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種子。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療癬解毒。
主治
疥癬,癰腫。
相關配伍
治疥瘡:以種子適量,用醋煮取汁,外搽洗。也適於外敷癰腫。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忌內服。若誤服中毒,應及時救治,可採取:催吐,洗胃,導瀉,如出現休克,應先行搶救;靜脈輸液,對症治療。
形態特徵
粗壯、纏繞、草質藤本,稍被毛,有時基部稍木質。根塊狀,紡錘形或扁球形,一般直徑在20-30厘米左右,肉質。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線狀披針形,長5-11毫米;小托葉錐狀,長約4毫米;小葉菱形或卵形,長4-18厘米,寬4-20厘米,中部以上不規則淺裂,裂片小,急尖,側生小葉的兩側極不等,僅下面微被毛。總狀花序長15-30厘米,每節有花3-5朵;小苞片剛毛狀,早落;萼長9-11毫米,被緊貼的長硬毛;花冠淺紫色或淡紅色,旗瓣近圓形,長15-20毫米,中央近基部處有一黃綠色斑塊及2枚胼胝狀附屬物,瓣柄以上有2枚半圓形、直立的耳,翼瓣鐮刀形,基部具線形、向下的長耳,龍骨瓣近鐮刀形,長1.5-2厘米;雄蕊二體,對旗瓣的1枚離生;子房被淺黃色長硬毛,花柱彎曲,柱頭位於頂端以下的腹面。莢果帶形,長7.5-13厘米,寬12-15毫米,扁平,被細長糙伏毛;種子每莢8-10顆,近方形,長和寬5-10毫米,扁平。花期8月,果期11月。
生長環境
台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貴州、湖南、河北等地均有栽培。
藥理作用
毒性:誤服中毒,出現頭暈、噁心全身乏力,嚴重者呼吸衰竭,心跳停止死亡。
相關論述
《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疥癬,癰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