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舞蹈撒葉兒嗬

”“撒葉兒嗬”是土家族古老的喪葬儀式歌舞,土家族死了老人,認為是升天,叫“白喜事”,因此,不論死者是男是女,也不論死者名望高低,鄉鄰都要為死者打一夜喪鼓,以此懷念故人,安慰生者。 舞蹈時,掌鼓者通過鼓心、鼓邊、鼓沿擊出多種富於變化的鼓點,邊擊鼓邊領歌,舞蹈者則“腳跟鼓點鼓跟腳”,和歌而舞,隨著擊鼓者的指揮,不時改變舞姿和節奏。 “撒葉兒嗬”在土家族民間世代相襲,盛傳不衰,浸透著土家人的聰明才智和深厚的民族感情。

“土家族舞蹈撒葉兒嗬”的歷史源遠流長。唐樊綽《蠻書》談及土家先民巴人葬儀時寫道:“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其父母“初喪,擊鼓以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清《長樂縣誌》云:“家有親喪,鄉鄰來吊,至夜不去,曰伴亡;於柩旁擊鼓,曰喪鼓;互唱俚歌哀詞,曰喪鼓歌。”“撒葉兒嗬”是土家族古老的喪葬儀式歌舞,土家族死了老人,認為是升天,叫“白喜事”,因此,不論死者是男是女,也不論死者名望高低,鄉鄰都要為死者打一夜喪鼓,以此懷念故人,安慰生者。“撒葉兒嗬”系在緊靠棺材的前左邊,置一個直徑一尺三四寸、高二尺多的牛皮大鼓,由一能歌會舞的歌師擂鼓領唱指揮,二人或四人(有時同時放幾班人)在棺材前,按照一定的鼓點節奏和舞蹈姿勢,邊舞邊歌,一班人下場則另一班人上場,一班接一班,輪流更換,通宵達旦。“撒葉兒嗬”表現的內容主要有先民圖騰、漁獵活動、農事生產、愛情生活、歷史事件等,反映了人們對自己民族歷史的回憶及其長期形成的道德意識與是非觀念。因土家族世代生活在溪峒縱橫、崇山峻岭的山區,長期越澗過水、攀岩背負的生活習慣和勞動方式,形成了“撒葉兒嗬”獨特的表現風格。不管用什麼節奏,不論多少人參與,舞蹈動作都十分對稱,動作姿態一般都是哈腰、曲膝、八字步、擺胯、繞手,身體按節奏上下或左右顫動,手、腳、胯向同一方向呈順邊運動。舞蹈音樂和唱腔有高腔或平腔之分,旋律節奏有2/4、4/4、6/8,以6/8為主。舞蹈時,掌鼓者通過鼓心、鼓邊、鼓沿擊出多種富於變化的鼓點,邊擊鼓邊領歌,舞蹈者則“腳跟鼓點鼓跟腳”,和歌而舞,隨著擊鼓者的指揮,不時改變舞姿和節奏。激越時似山風呼嘯,舒緩時如輕舟蕩漾,有張有弛,古老質樸。“撒葉兒嗬”在土家族民間世代相襲,盛傳不衰,浸透著土家人的聰明才智和深厚的民族感情。
“長陽巴山舞”是上世紀80年代在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興起的一種新型的、在“土家族舞蹈撒葉兒嗬”基礎上創編而來的民眾自娛性的集體舞蹈,它既保留了“撒葉兒嗬”的基本風格特點,又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2004年國家體育總局將“長陽巴山舞”作為全民健身舞,正式推向全國,深受各地健身者的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