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伏苓

土伏苓

土伏苓為百合科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於山坡或林下,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省。入藥部分只選擇其乾燥後的根莖。常於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後乾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後乾燥、入藥。甘、淡,平。歸肝、胃經。具有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的作用。用於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土茯苓

土伏苓圖冊1 土伏苓圖冊1

攀援灌長,長1-4mm。莖光滑,無刺。根狀莖粗厚、塊狀,常由匍匐莖相連線,粗2-5cm。葉互生;葉柄長5-15(-20)mm,約占全長的3/5-1/4,具狹鞘,常有纖細的卷鬚2條,脫落點位於近頂端;葉片薄革質,狹橢圓狀披針形至狹卵狀披針形,長6-12(-15)cm,寬1-4(-7)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鈍,下面通常淡綠色。傘形花序單生於葉腋,通常具10餘朵花;雄花序總花梗長2-5mm,通常明顯短於葉柄,極少與葉柄近等長,在總花梗與葉柄之間有1芽;花序托膨大,連同多數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蓮座狀,寬2-5mm,花綠白色,六棱狀球形,直徑約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圓形,寬約2mm,兜狀,背面中央具縱槽,內花被片近圓形,寬約1mm,邊緣有不規則的齒;雄花靠合,與內花被片近等長,花絲極短;雌花序的總梗長約1cm,雌花外形與雄花相似,但內花被片邊緣無齒,具3枚退化雄蕊。漿果直徑6-8mm,熟時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暗色菝葜

土伏苓 土伏苓

本種與土茯苓的區別在於:葉片卵狀披針形,背面無白粉,乾時不呈青灰色,葉脈在上面凸起。雄花序的總花梗通常在5mm以上,雄花蕾圓柱狀。

生長環境

1.生長於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灌木叢中、河岸或山谷中,也見於林緣與疏林中。 2.生長於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叢或山坡陰處。

分布範圍

資源分布:1.分布於甘肅(南部)、長江流域以南以及台灣、海南、雲南等地。 2.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乾旱和蔭蔽。砂質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季播種。生長期應經常鬆土除草,苗高30cm左右,應搭架以利藤蔓攀援。

性狀鑑別

土伏苓圖冊2 土伏苓圖冊2

根莖近圓柱形,或不規則條塊狀,有結節狀隆起,具短分枝;長5-22cm,直徑2-5cm。表面黃棕色,凹凸不平,突起尖端有堅硬的鬚根殘基,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有時外表現不規則裂紋,並有殘留鱗葉。質堅硬,難折斷。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中間微見維管束點,並可見沙礫樣小亮點(水煮後依然存在)。質略韌,折斷時有粉塵散出,以水濕潤有粘滑感。氣微,味淡、澀。以斷面淡棕色、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下皮為3-5列黃棕色細胞,排列緊密,壁較厚,木化,有的具壁孔。皮層散有大形粘液細胞,內含草酸鈣針晶束。中柱薄壁細胞徑向延長;散列有限外韌型維管束,中心分布較密;木質部常有兩個大導管及數個小導管;韌皮部含少量纖維。薄壁細胞含大量澱粉粒。

化學成份

根莖中含落新婦甙(astilbin),黃杞甙(engeletin),3-O-咖啡醯莽草酸(3-O-caffeoylshikim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葡萄糖(glucose)。

主要價值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1.1對大鼠膀胱化學致癌的影響 實驗動物雌Wistar大鼠,體重70-110g,致癌劑N-J基一N(4-羥丁基)亞硝胺(BBN),實驗時以20%乙醇將BBN原液配成36%的溶液。正常對照組:在乙醚淺麻醉下,單純以溶劑(20%乙醇)0.25ml經導管ig,每周2次,共12wk。病理對照組:36%BBN溶液0.25ml(90mg)ig,每周2次,共12wk、每隻鼠BBN總劑量2.16g。土茯苓組:BBN處理同病理對照組,以每lkg含120g土茯苓乾粉的飲食飼養。至wk30實驗結束,處死動物,取膀胱、輸尿管、腎盂,腎、肝和脾作組織學檢查。結果表明,土茯苓組對BBN膀胱腫瘤的發生無明顯抑制作用,而且發生了較多的鱗狀細胞型腫瘤,因此在使用本品防治膀胱腫瘤時,應持慎重態度。

1.2對黃麴黴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響 取性Wistar大鼠,8wk齡,ipAFB1(280ug/kg,6次/wkx2)作肝癌啟動動劑。2wk後,施以促癌程式:給含0.015%2-乙醯氨基芴(2AAF)飼料2wk,在wkl末,切除大鼠肝中葉和左外側葉。10d後,斷頸處列大鼠,肝臟取材作r-谷氨醯轉肽酶(r一GT)染色。大鼠從注射AFB1前10d起,至停注AFB1後3d止,進食含受試物飼料。結果,大鼠肝癌前病變r一GT染色陽性肝細胞灶,土茯苓組(飼料中含377.7g/kg)的病灶也稍少,且顯著小於對照組。提示土茯苓對預防肝癌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2.對棉酚的解毒作用 採用土茯苓水煎劑(劑量:每鼠每日相當生藥1g和0.5g兩種),土茯苓稀醇製劑(劑量:相當生藥1g和2g),土茯苓粗黃酮(劑量:50mg和100mg),土茯苓多糖(劑量:0.5ml和1.0ml),硫酸亞鐵(劑量8mg),每組用藥3d後分別igl次純棉酚650mg/kg、850mg/kg和100mg/kg,觀察解毒作用。結果,土茯苓水煎劑、稀醇製劑和粗黃酮均具有拮抗急性和亞急性棉酚中毒(P<0.05,P<0.001和P<0.001)。一般棉酚中毒時可用硫酸亞鐵拮抗,但能影響抑精作用。土茯苓稀醇提取物在拮抗棉酚毒性的同時不影響棉酚對雄性大鼠的抑精作用。

理化鑑別

土伏苓圖冊3 土伏苓圖冊3

(1)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在60度水浴上加熱10min,濾過,濾液作以下試驗。①取濾液2ml,置帶寒試管中,用力振搖1min,產生多數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不明顯減少。(檢查皂甙)②取濾液2ml置試管中蒸乾,加醋酐0.5ml,再沿試管壁加濃硫酸,兩液面交界呈紫紅色環。(檢查皂甙) (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醇50ml,於水浴中回流1h,放冷,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殘渣加稀硫酸20ml,回流水解3h,放冷,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20ml。合併氯仿液,用少量水洗去殘存的酸,脫水後,蒸去氯仿。殘渣加少量已烷溶解,作供試液。以薯蕷皂甙元、替告皂甙元作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7.5%硝酸銀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9:1)展開。用飽和磷鉬酸的乙醇溶液噴霧後,於110度烘5min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斑點。

炮製

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換水1次,春、秋每2日換水1次,冬季可3日換水1次,防止發臭,以泡透為度,撈出切片,及時乾燥。性味:甘淡,平。

歸經

肝經;胃經;脾經。

功能

解毒,除濕,利關節。 主治: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療疔瘡,癰腫,瘰癧, 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5~50克。外用:研末調敷。

藥材基源

為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

品質特徵

粉質均足,顏色自然,藥性穩定、性平;氣味芳香、味甘濃,清熱解毒、滲濕。

功效

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主治

濕熱下痢、皮膚濕疹、虛汗、急性腎炎、筋骨攣痛、腳氣、膀胱炎、梅毒等。

常用量

50—100克。

不良反應

據河南鶴壁市中醫院報導1例因皮膚病服含土茯苓的中藥後致過敏,周身皮膚瘙癢,並起散在性大小紅斑丘疹。原方去土茯苓後不發生過敏症狀,如再加土茯苓則過敏症狀又出現。

功效分類

利水藥;解毒藥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乾旱和蔭蔽。砂質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季播種。生長期應經常鬆土除草,苗高30cm左右,應搭架以利藤蔓攀援。

炮製方法

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換水1次,春、秋每2日換水1次,冬季可3日換水1次,防止發臭,以泡透為度,撈出切片,及時乾燥。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根莖近圓柱形,或不規則條塊狀,有結節狀隆起,具短分枝;長5-22cm,直徑2-5cm。表面黃棕色,凹凸不平,突起尖端有堅硬的鬚根殘基,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有時外表現不規則裂紋,並有殘留鱗葉。質堅硬,難折斷。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中間微見維管束點,並可見沙礫樣小亮點(水煮後依然存在)。質略韌,折斷時有粉塵散出,以水濕潤有粘滑感。氣微,味淡、澀。以斷面淡棕色、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下皮為3-5列黃棕色細胞,排列緊密,壁較厚,木化,有的具壁孔。皮層散有大形粘液細胞,內含草酸鈣針晶束。中柱薄壁細胞徑向延長;散列有限外韌型維管束,中心分布較密;木質部常有兩個大導管及數個小導管;韌皮部含少量纖維。薄壁細胞含大量澱粉粒。

性味

甘淡;平

中藥化學鑑定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在60度水浴上加熱10min,濾過,濾液作以下試驗。①取濾液2ml,置帶寒試管中,用力振搖1min,產生多數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不明顯減少。(檢查皂甙)②取濾液2ml置試管中蒸乾,加醋酐0.5ml,再沿試管壁加濃硫酸,兩液面交界呈紫紅色環。(檢查皂甙) (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醇50ml,於水浴中回流1h,放冷,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殘渣加稀硫酸20ml,回流水解3h,放冷,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20ml。合併氯仿液,用少量水洗去殘存的酸,脫水後,蒸去氯仿。殘渣加少量已烷溶解,作供試液。以薯蕷皂甙元、替告皂甙元作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7.5%硝酸銀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9:1)展開。用飽和磷鉬酸的乙醇溶液噴霧後,於110度烘5min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斑點。

藥材基源

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及暗色菝葜的根莖。

臨床運用

1.治療梅毒及隱性梅毒,其血清陰轉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現症梅毒的治癒率為50%左右。對晚期麻痹性痴呆,不僅腦脊液康、華氏反應轉陰,而且精神症狀亦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對於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苓1.5-2兩,水煎,2-3次分服,以10-20日為1療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兩的,療程有長達2個月的。
2.防治麻疹:預防用100%煎液內服,3歲以下每日30-50ml,3-5歲50-60ml,分3次服,連服3日。或製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上劑量亦可作為治療之用。
3.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每日用4-8兩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7日為1療程。
4.治療急慢性腎炎:每日3兩,水煎,分3次服。退腫作用較好,服後小便增加。亦有用於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導。
5.治療頸淋巴結核:每日用鮮品1斤,水煎分2次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出處

《中華本草》

食用方法

土伏苓煲豬踭湯

材料:豬踭460克、土伏苓40克、生地20克、赤小豆80克。

做法:豬踭出水過冷河;把適量之水煲滾,放下豬踭、土伏苓、生地、赤小豆煲滾,慢火煲三至四小時,下鹽調味。

土伏苓袪濕湯

功效:去肝火,去濕,清熱毒
材料:土伏苓(一斤),粉葛(一斤),赤小豆(二兩),扁豆(二兩),果皮(1個),水(15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冬瓜土伏苓袪濕湯

功效 生津消暑、清熱利水。

材料:冬瓜3斤,康仁堂土伏苓袪濕湯料半包,赤小豆少許,扁豆少許,薏米少許

做法:1.冬瓜去籽切塊;土伏苓湯料、赤小豆、扁豆及薏米洗淨。
2.將所有原料放入電砂煲中,加入適量清水煲2小時即可。

土茯苓綠豆老鴨湯

土茯苓綠豆老鴨湯 土茯苓綠豆老鴨湯

材料:老鴨1個,新鮮土伏苓100克,綠豆100克,醋,鹽

做法:1.鴨子先用水加少許醋略浸泡一下。
2.浸好後洗淨,放進瓦罐,還有裝土伏苓的袋子加大半鍋水燒開。
3.撇去浮沫, 放入綠豆,再大火開後轉小火,期間不斷撈掉浮上來的綠豆空殼,然後煲三個多小時後落鹽即可飲用。

小訣竅:

土伏苓並沒有什麼藥材味道,不象很多其他藥材入饌,北方人可能喝不慣,而它不會,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喝。
煲湯選材如果想要功效強記得:寧老勿嫩,老雞、鴨、鴿、龜滋補的效力比嫩的要強。
你們可以看到老鴨沒什麼皮下脂肪,適合煲湯,不會油膩,不過所需時間也就長。
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人說鴨子有臊味,我覺得不是過於敏感就是沒做好吧。鴨子一定要切掉整個鴨屁股,還有鴨脖子的皮最好也去除,這樣就連帶去掉了很多淋巴結。

土伏苓薏米瘦肉湯

土伏苓圖冊4 土伏苓圖冊4

功效 健脾袪濕。

材料:土伏苓30克,薏米30克,瘦肉250克,姜1片,鹽適量

做法:1.瘦肉洗淨後切塊焯水。
2.土伏苓及薏米洗淨。
3.將土伏苓、薏米、瘦肉、薑片放入電砂煲中,加入清水1升煲2小時。
4.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土伏苓三豆袪濕湯

功效清熱袪濕

材料:土伏苓25克,扁豆25克,赤小豆25克,袪濕豆25克,豬肉1斤,姜1片,鹽適量

做法:1.豬肉洗淨後切塊焯水;扁豆、赤小豆、袪濕豆洗淨用清水浸2小時;土伏苓洗淨。
2.將土伏苓、扁豆、赤小豆、袪濕豆、豬肉、薑片放入電砂煲中,加入1升清水煲2小時。
3.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文獻論述

1、《本草彙編》:病楊梅毒瘡,藥用輕粉,愈而復發,久土茯苓則肢體拘攣,變為癰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薢三兩,或加皂甙、牽牛各一錢,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劑多瘥。蓋此疾始由毒氣乾於陽明而發,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凌脾土,土屬濕,主肌肉,濕熱郁蓄於肌腠,故發為癰腫,甚則拘攣,《內經》所謂濕氣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濕未郁也。此藥長於去濕,不能去熱,病久則熱衰氣耗而濕郁為多故也。

2、《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雲,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 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4、《本草拾遺》:草禹餘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飢。......調中止泄。5、《本草圖經》:敷瘡毒。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7、《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硃毒。8、《本草正》:疔癰腫、喉痹,除周身寒濕、惡瘡。9、《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塗敷之,煲酒亦可。10、《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11、《陸川本草》:治腳氣。1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13、《江西草藥》:殺蟲解毒。治瘰癧,小兒疳積。14、《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風濕性關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