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偶桃梗

土偶桃梗,出自《戰國策·趙策一》:“蘇秦曰:‘今日臣之來也暮,後郭門,藉席無所得,寄宿人田中。


拼音:Tǔ'ǒu táo gěng
[典源] 《戰國策·趙策一》:“蘇秦曰:‘今日臣之來也暮,後郭門,藉席無所得,寄宿人田中,旁有大叢。夜半,土梗與木梗斗曰:‘汝不如我,我者乃土也,使我逢疾風淋雨,壞沮,乃復歸途。今汝非木之根,則木之枝耳。汝逢疾風淋雨,漂入漳、河,東流至海,(音泛)濫無所止。'……”
[釋義] 戰國時,蘇秦向趙王奉陽君李兌講了他寄宿在天地之中聽土偶與木偶爭辯的故事:土偶對木偶說,你不如我,我是土做的,假如遭受大風連陰雨的侵襲,身體損壞了,還可以再回到土中去。你不是樹木地根而是樹的支幹,即如遭受大風連陰雨的侵襲,漂入漳、河,向東流到大海里,漂泊起來沒有停止的地方。
[謂喻] “土偶桃梗”,形容人漂泊不定,失意落柘。又以“桃偶”比喻傀儡。亦作“雨流木偶”、“土偶桃人”、“土偶漂流”、“漂流木偶”、“泛梗”等。清·潘來《闡杜於皇》:“土偶桃人莫相笑,久客會有還山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