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朝鮮人歸國運動

12月26日、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頒布《有關在日朝鮮人回國檔案》。 8月25日、民團成員闖入日本紅字會總部以表對朝鮮歸國運動的反對。 8月12日、日本紅字會停止處理僑民的歸國申請。

在日朝鮮人歸國運動是指於1950年代至1984年期間,在日朝鮮人回響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的號召下,從日本返回朝鮮的事件。在此20多年間,約9萬名在日朝鮮人回流朝鮮,其中包括了平民,也有商人及歌唱家等專業人士[1][2]。這些的移民被稱之為入北者。然而,根據後來逃亡到海外的入北者指出,不少在日朝鮮人回流朝鮮後皆被隔離、監視、沒收財產以至被投進集中營[3][4]。

概要

日本和朝鮮共沒有建立外交關係,故此,兩國在這段期間的交住均由雙方派出的紅十字會負責。1959年,兩國在歸國運動的細節達成共識,同年12月14日,首班的歸國船於新潟縣的新潟港出發。此後,直至1984年,共有93340人從日本回到朝鮮。據報,這場歸國運動的資金是由朝鮮政府承擔[5]。

背景

在日朝鮮人

1910年,日本帝國通過日韓合併成功通並朝鮮半島,此後,半島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期間,不少的朝鮮半島人也在自願或強迫的情況下來到日本工作,因而出現了在日朝鮮人的群落。1945年8月,日本於二次大戰投降,並放棄了對朝鮮半島的統治。朝鮮半島其後由美蘇兩國共同託管,並在三八線劃地而治﹕北方的領土由蘇聯主管﹔南方則由美國管治。兩國又各自建立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政權,朝鮮和韓國也自成立,朝鮮半島從而分裂。
1950年,半島又爆發持續3年的韓戰。戰爭結束後,朝鮮經濟疲弱,為提高生產力,朝鮮的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在通過在日本朝鮮人總聯合會(朝鮮總聯)呼籲在日本的朝鮮半島人回到朝鮮。當時,在日朝鮮人的社會地位低微,不少人也過著貧困的生活,加上朝鮮總聯一再強調朝鮮為“衣食無懮的人間天堂”,使得大量的知識份子、專業人士和平民百姓決意遷移到朝鮮[6][7]。

朝鮮

儘管自朝鮮在建國後一直宣稱日本為他們不共戴天的敵人,也沒有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但平壤政府卻一度與日本政府對話,兩國關係因而日漸正常化。另一方面,支持平壤政權的在日僑民在1953年成立朝鮮總聯,後者隨後取得了和朝鮮政府的連繫,令朝鮮總聯成為了朝鮮政府和金日成的傳聲筒,並為歸國運動進行大肆宣傳[7]。同時,在蘇聯的支援下朝鮮的經濟成長迅速,這也導致不少在日朝鮮人決定返回朝鮮[7]。
日本[編輯]
日本並沒有和朝鮮建交,但出於人道理由,日本政府還是對在日朝鮮人歸國的意願表示尊重[8]。同時,由於貧困,在日朝鮮人的高犯罪率和日本共產黨在當地發起的暴動事件均對治安構成影響[8]。此外,歸國運動還取得日本社會黨和自民黨成員的支持,因此日本政府不但沒有對朝鮮僑民歸回加以阻止,更是大力推之[8]。
同一時間,日本的媒體也對歸國運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日本共產黨創立人寺尾五郎在訪問朝鮮後發表《38度線以北》(38度線の北)一書,描述該國美好的前景,給予了在日朝鮮人希望[9]。吉永小百合主演的電影《有化鐵爐的街》(キューポラのある街)表現出回國後的喜悅又激發起朝鮮僑民歸國的夢想[10]。國內著名的報章如《讀賣新聞》和《產經新聞》多次對歸國運動加以報導也吸引了更多僑民決意返回朝鮮[11]。

韓國

韓戰過後,韓國經濟大受打擊,重建工作緩慢,令該國成為當時全球最貧窮和落後的國家[12]。另一方面,韓國政府接納了不少親日人士,使韓國的聲名受挫[7]。
另一方面,雖然日韓建立了外交關係,但由於兩國在1959年在李承晚線和貿易問題上未能取到共識而使雙方關係陷入疆局,日本因而被朝鮮發起的歸國運動不表反對。為表達出對歸國運動的反對,由在日朝鮮人成立,並支持韓國政權的在日本大韓民國民團(民團)在日本組織了多次的示威。同時,為對抗朝鮮的歸國運動,韓國政府也提出成立一個協助在日朝鮮人返回韓國,並由日本政府出資的歸國運動,但由於未取得後者的支持,這場的歸國運動無疾而終。

過程

1946年
12月26日、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頒布《有關在日朝鮮人回國檔案》。
1950年
6月25日、韓戰爆發。
1953年
7月27日、韓戰結束。
1955年
5月、在日本朝鮮人總聯合會(朝鮮總聯)成立。
7月15日、朝鮮總聯於東京召開“在日朝鮮人希望回國大會”
1956年
2月27日、日朝兩國的紅十字會於平壤簽署共同聲明。
4月8日、48名在日朝鮮人進行靜安示威,表達歸國的意願。
4月30日、國際紅十字會在日本對朝鮮僑民進行聽證,並在翌日收集有關的情報。
6月18日、日本紅十字會表示願意協助示威者回國,示威者隨後結束集會。
6月20日、朝鮮內閣發表“從日本回國的朝鮮公民的生活安排問題”指令。
7月16日、國際紅十字會繳請朝鮮、韓國和日本三國的紅字會就僑民歸國一事進行會談,翌年三國簽署備忘錄。
12月6日、之前靜坐示威的首批朝鮮僑民從北九州港上船,經上海成功抵達朝鮮。
1957年
3月31日、另一批示威僑民也成功返國。
10月、第19屆國際紅十字會會議於新德里召開,協助失散家庭成員重聚成了當屆會議的主要話題[13]。
1958年
3月18日、日本眾議院就在日朝鮮人問題進行審議[14]
6月26日~7月6日、長崎縣設立收容所供有意返回朝鮮的朝鮮僑民居住。
8月11日、朝鮮總聯在神奈川県川崎市的分會向金日成提交感謝信以表對歸國運動的支持。
9月8日、金日成對即將返國的在日朝鮮人發表歡迎辭。
10月16日、朝鮮時任第一副首相金一就歸國問題發表講話,並稱朝鮮已準備好歸國用的船隻。
11月17日、由鳩山一郎所主持的在日朝鮮人歸合作會成立大會在東京眾議院會館進行。
雜誌《中央公論》發表文章支持朝鮮政權,鼓勵在日朝鮮人返回朝鮮。
1959年
2月13日、日本政府就朝鮮僑民歸回表示諒解。
4月10日、寺尾五郎發表《38度線以北》一書。
6月15日、韓國斷絕與日本的貿易來往。
8月13日、日朝兩國的紅十字會副會長簽署了《日本紅十字會和朝鮮紅十字會就在日朝鮮人回國協定》(下稱《協定》)。
8月25日、民團成員闖入日本紅字會總部以表對朝鮮歸國運動的反對。
9月7日、朝鮮總聯的同名周刊發表《人間天堂》一文鼓勵僑民回國。
12月4日、韓國特務人員意圖日本紅十字會總部及暗殺日本主要官員,但事敗未成。
12月14日、第1班歸國船從新潟港開出。
12月16日、第1班歸國船抵達清津市。
1960年
4月16日、朝鮮內閣發布《從日本回國的技術人員和企業家的生活保障安排》指令。
4月19日、韓國發生4•19學生革命,總統李承晚被迫宣布辭職。
8月、寺尾五郎在朝鮮慶祝解放15周年再次到訪該國,國到日本後,寺尾稱誇獎朝鮮的發展。
1962年
4月8日、《有化鐵爐的街》上映。
4月10日、日本出版社全貌社發表﹕《樂園夢破滅—朝鮮的真相》一書。
1965年
6月、寺尾五郎出版《朝鮮人問題入門》,指在日朝鮮人于歸國後得到平壤政府悉心的關照。
6月22日、《日韓基本條約》於東京簽署。
1966年
8月23日、日本政府就重新議定《協定》的時限延續至來年。
1967年
8月12日、日本紅字會停止處理僑民的歸國申請。
8月25日~9月23日、日朝紅十字會於莫斯科進行會談,談判最終破裂。
11月27日~、日朝紅十字會於可倫坡再度舉行會談。
12月22日、日方中斷與歸國船的住來。
1968年
1月24日、可倫坡會談破裂。
2月29日、日本紅十字會宣布關閉位於新潟的中心。
1971年
5月14日、歸國運動因日朝關係緩和而重新啟動。
1984年
歸國運動結束。

新潟紅十字會中心

為處理在日朝鮮人的返國申請,日本紅十字會於全國設立了3655個辦事處。朝鮮僑民在完成申請後則可乘坐特別列車到位於新潟的中心暫居,以等待歸國船的到來。
該中心改建於美軍基地,占地約9.2公頃,除設有宿舍和辦公室外,還有診所和銀行等設施[15]。此外,中心還為僑民提倡韓國料理。
為確保僑民返國是出於自願,國際紅十字會和日本紅十字會特意派官員駐守中心,官員會在僑民上船前詢問他們返國是否出於己願[2]。若官員發現僑民並非自願歸國,他們會協助僑民留在日本[2]。

歸國之後

由於朝鮮長期實行鎖國政策,外間難以知曉在日朝鮮人返國後的實況。因此,脫北者的描述成為了最主要的資料來源。據他們憶述,朝鮮僑民在船上隨即享用如米飯、蔬果、魚肉以至菸草等食品[2];在上岸後,有的人更得到政府為其設歡迎宴[2]。此外,剛到埗的僑民會被安置在清津市,以待政府分發居住地點和工作[2]。
然而,平壤政府並不完全信任這些的入北者,他們被政府歸類為在朝鮮社會地位最低等的“敵對階段”[16]。據規定,這類人並不可居於國界和沿海一帶較為富庶的地區,也不能住在平壤和其它的大城市,並會發配到北部貧瘠的山區居住、他們很難升大學、在糧食短缺時,他們也是最先失去糧食配給[17]。此外,脫北者還指他們不時遇上未能得到分配,所得房屋和耕地與朝鮮總聯在日本時所宣稱的截然不同而難以為生的問題[18]。
更嚴重的是,平壤政府會把認為是政治不正確或是曾批評金日成、黨或是政府的入北者均會被視為政治犯,並會被投進集中營[18],姜哲煥家族和歌唱家金永吉也曾因這些罪名而被送入耀德集中營和勝湖裡集中營。集中營的環境甚為惡劣,不少的監犯也會面臨餓死、虐打和強制執行危險工作甚至被突然處死等的威脅[19],金永吉更是有傳在獄中被處死[2]。
由於僑民在移居朝鮮後所得的下場與朝鮮總聯在日本時宣傳造成巨大的落差,有的入北者又在隨後逃亡至韓國或日本。對於這場的歸國運動,有的脫北者稱其為“誘拐”[20],也有的試圖通過法律手追討賠償,但未能成功[21][22]。

結束

隨著日朝關係每況愈下,加上日韓關係的改善,以及日本的經濟起飛,在日朝鮮人後代生生活水平大為提升,歸國運動日漸失去了日本政府和僑民的支持,這些運動最終於1984年結束[2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