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物理性質測定

土壤物理性質測定主要測量和確定土壤不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土壤物理性質與其水分、空氣、熱量狀況以及對農田灌排的要求和耕作效果密切相關。測定土壤物理性質是設計灌排工程、進行土壤管理的基礎工作。

土壤物理性質測定

土壤物理性質測定主要測量和確定土壤不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土壤物理性質與其水分、空氣、熱量狀況以及對農田灌排的要求和耕作效果密切相關。測定土壤物理性質是設計灌排工程、進行土壤管理的基礎工作。

正文

測量和確定土壤不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土壤物理性質與其水分、空氣、熱量狀況以及對農田灌排的要求和耕作效果密切相關。測定土壤物理性質是設計灌排工程、進行土壤管理的基礎工作。
土壤容重 土壤在未經擾動的自然狀態下單位體積的質量稱土壤容重,通常以g/cm3表示。測定方法有環刀法、蠟封法、γ射線法。土壤在烘乾狀態下的容重稱乾容重。
土壤比重 土壤顆粒(包括有機質和礦物質)的烘乾重量與同體積4℃的水重之比稱土壤比重,通常採用比重瓶法測定。
土壤孔隙率 土壤中孔隙體積與土塊總體積之比,又叫孔隙度,以百分數表示。土壤毛細管形成的孔隙稱毛管孔隙,其他孔隙皆為非毛管孔隙。一般總孔隙率由容重及比重兩項數值計算而得。
土壤結構 土壤顆粒經過團聚和分散作用所形成的相對穩固的單位。通過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動,土壤結構具有水穩性,可以對土壤中水分和空氣進行調節。直徑大於0.25mm的結構性團聚體占土壤總量的重量百分數是土壤結構的重要指標。直徑在1~10mm的粒狀、核狀、團塊狀結構,可使土體疏鬆,有利根系活動吸取土壤水分和養分,是良好的土壤結構。個體直徑在0.25~0.001mm者,稱土壤微結構。直徑小於0.001mm的顆粒,稱單粒,透水性差,植物根系伸展困難,稱為不良的土壤結構。土壤結構的測定方法如下。①乾篩法:將風乾原狀土進行篩分;②濕篩法:測定土壤顆粒水穩性;③吸管法、比重計法:測定土壤微結構;④攝影觀測法、顯微鏡法:觀測土粒和孔隙的大小、壘結狀態。
土壤機械組成 又稱土壤顆粒組成。土壤質地或土壤砂粘性,是指土壤的固相部分中砂粒或粘粒含量的百分數。其測定方法有:吸管法、比重計法、手摸目測法和土壤粒級及分析儀測定法。
土壤粘著力 又叫土壤外附力,即土壤在濕潤狀態下粘著物體的能力。其數值等於水膜附在物體上的面積和水分張力的乘積。粘著力的測定,可用粘著儀進行,其單位為g/cm2。
土壤膨脹 土壤吸收水分體積膨脹的性能。常用膨脹度,以百分數表示。其測定方法有:膨脹熱法、膨脹壓力法、土壤膨脹前後體積比較法等。
土壤收縮 土壤失水後體積縮小的性能。常用收縮度,以百分數表示。測定方法:將樣品烘乾後測其體積來求得。
土壤空氣 存在於土壤孔隙中呈自由態的氣體,溶解於土壤水分中呈溶解態的氣體和被土粒吸附呈吸附態的氣體。其組成與大氣的組成不同,主要有CO2、CO、O2、H2、 N2、 SO2、Cl2、H2S、NH3、CH4等。其測定方法:可使用極譜式氧氣分析儀、 紅外線吸收CO2和CO分析儀、熱導式氣體分析儀或氣相色譜儀測定。
土壤溫度 土壤冷熱狀況與植物生長發育關係極為密切,同時亦影響著土壤中生物過程及理化過程的進行,其測定方法可採用地溫計。在冬季土壤還有凍結問題,影響越冬作物的生長。其測定方法:土鑽測定法、結凍儀測定法。
土壤水分常數 (見土壤水分常數測定)。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編:《土壤理化分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78。

配圖

相關連線

土壤物理性質測定法-南土所http://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088601.shtml

農林牧漁-土壤水分-物理性質的測定http://www.doc88.com/p-31478633132.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