.5.2相速度
5.6全球面波
5.7多層介質中面波的頻散曲線的計算
5.8簡正模型
5.8.1弦的振動
5.8.2均勻液體球的自由振盪——地球自由振盪的模式
5.8.3球型振盪和環型振盪
5.8.4地球自由振盪的觀測
習題
第6章平層介質中射線理論
6.1波動方程向射線理論的過渡
6.2平層介質中的Benndorf定律和Snell定律
6.2.1Benndorf定律
6.2.2Snell定律
6.3平層介質的射線方程
6.3.1速度隨深度增加的平層介質地震波傳播路徑的形態
6.3.2參數方程
6.4速度梯度為常數的地震波傳播
6.4.1單層走時和震中距
6.4.2速度梯度為常數的介質中的射線路徑
6.5速度隨深度指數增加的走時和震中距計算
6.6震源在地表的成層介質地震波走時計算舉例
6.6.1速度隨深度逐漸增加的地震波射線震中距、走時的計算
6.6.2速度陡變帶的地震波走時
6.6.3含低速層的地震波射線路徑
6.6.4含高速夾層的地震波射線路徑
6.7天然地震的震相走時
6.7.1單層地殼介質模型中地震波震相與走時曲線
6.7.2多層地殼介質模型中地震波走時曲線
6.8地震射線在斜界面的反射與折射
6.8.1反射波
6.8.2首波
習題
第7章球層介質中的射線理論
7.1球層介質中的Snell定律和Benndorf定律
7.1.1Snell定律
7.1.2Benndorf定律
7.2射線方程
7.3幾種特定速度分布的球層中的地震波走時和震中距
7.3.1恆速球層
7.3.2冪函式分布變速層
7.3.3速度線性變化的變速層
7.4射線的曲率
7.4.1射線曲率的推導
7.4.2不同速度分布的射線路徑
7.4.3地球速度模型的射線路徑的討論
7.5遠震震相及其觀測
7.6按PREM模型模擬的地震波走時
7.6.1P波射線路徑及走時模擬
7.6.2PP和PPP震相的路徑模擬
7.6.3PcP和:PcS的路徑模擬
7.6.4PP,PPP,PcP,PcS的走時模擬
習題
第8章走時數據的反演
8.1球層介質的速度反演
8.1.1拐點法(古登堡法)
8.1.2Hergloz—Wiechert方法
8.1.3地球表面震源震中距的計算
8.2地球內部密度、重力加速度與壓力的估計方法
8.2.1地球內部密度的估計
8.2.2地球內部重力的估計
8.2.3地球內部壓力的估計
8.3單台地震定位及均勻介質中地震的多台定位
8.3.1單台定位法
8.3.2三站求取震源位置的石川法
8.3.3四個台站(或以上)求解地震位置的Inglada算法
8.3.4多台(四個或以上)求解地震發震時刻的和達直線法
8.4地震定位結果與台站分布的關係
8.5疊代定位方法
8.5.1疊代定位方法的基本思路
8.5.2疊代方法的具體實現
8.6相對定位方法
8.6.1主事件定位
8.6.2雙差定位法
習題
第9章地震波能量及衰減,地震震級
9.1地震波的能量
9.2一維速度模型的幾何擴散
9.3地震波的衰減
9.3.1品質因子
9.3.2Q值與複數彈性模量的關係
9.3.3地球品質因子的測量
9.3.4地球內部的品質因子
9.4地震震級及烈度
9.4.1地震震級
9.4.2地震烈度
習題
第10章震源理論
10.1格林函式和矩張量
10.1.1格林函式
lO.1.2矩張量
lO.1.3地震矩張量與地震波位移的關係
10.2地震斷層與地震矩張量
10.2.1斷層參數
10.2.2地震矩張量的物理意義
10.2.3斷層面參數與地震矩張量的轉換公式
10.3震源機制參數的相互轉換
10.4震源的輻射圖像
10.4.1P波輻射花樣
10.4.2S波的輻射花樣
10.5震源機制參數的圖形表達——海灘球
10.5.1Wulff投影
10.5.2等面積投影
10.6P波初動測定震源機制(斷層面解)
10.6.1斷層錯動產生的P波初動的四個象限
10.6.2採用P波初動求解震源機制的思路
10.6.3求解震源機制的計算機實現
10.6.4根據P波初動符號分布猜測震源機制解的一個程式
10.7由體波資料反演矩張量
10.8由面波波形資料反演地震矩張量
10.9有限尺度震源產生的地震波
10.9.1單側破裂移動源
10.9.2雙側破裂移動源
10.10全球矩心矩張量計畫簡介
10.10.1矩心矩張量方法和算法概述
10.10.2矩心矩張量目錄檔案(ndk)格式
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