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次生鹽漬化

土壤次生鹽漬化是指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鹽漬化土壤, 因人類的不合理灌溉, 促使地下水中的鹽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並在地表積累, 由此引起的土壤鹽漬化稱次生鹽漬化。

名稱

土壤次生鹽漬化

定義

是指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鹽漬化土壤, 因人類的不合理灌溉, 促使地下水中的鹽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並在地表積累, 由此引起的土壤鹽漬化稱次生鹽漬化。

主要原因

A. 發展引水自流灌溉,導致地下水位上升超過其臨界深度, 使鹽分通過毛細管上升, 聚集地表;
B.利用高礦化度的水進行漫灌,鹽分滯留地表;
C.開墾具有積鹽層的底土;
D.濱海區由於頻繁海潮帶入土體中大量鹽類, 在強烈蒸發作用下向地表積累而形成濱海鹽漬化。
鹽漬化土地導致糧食產量下降。

危害

我國在建國初期對鹽漬土的水鹽運動規律認識不足,在開發大型灌區、發展灌溉、擴大灌溉面積中,也曾使大面積土壤出現過嚴重的次生鹽質化,造成了不良後果。
例如1956年一1961年間,在華北平原大搞引黃灌溉便是一例。冀、魯、豫三省平原有老鹽鹼地320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l0%左右(濱海區除外)。解放後,不少老鹽鹼地經過排水沖洗,挖溝種稻,引洪放淤,結合適當的農業措施,得到了改良利用。但是自50年代末期在黃淮海平原上大量引黃河水灌溉和平原蓄水而忽視了排水,曾導致平原北部大面積土壤鹽漬化,使鹽漬土面積由2800萬畝增加到4800萬畝,經過l0年的治理才得到恢復。黃淮海平原總面積35萬km2,有耕地2.7億畝,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區之一。當時引黃灌溉面積曾一度達到2.3億畝,致使地下水位迅猛升高,地下水埋深由原來的2~4m減少到1~2m,土壤次生鹽強化迅速擴展。據調查當時幾處大型引黃灌區,次生鹽漬化面積競達實際灌溉面積的1/3。有些地區在開灌後一、二年,鹽鹼化即會露頭,或在局部地區發展。三、四年後即有大片次生鹽鹼地出現,造成次生鹽演化的直接原田是引黃灌溉打亂和截斷了排水系統,和大水漫灌,灌溉工程不配套等。灌溉水的大量滲漏,引起了地下水位升高。華北平原具春早秋澇、澇後又早,早澇交錯的自然特點,地勢低平,又多河問封閉窪地,地下水位高(一般埋深2—3m),礦化度大(一敘2~10g/l),土壤屬壤土或粘質砂壤土,具有易鹽漬化的條件。造成大面積次生鹽漬化的間接原因是當時不顧條件地片面強調“以蓄為主”的方針,到處攔河搭壩蓄水或修築平原水庫,所謂“一畝地對—畝天”、“滿天星”、“葡萄串”,盛行一時。因此各灌區多是蓄水不淺,有灌無排,或因灌廢排。蓄水愈多,蓄水位愈高,影響範圍愈大,土壤鹽鹼化、沼澤化愈嚴重。這就造成了人為的災禍,許多低洼平原地區淪為澤國。
例如河南省淄陽縣因蓄水灌溉和發展航運,攔河梯級搭壩,壅高河道水位也抬高地下水位,縣城內曾一度也要求船行走,沿岸澇鹼為害,房屋倒溺,許多肥沃土地大幅度減產,甚至變為不毛之地。當時山東聊城至禹城的徒駭間塌了五道壩,河北省東風灌區的小漳河塌壩七道,黑龍港塌壩二十九道。在無排水條件下.大水漫灌,促使土壤積鹽。山東的高唐、夏津本是富庶地區,素有金高唐、銀夏律之稱,可是在當時由於鹽城危害,變成一片灰色荒野,生產力道受破壞,民眾逃荒謀生,沿途所見,觸目驚心。由於次生鹽漬化的普通發生和迅速發展,民眾對灌溉產生了顧慮,不少人有“寧叫旱死,不叫鹼死”的想法。中共中央在1962年下令引黃停灌,經過總結經驗教訓,採取疏通排水,灌區配套等措施,才使情況逐漸好轉。到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逐漸恢復灌溉。
例如魯西北平原1956年開始引黃灌溉,1962年停灌,1967—1979年復灌。目前每年引黃河水50一60億m3,抗旱灌溉1000—1700萬畝,其中引黃灌區800一900萬畝,但少範圍的次生鹽漬化仍有發生,不像前些年那樣嚴重,卻也很值得注意。
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給地下水帶來諸多影響。由於地下水超采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沿渤海、黃海的沙質和基岩裂隙海岸地帶,發生海水入侵,在有鹹水分布的地區出現鹹水邊界向淡水區移動。
例如,山東沿海地區由於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淶州灣形成面積為11,400km2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其中地下水位在海平面以下的面積為 2400 km2, 1988年漏斗中心地下水位在海平面以下 20 m,造成淶州灣海水入侵地下水含水層,海水入侵的面積達 730.7 km2。山東省的煙臺、威海、和青島市也發生了海水入侵。地下水位的下降也造成遼寧省大連市、錦州、錦西、營口市,和河北秦皇島市的海水入侵和水質惡化。1992年遼寧省海水入侵面積達 434 km2,秦皇島市達55.4 km2。在廣西省北海市的海城區和潿州島都曾由於長期超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造成水質惡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