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谷渾

土谷渾

土谷渾釋義拼音:tǔ yù hún意思:吐谷渾國

介紹

吐谷渾又稱吐渾、退渾,是我國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原為鮮卑慕容部的一支,先祖遊牧於徒河青山(今遼寧省義縣東北)。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初,即晉太康四年至十年(283—289年)左右,鮮卑單于涉歸庶長子吐谷渾,因與以母貴繼單于位的嫡弟若洛廆(慕容廆)不和以及開拓新牧場的需要,率所部1700戶從遼東慕容鮮卑中分離出來,西遷到今內蒙古自治區陰山。

313年,(西晉永嘉末)左右,又從陰山南下,經河套南,度隴山,至隴西之地枹罕(今甘肅省臨夏市)西北的罕原。以此為抿點,子孫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統治今甘肅省南部、四川省西北和青海省等地的氏、羌等族。317年(東晉建武元年),吐谷渾卒,長子吐延嗣位。329年(鹹和四年),吐延為昂城(今四川省阿壩境)羌酋姜聰所刺,臨終時囑長子葉延速保白蘭(今青海省巴隆河流域布蘭山,即柴達木盆地都蘭縣一帶),以鞏固其統治。葉延在沙州立總部,仿漢族帝王傳統,以其祖吐谷渾之名為氏,“亦為國號”。初步形成了一套簡單的管理國家的政治機構。從此,“吐谷渾”由人名轉為姓氏、族名乃至國名。由於地處黃河之南,其首領受大夏、劉宋等封為河南王,故又被稱為河南國。此外,西北諸民族又以“阿柴虜”或“阿貲虜”、“貲虜”等作為對吐谷渾部眾的賤稱。疆域東起洮水,西至白蘭(今青海省都蘭縣、巴隆縣一帶),南抵昂城(今四川省阿壩境)、龍涸(今四川省松潘縣),北達青海湖一帶。最盛時轄地西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且末縣;北隔祁連山,與河西走廊毗鄰。後期的政治中心在伏俟城(今青海湖西15里,共和縣鐵卜卡古城)。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原為遼東鮮卑一支的吐谷渾逐漸與羌、氏、漢、匈奴、西域胡、高車等一些民族融合成為新的民族共同體。

相關信息

在十六國、南北朝群雄割據、政權更迭的情況下,吐谷渾以數千之眾立足於強悍的群羌之中,地貧力薄而能周鏇於強國之間,延續整整3個世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吐谷渾統治者善於利用各種矛盾,比較明智地處理與周鄰諸民族的關係分不開的。

吐谷渾統治的地區,原是羌族聚居之地,氏、羌為其主要部眾。吐谷渾八代主阿豺(阿柴、阿犲)(417—426年在位)時,“兼併羌、氏,地方數千里,號為強國”。慕璝時(426—436年在位),“招集秦、涼亡業之人及羌、戎雜夷,眾至五六百落,南通蜀漢、北交涼州、赫連,部眾轉盛”。可見,羌、氏之向背,直接影響到吐谷渾的盛衰。吐谷渾統治者除用武力加以制服,驅使羌民為其耕牧外,對羌族上層還採取籠絡手段,羌人在吐谷渾政權中,官至高位的為數不少,如司馬薄洛鄰、長史鍾惡地、司馬乞宿地等,均成為吐谷渾政權中的砥柱。吐谷渾統治者正是聯合羌族上層穩定境內統治,進而不斷發展與周邊諸民族的關係。

從吐延建立政權六傳至阿豺,為吐谷渾逐漸發展階段。其時,北部先後建有前涼、前秦、後涼、西秦、南涼、北涼、夏等政權,雖比吐谷渾要強大,但由於彼此之間爭戰不休,既無力吞併吐谷渾,又不甘於坐視吐谷渾壯大。其中西秦、後涼與吐谷渾鄰近,曾向南擴張,占據了一些原屬吐谷渾控制的澆西、漲川、甘松等郡。而吐谷渾根據自身的情況,除對西秦來攻作必要的回擊外,採取了周鏇於各對立政權之間,與各方都保持政治、經濟交往的策略,以求自己的生存與發展。

371年(晉鹹安元年,前秦建元七年),由於前秦勢力向西發展,前燕滅亡,仇池降附,吐谷渾碎奚恐殃及己身,因而遣使獻馬5000匹、金銀500斤於苻堅,堅封之為安遠將軍、川侯。當時對吐谷渾威脅最大的是西秦,為了確保北境的安寧,碎奚子視連在位時(376—390年),被迫向西秦稱臣納貢。此時吐谷渾的政治中心已由川(今甘肅省甫西傾山東北)西移至沙州(今青海省貴德、貴南兩縣一帶)。西秦一方面多次遣兵擊敗吐谷渾,限制其向北面發展;另一方面又對吐谷渾統治者封王賜爵,“拜視連沙州牧、白蘭王”,以示籠絡。吐谷渾對西秦時而稱臣納貢,時而兵戎相見。

吐谷渾忠晉:慕容廆的兄長吐谷渾的七百戶是在太康末年遷徙到陰山地區,當時自號可汗。當時晉朝控制的拓跋部在陰山以東到赤城之間,吐谷渾部大約在陰山西北地區,也依然臣屬晉朝。吐谷渾約在312年去世,他的玄孫視連曾對兒子視羆說:高祖讓子孫永遠做晉朝的臣屬,表達了對中央政府的忠誠。吐谷渾是在晉末開始度隴遷到青藏高原地區,大約在西平以西,從甘松到白蘭數千里內遊牧。按照中原模式設立官員,到葉延時期開始用吐谷渾為姓氏,他的兒子臣屬的前秦苻堅只是用晉藩天王體制,形式上忠於晉朝,丞相王猛還把晉朝當正朔,苻堅本人不真心奉晉朝正朔。辟奚與晉朝無法建立直接聯繫,只能臣屬晉藩。到視連時代,他追述祖先吐谷渾的遺志,教育兒子視羆忠於晉朝,而視羆對乞伏乾歸的使臣說:晉朝法統衰微,各國僭號,自己準備聯合義軍迎接晉朝天子到長安,反對乞伏氏僭號。視羆希望乞伏乾歸和他聯合扶持晉室,但是乞伏乾歸自立為河南王,建立西秦,他的兒子乞伏熾磐才接受晉朝的封號,乞伏乾歸對吐谷渾忠於晉朝不真心支持,還派兵打敗視羆,迫使他退往白蘭。到樹洛乾時期,自立為車騎將軍、吐谷渾王,他是首建吐谷渾王號,奉晉朝正朔,同時還自稱可汗,他也公開表示忠於晉朝,想要攻占巴蜀、三秦,朝見晉朝天子,當時大約是410年左右,但是他也被乞伏乾歸父子擊敗,被迫臣屬。這和當時吐谷渾的實力弱小有關,吐谷渾遷往青藏高原,只有千餘戶,在數千裡間遊牧,被稱為野虜,只能接受乞伏氏封號,可想其地位開始很低,在逐步強大後,視羆支持晉朝時,部隊也只號稱有兩萬,乞伏乾歸吞併了前秦的餘部,西秦力量強大後,打敗了視羆,到樹洛乾時雖然有所恢復,但是依然不敵西秦。吐谷渾忠於晉朝是當時社會條件下的必然,這也是晉朝長期實行進步的民族政策對廣大兄弟民族影響的結果。《晉書》對吐谷渾評論:“積善餘慶,斯言信矣。”史臣惋惜吐谷渾忠晉失敗是反映了一種文化觀念,在北方的西涼、前涼、北燕是漢族政權,奉晉朝正朔,而前燕早期、吐谷渾、北涼沮渠氏、仇池楊氏、西秦乞伏熾磐這些兄弟民族也奉晉朝為正朔,連代國也奉晉朝為正朔,即使前秦、後秦、後涼、後趙、夏等割據政權,也大都採用晉藩天王的體制,以籠絡統治區的民心,吐谷渾忠晉反映了兄弟民族對晉朝的感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