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爾扈特歸來

指土爾扈特部落重新回歸祖國。

爾扈特部

土爾扈特歸來 清代 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元臣 翁罕後裔。原遊牧於塔爾巴哈台附近的雅爾地區﹐17世紀30年代﹐其部首領 和鄂爾勒克因與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渾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牧民西遷至額濟勒河(伏爾加河)下游﹐自成獨立遊牧部落﹐但仍不斷與厄魯特各部聯繫﹐並多次遣使向清朝政府進表貢。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派出圖理琛使團﹐途經俄國西伯利亞﹐兩年後至伏爾加河下游﹐探望土爾扈特部。乾隆二十一年(1756)﹐土爾扈特汗敦羅布喇什遣使吹扎布﹐假道俄羅斯﹐歷時三載﹐到達北京﹐向乾隆帝呈獻貢品﹑方物﹑弓箭袋等。
土爾扈特人自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後﹐不斷反抗沙皇俄國的侵略與奴役。17世紀60年代﹐俄國著名農民領袖拉辛領導頓河農民起義後﹐伏爾加河兩岸土爾扈特人民紛起回響。17世紀末﹐土爾扈特著名首領阿玉奇汗率領部眾積極支持 巴什基爾人的起義。18世紀初﹐土爾扈特人民仍不斷掀起武裝起義﹐反抗沙俄在伏爾加流域的統治。乾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部首領 渥巴錫(阿玉奇汗之曾孫)為擺脫沙俄壓迫﹐維護民族獨立﹐率領部眾發動了武裝起義﹐並衝破沙俄重重截擊﹐歷經千辛萬苦﹐勝利返回祖國。
清廷對土爾扈特部返歸 祖國 的愛國正義行動十分重視。乾隆帝在熱河木蘭圍場的伊綿峪和避暑山莊多次接見﹑宴請渥巴錫等首領﹐對其部眾也給以牛羊糧食﹑衣裘廬帳。並親撰《 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 》﹑《 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 》碑文兩篇﹐立碑於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內。同時封渥巴錫為卓哩克圖汗﹐其餘大小首領也分別給予封爵。分土爾扈特為新﹑舊兩部﹐舊土爾扈特由渥巴錫統領﹐分東西南北四路﹐共十旗﹔新土爾扈特由另一首領舍楞統領﹐分二旗。對土爾扈特部牧地也作了妥善安排。

土爾扈特歸來

土爾扈特部落重新回歸祖國。明朝崇禎年間,蒙族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因與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台吉(噶爾丹之父)相處不和,帶領部落離開了原來的牧地塔爾巴哈台,西遷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北與沙皇俄國為鄰。沙俄最初跟它進行互市,出兵打仗也求他幫助;後來土爾扈特勢力漸漸衰落,沙俄則把它役為屬部。由於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與沙俄不同,且“受其役屬”,“心不甘欲”,因“歸向中國”。自從順治年間起,不斷派人到中國“奉表入貢”。康熙年間,清朝政府也曾派圖理琛等人看望這些遠在西方的同胞。當時土爾扈特的首領阿玉奇曾對圖理琛等人傾訴了他們對祖國的深切懷念。乾隆年間,沙俄對土爾扈特的壓榨更加厲害起來,“屢征土爾扈特兵與鄰國戰”,敗績,土爾扈特部眾死者七八萬人。”沙皇“思雪其恥,復徵兵於土爾扈特,土爾扈特諸部人人憂懼。”在這種情況下,土爾扈特部眾在首領烏巴錫的帶領下,毅然決定返回祖國,擺脫沙皇俄國的奴役。他們自乾隆三十五年(1770)十月出發,沿途戰勝了沙俄軍隊的追襲阻攔,於第二年六月勝利抵達祖國的土地。清朝政府熱情歡迎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部眾被安置在伊犁地區駐牧,並送來衣物、食物,使之“所至如歸”(以上所引全見《朔方備乘·土爾扈特歸附始末》)。清高宗弘曆還特地派人把土爾扈特首領 13 人接到熱河,詔見慰問。土爾扈特的歸附,使漠西厄魯特蒙古全部統一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