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不一致

in A of

地位不一致(Statusinconsistency),系由美國社會學家哲哈德˙藍斯基(GerhardLenski)於1950年代《地位結晶化:地位的非垂直面》(StatusCrystallization:ANon-VerticalDimensionofStatus)書中所提出的一個社會地位概念,意指個人在社會中不同資源的有無,將可能同時提升或降低個人在其他人眼中(或自我感覺)的印象、或延伸至實際的社會互動上。
藍斯基的觀點出發自韋伯的社會階層三元論(階層具有地位、階級、政黨三要素),但提出新觀點,認為階層並非僅具垂直面向,而是一個同時與其他地位團體比較、互動而產生出的概念。其研究緣起於美國當時有許多猶太家族,因為經商成功而獲取豐富的經濟資源,但因為族群關係而始終於美國受到不平等待遇或隱性障礙。舉例來說,一個老師因為教育程度高、或是名聲卓著而受他人景仰(地位高),並且於該地位團體中具有影響力,但是他的薪水只有其他教師平均值的一半,這時候個人所產生的心理體驗(相對剝奪感)、以及他人觀感變化(刻板印象)、總體地位降低,甚至影響至實際行為(角色衝突)的情形,即為地位不一致現象。
藍斯基認為,地位不一致的現象將引發社會衝突、社會不平等、亦有可能形成社會壁壘(socialclosure),造成社會不穩定。與其相對的概念是“地位結晶化”(statuscrystallization),意指與前揭情況相反,一個有錢有勢、地位又高的個人,將能以自己資源與地位團體做強力結合,並且將穩固自身的地位、亦能將這種優勢以種種方法(文化資本、文化複製、資源重分配等)傳向下一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