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鄉愁藍調

地下鄉愁藍調

《地下鄉愁藍調》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是台灣樂評人馬世芳的第一本散文集。雖然書名提到藍調,文章卻並非局限於音樂,而是對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搖滾文化的反思、對七八十年代台灣音樂及父母青春年代的懷想,以及對自己年少時光的追憶。

基本信息

簡介

地下鄉愁藍調地下鄉愁藍調

這是台灣最知名的樂評人馬世芳的第一本散文集。

雖然書名提到藍調,文章卻並非局限於音樂,而是對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搖滾文化的反思、對七八十年代台灣音樂及父母青春年代的懷想,以及對自己年少時光的追憶。

所以,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青春的回憶錄。這些散文體的回憶錄,倒更可以看成是一種別樣體裁的樂評,字裡行間沒有指點江山的氣勢,也沒有故弄玄虛文字遊戲,用心靈和生命去體驗音樂的感受,乃是最好的樂評。

作者簡介

馬世芳,一九七一年夏生於台北。寫作者、廣播人、music543.com站長。

馬世芳的文字,往往揉合私我的青春記憶與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筆端飽蘸情感,念舊傷逝之餘,也能引領讀者側身歷史後台,懷想曾經滄海的激情與幻滅,於同代人中獨樹一幟。

父親是作家亮軒、母親是廣播人陶曉清,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歲開始做廣播,十五歲因為一卷披頭士精選輯迷上老搖滾,並夢想以文字和音樂為生。

大學時代一面主編《台大人文報》、一面在中廣青春網引介經典搖滾樂。畢業前夕和社團同學合編《1975-1993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雖是學生作品,選題製作卻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視為樂史重要文獻。

一九九五年退伍,編纂《永遠的未央歌:校園民歌20年紀念冊》,亦成為研究台灣流行音樂的必讀參考書。廿七歲和朋友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轟動華人文化圈,開類型出版風氣之先。

二○○○年,馬世芳創辦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music543.com”,跨足社群經營與獨立音樂發行事業,屢獲台灣金曲獎與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肯定。

二〇〇六年,第一本散文集《地下鄉愁藍調》在台灣出版,獲得各方讚譽,入選《誠品好讀》選書單、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入圍金鼎獎“最佳文學語文類圖書獎”。

馬世芳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並持續撰寫雜文、專欄與音樂文字。

目錄

鄉愁是給不回家的人——序馬世芳《地下鄉愁藍調》/張曉舟

你和我和一隻狗叫布——兼序馬世芳的《地下鄉愁藍調》/詹宏志

致簡體中文版讀者

門,消失的酒吧與青春期

二十歲的佩珀軍士與十六歲的我

白碟遺事

寂靜的聲音,一九六六

遙望嬉皮世代的背影——《烏茲塔克口述歷史》序

一個唱垮了政權的搖滾樂團

青春舞曲——我的記憶,關於那些歌

那時,我們的耳朵猶然純潔

“美麗島”的前世今生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

我涼涼的歌是一帖藥——“民歌”小史

坐進時光機,擋下那瓶毒酒

一本音樂雜誌如何撼動社會?——從《滾石》雜誌說起

西雅圖故事——一則廣播稿

擁舞的詩神與厲鬼

那柄火焚的紅吉他

這一夜,搖滾失去了童貞

光環毀棄,美夢驟醒——關於《列儂回憶

我所知道的科恩

深邃南方升起的吟喔

那些寂寞美麗的噪音

有一陣風——《地下鄉愁藍調》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