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環境背景值

土壤環境背景值

環境土壤背景值指的是未受或受人類活動少的土壤環境本身的化學元素組成及其含量。

基本信息

簡要概述

是指在不受或很少受人類活動影響和不受或很少受現代工業污染與破壞的情況下,土壤原來固定有的化學組成和結構特徵。
但是人類活動與現代工業發展的影響已遍布全球,很難找到絕對不受人類活動和污染影響的土壤,只能去尋找影響儘可能少的地方。

英文名稱:

environmentalbackgroundvalue

評價基礎

為工業和農業生產服務;為防止地方病服務。

影響因素

成土母質

母質元素組成以及土壤元素組成

土壤類型

不同風化程度的土壤元素組成不同

氣候

高溫多雨,淋溶強烈,含量低

地形

凸起地形與平凹地形

植被

不同植被元素的生物富集特點不同

重要意義

土壤環境背景值是土壤環境質量評價,特別是土壤污染綜合評價的基本依據,也是土壤污染態勢預報、土壤環境容量計算、突然環境質量標準確立以及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基礎數據。

相對概念

環境背景值實際上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能是相對不受污染情況下,環境要素的基本化學組成。

在未受污染影響的情況下,其化學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環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又稱環境本底值。化學元素含量超過了環境背景值和能量分布異常,表明環境可能受到了污染。但在人類的長期活動,特別是現代工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下,自然環境的化學成分和含量水平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要找到一個區域的環境要素的背景值是很困難的。因此,環境背景值實際上是相對不受直接污染情況下環境要素的基本化學組成。

在環境科學興起之前,地球化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已對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或稱豐度)進行了研究。1924年,美國學者F.W.克拉克首先發表了這方面的研究報告。因此,地殼、岩石大氣和水體各種化學元素的平均含量就稱為克拉克值。後來,蘇聯學者..維諾格拉多夫等人對岩石、土壤和生命物質中的元素豐度作了進一步的研究隨著環境科學的發展,環境污染的調查和監測要求確定各環境要素中化學元素的正常範圍。1975年,美國學者J.J.康納等人在對各環境要素化學元素豐度值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美國部分地區的環境背景值。中國自1976年開始,從環境科學角度出發,對北京、南京、廣東、松遼平原、珠穆朗瑪峰等地區的土壤環境背景值進行了調查和研究。

環境背景值的測定和研究是環境科學的一項基礎工作。這項工作能為環境質量的評價和預測,污染物在環境中遷移轉化規律的研究和的制定等提供依據。對於的環境病因研究,國民經濟規劃和工業、城市合理布局等,環境背景值是必需的參考資料

為了確定背景值,應在遠離污染源的地方採集樣品,分析測定化學元素的含量。在此基礎上,運用數理統計等方法,檢驗分析結果,然後取分析數據的平均值(或數值範圍)作為背景值。

目前,在全球環境受到污染衝擊的情況下,要尋找絕對不受污染的背景值,是非常難做到的。因此,環境背景值實際上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能是相對不受污染情況下,環境要素的基本化學組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