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與地貌學教程

《地質學與地貌學教程》是由王數,東野光亮著作、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數字信息模式識別理論與套用數字信息模式識別理論與套用
“地質學與地貌學”是土地資源管理、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信息管理、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等專業的必修課,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本教材是為此課程而編寫的。本教材包括地質學、地貌學及其套用幾方面的內容,它們之問相互滲透、相互說明,地質作用及其結果貫穿全書。從地質學部分所涉及到的地殼物質組成,到地貌學部分提到的各種地貌的形成,以及後面的地質災害,都是地質作用的結果。除緒論外,全書共分14章。第1~5章大多數屬於地質學範疇,分別介紹礦物,岩石,地質年代,構造運動和地質構造,風化作用及其在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中的套用,重點介紹內力地質作用及其產物;第6~12章主要介紹各種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貌類型及其特徵,分別是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及堆積物,地下水、岩溶地貌,風成地貌,黃土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和湖泊地貌;第13、14章分別講述與農業相關的農業地質背景情況、地貌調查的程式和內容,以及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地質災害及其防治對策。本教材可供土地資源管理、農業資源與環境、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生態、環境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等專業的學生使用,也可供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緒論
一、地質學的研究內容
二、地貌學的研究內容
三、地質作用的特點和研究方法
四、地質學與地貌學的關係
五、地質學和地貌學的發展歷史、現狀及展望
六、地質學及地貌學在農業各方面的套用
七、本課程的學習重點和要求
複習思考題
第一章 礦物
第一節 礦物的概念
一、礦物的定義
二、形成礦物的地質作用
第二節 礦物的化學成分
一、礦物的化學成分決定其晶格和外部性狀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礦物
第一節 礦物的概念
一、礦物的定義
固體地球的最外圈是地殼,它是地質學最直接的研究對象。眾所周知,地殼由岩石組成。岩石由許多小顆粒組成,這些顆粒往往在形態、顏色和其他性質上都各有差異,並可按其各自的特徵區別開來,這些顆粒就是礦物。由此可見,岩石不是組成地殼的最小單位,它是一種混合物,是不均勻的。而組成岩石的礦物才是地殼最小的組成單位,即地殼由岩石組成,岩石由礦物組成。
礦物(mineral)是天然形成的單質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學成分,絕大多數為晶質固態的無機物,穩定於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
對於礦物的定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它。
1.礦物是自然界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天然產物地球中的礦物具有天然性,是地殼中各種化學元素,在不同的物理、化學條件下,經過自然的化學反應所形成的產物。那些由人工合成的產物,如人造金剛石、人造水晶等,雖然其特性與天然產出的礦物相同但不屬於礦物,只能稱為人造礦物
2.礦物是具有一定化學成分的單質或化合物每一種礦物都具有比較一定的化學成分,可以用化學式表達。如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礦物(單質)自然金和自然銅,它們的化學式分別為Au和Cu,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的礦物(化合物),如石英、方解石,它們的化學式分別為SiOz和CaC03。煤無一定化學式,不屬於礦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