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工聯

團結工聯

團結工聯是於1980年創立的,由列赫·華勒沙(Lech Wałęsa)所領導波蘭的工會聯盟。

簡介

團結工聯(波蘭語∶Solidarność;全名獨立自治工會“團結工聯”—-Niezależny Samorządny Związek Zawodowy "Solidarność-",又常譯為團結工會)波蘭的工會聯盟,於1980年創立於格但斯克的造船廠,由列赫·華勒沙(Lech Wałęsa)所領導。在1980年代它組織了波蘭國內從天主教徒至反共左翼人士結合為一股強大的反共主義社會運動,並主張非暴力的反抗模式.

(圖)團結工聯

團結工聯標誌

獨立自治工會“團結工會”
(Niezależny Samorządny Związek Zawodowy "Solidarność")

創立1980年9月
成員 1,185,000 (2006)
國家 波蘭
聯合ICFTU, WCL, ETUC, TUAC
總部地點 波蘭格但斯克

網站 www.solidarnosc.org.pl

歷史

團結工聯的出現及持續的存在,不只是在長期由波蘭統一工人黨一黨專政的波蘭所前所未見的,也是在那些由蘇聯統治(在實際上)的東歐集團共產國家前所未見的。波蘭統一工人黨長期採取強硬共產專制,曾在1970年以機關槍掃射血腥鎮壓抗議行動(殺害數十人並造成上千人受傷),之前其他東歐共產國家的類似行動如1956年匈牙利起義和1968年布拉格之春也都因為蘇聯的入侵而告失敗。但團結工聯於1980年出現後仍持續存在,散布並強化反共的思想和運動,影響所及遍布全歐洲的共產國家,削弱各地共產政府的統治權威和權力。在波蘭,統治基礎被不斷削弱的共產政府最終開始和團結工聯所領導的反對勢力進行談判,於1989年進行了半自由的選舉,在這些有限的選舉中共產黨候選人被徹底擊敗,到了8月底形成了團結工聯所領導的聯合政府,華勒沙在12月當選了總統,很快波蘭人民共和國便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非共產的民主波蘭共和國。團結工聯的成功事跡被其他歐洲共產國家的各種反對團體所效仿,最後導致東歐的共產政權一一垮台,促使蘇聯於1990年代初期徹底解體。自從1989年波蘭共產制度瓦解後,團結工聯轉變為一般傳統的工會,自1990年代以來也較少在政治舞台作出影響。在1996年一個以政治為主的團結工聯選舉行動(Akcja Wyborcza Solidarność)成立並贏得了1997年的波蘭國會選舉,但卻輸掉了2001年的國會選舉。目前團結工聯已經很少對現代波蘭的政治作出影響了。

生根(1980年以前)

(圖)若望·保祿二世於1979年以教宗身分首次造訪波蘭,獲得上百萬人歡迎。若望·保祿二世於1979年以教宗身分首次造訪波蘭,獲得上百萬人歡迎。

促成團結工聯最初的成功、以及其他類似的反對運動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蘇聯式社會由於士氣低迷而陷入的內部危機,更由於冷戰的壓力和經濟上的匱乏情況(被認為短缺經濟)而進一步惡化。波瀾的經濟在第一書記愛德華·吉瑞克(Edward Gierek)的領導下曾於1970年代初期相當繁榮,但從1975年開始便由於外債高漲而陷入蕭條。第一場罷工行在1976年6月於拉多姆(Radom)和烏爾斯(Ursus)展開,在他們被政府鎮亞後,勞工運動受到反對派知識份子的支持,當中許多人來自稍早在1976年成立的勞工保障委員會(Komitet Obrony Robotników, KOR)。1977年KOR重新命名為社會自律委員會(Komitet Samoobrony Społecznej, KSS-KOR)。

1978年10月16日,波蘭出生的大主教卡羅爾·沃伊蒂瓦被認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一年後他造訪波蘭,吸引上百萬波蘭民眾朝聖,教宗呼於尊重波蘭的傳統,並強調自由和人權的重要,同時他也反對暴力的行為。

1980年代早期的罷工(1980-1981)

(圖)在格但斯克協議後,紀念1970年鎮壓中遇難造船廠勞工的紀念碑也完工了,在1980年12月16日揭幕。在格但斯克協議後,紀念1970年鎮壓中遇難造船廠勞工的紀念碑也完工了,在1980年12月16日揭幕。

罷工運動並沒有在問題浮現後就迅速爆發,而是在政府和經濟狀況的困境超過了十年才產生的。

在1980年7月,愛德華·吉瑞克的政府面臨了經濟危機,決定在減緩工資的同時也提升物價。馬上引起了一波占領工廠的罷工行動。儘管罷工運動並沒有協調指揮的中樞,勞工們發展了一種情報網路來散布他們抗爭的新聞。原先在1976年由一群反對派成立以替受害勞工提供支援的勞工保護委員會,將主要產業里的激進派勞工組織了起來。在格但斯克的列寧造船廠,一位起重機操作員、同時也是知名勞工運動領袖的安娜·瓦倫第諾維茨(Anna Walentynowicz)被解僱,激怒了其他的勞工,成為引燃罷工運動的火花。

在勞工保護委員會成員的組織下,造船廠勞工們於8月16日展開罷工。之前於1976年遭開除的電工技師列赫·華勒沙在8月14日11:00抵達造船廠,領導罷工行動。罷工委員會要求重新雇用安娜·瓦倫第諾維茨和列赫·華勒沙,勞工們還建立了一座紀念碑以紀念之前1970年抗議中的犧牲者,並要求保障勞工的權利和提出其他社會要求。

雖然在政府的檢查制度下媒體極少提起在格但斯克發生的勞工騷亂並且切斷了所有從海岸連往內陸的電話線,但罷工的訊息藉由自由歐洲電台的傳播散布至鐵幕國家,並藉著地下的出版刊物和小道傳聞將團結工會運動的訊息迅速的傳遍整個波蘭。

(圖)團結工聯 團結工聯

Wieczór Wrocławia" - 波蘭弗羅茨瓦夫的日報,1981年3月20-21-21的版本,在檢查制度介入首頁和最後一頁(標題為“Co zdarzyło się w Bydgoszczy? - Pogotowie strajkowe w całym kraju”(“在比得哥什鎮發生什麼事了?-整個國家都陷入罷工了嗎?”)。印刷房的勞工們決定自行印製這份報紙,以避開檢查制度的更改。

戒嚴法(1981-1983)

格但斯克協定後,波蘭政府受到越來越多來自莫斯科的壓力,要求波蘭政府採取行動並鞏固其立場。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亞被莫斯科視為太過於獨立自主,因此波蘭統一工人黨在1981年10月18日中央委員會上將他排除為少數。卡尼亞失去了他第一書記的職位,由主張暴力政策的總理(也是國防部長)雅魯澤爾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將軍所取代。

在1981年12月13日,政府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開始取締團結工會,頒布戒嚴令並建立救國軍事會議(Wojskowa Rada Ocalenia Narodowego, WRON)來取代正常政府機能。在格但斯克的團結工會領導人被拘禁隔離並被嚴密看守著,數千名團結工會的支持者在午夜被逮捕。在過程中也爆發了數百起罷工和占領工廠的行動,主要在一些最大的工廠和西里西亞的採礦場,但他們很快被準軍事的鎮暴警察ZOMO部隊給平息。其中一次最大的抗議活動在1981年12月16日於Wujek採礦場展開,政府部隊對抗議人群開火,殺害9人並造成21人受傷。隔天在格但斯克的抗議活動也導致政府部隊開火殺害1人並造成2人受傷。到12月28日罷工已經平息,而團結工會表面上也似乎停止了活動。政府在1982年10月8日徹底非法化並禁止團結工會。

在鐵幕以外的國際社會譴責雅魯澤爾斯基的行動並聲援團結工會。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對波蘭實行經濟制裁,並且由中央情報局提供資金給團結工會的地下組織。波蘭民眾也依然支持著團結工會。

戒嚴法在1983年7月正式解除,不過對於公民自由和政治生活的控制都更為嚴密了,食物的定量配給也更為嚴格了,直到1980年代後期為止。

地下組織團結工會(1982-1988)

在1982年4月日比格涅夫·布扎克(Zbigniew Bujak)、鮑格丹·里斯(Bogdan Lis)、弗拉迪斯沃夫·弗拉澤尼烏克(Władysław Frasyniuk)和Władysław Hardek組織了暫時協調委員會(Tymczasowa Komisja Koordynacyjna),以作為地下的團結工會暫時的領導組織。在5月6日另一個地下的團結工會組織(地區協調委員會NSSZ“S”-Regionalna Komisja Koordynacyjna NSZZ "S")由伯格坦·鮑魯西維茨(Bogdan Borusewicz)、Aleksander Hall[18]、Stanisław Jarosz、鮑格丹·里斯和Marian Świtek所創建。在6月另一個戰鬥團結工會(Solidarność Walcząca)也建立了。

在整個1980年代中旬,團結工會一直是波蘭唯一的地下組織,由天主教教會和中央情報局所支援[20]。所有的行動都為波蘭的秘密警察所追捕,但他們仍然得以做出反擊:在1982年5月1日的一系列抗議活動中聚集了好幾千人(在格但斯克有幾千人)。示威運動在5月3日再度展開,以慶祝已被非法化的五三憲法紀念日。更多罷工在10月11日至13日展開,並在隔年5月再次展開。

列赫·華勒沙於1982年11月14日被釋放,但在12月9日波蘭秘密警察再次展開大規模的反團結工會行為,逮捕超過10,000名團結工會的激進份子。在12月27日所有團結工會的財產都被政府轉移至由政府所創建的工會—全波蘭協定工會(Ogólnopolskie Porozumienie Związków Zawodowych, OPZZ)。

戒嚴法在1983年7月解除,政府也對許多遭監禁的工會成員頒布了一次特赦令。更多團結工會份子在1984年7月22日被釋放。在10月5日列赫·華勒沙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波蘭政府拒絕給他護照使他無法出國受獎;只能由他的妻子代為領獎。後來還證實了當時波蘭秘密警察準備了許多偽造的檔案,以作為華勒沙不道德和進行非法行動的證據,準備交給諾貝爾委員會以試圖取消華勒沙的候選人身分。

在1984年10月19日波蘭秘密警察的幹員謀殺了一名相當知名的團結工會支持者,Jerzy Popiełuszko神父,在謀殺的真相暴露後,數千名團結工會支持者參與了1984年11月3日他的葬禮。

(圖)團結工聯 團結工聯

蘇聯第一書記戈巴契夫和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間的會面,標誌了東西方關係改善的開始。

蘇聯的垮台(1988-1989)

到了1988年經濟狀況已經比8年前還要惡劣,國際間的制裁加上政府缺乏改革的意願使得既有的問題更加劇烈。無能

(圖)團結工聯波蘭圓桌會議

的國有企業在計畫經濟上浪費勞力和資源,生產的產品質量低劣而又缺乏需求。由於國際的制裁和其產品的低劣品質,波蘭產品的出口量極低。也缺乏足夠的資本以對老舊工廠實行現代化,而短缺經濟也造成商店門前大排長龍、和空蕩蕩的商品貨架。

總理米奇斯瓦夫·拉科夫斯基(Mieczysław Rakowski)推行的改革開始的太晚、而且規模也太小,蘇聯國內的改革也得蘇聯無意繼續支撐他們的傀儡國家。

在1988年4月21日開始了一次新的罷工,從Stalowa Wola的煉鋼廠展開。來自格但斯克造船廠的勞工於5月2日加入了罷工。這次罷工被政府於5月5日至5月10日鎮壓,但沒有完全停止:新的罷工於8月15日在亞斯琴別-茲德魯伊(Jastrzębie Zdrój)的一座採礦場再度展開。到8月20日罷工已經蔓延至其他採礦場,在8月22日格但斯克造船廠也加入了罷工。波蘭政府這次決定與勞工展開談判。

8月26日,內務部長切斯瓦夫·基斯查克(Czesław Kiszczak)在電視上宣布政府有意願進行談判,5天后他與列赫·華勒沙會面,罷工並在隔天結束。在10月30日舉行的一場華勒沙與Alfred Miodowicz(親政府的工會—全波蘭協定工會的領導人)的電視辯論中,華勒沙藉由辯論贏得公共關係的勝利。

在12月18日一個有100名成員的公民委員會(Komitet Obywatelski)在團結工會內成立。它是團結工會內部因對政府的反對程度不同而產生的分歧之一,每個派系在反對政府的看法上都有所不同。以華勒沙和大多數團結工會領導人為首的派系支持進行談判,不過仍有一些少數派系主張進行反共產主義的革命。無論如何,團結工會在華勒沙的領導下,決定追求以和平方式進行。而主張暴力革命的派系從來沒有獲得太大權力,也沒有採取過任何行動。

在1989年1月27日,以華勒沙為首的反對團體代表團與基斯查克為首的政府代表團進行了圓桌會議,總共56人參加:20人來自“S”團結工會、6人來自OPZZ團結工會、14人來自PZPR(波蘭統一工人黨)、14人“獨立權威人士”以及2名神父。圓桌會議在華沙舉行,從1989年2月6日直到4月4日。以雅魯澤爾斯基將軍為首的波蘭共產黨人希望能吸收突出的反對派領袖加入統治階層,而無需變更現有的政治結構。在實際上,這場會議徹底改變了波蘭政府和社會的型態。

在6月23日一個新的“團結工會”公民國會俱樂部(Obywatelski Klub Parlamentarny "Solidarność)成立,由布羅尼斯瓦夫·葛萊米克(Bronisław Geremek)所領導,波蘭統一工人黨的傀儡政黨:ZSL和SD也反叛了統一工人黨、加入這個新政黨,因為他們發現自己已經成為極少數了。在8月24日眾議院選出團結工會的代表泰狄士·馬佐維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為波蘭總理。他是1945年以來第一個非共產黨的波蘭總理。到8月底以團結工會為首的聯合政府形成了。

勝利之後(1989-現在)

社會主義政權的結束標誌了波蘭歷史和團結工會新的一章。在擊敗共產黨政權後,團結工會的角色變的較不重要了,也不太能適應作為一個政黨的角色,很快的團結工會的支持度開始降低。在團結工會內部各派系的衝突越演越烈。列赫·華勒沙被選為團結工會的主席,但他的支持度顯然將會逐漸下降。華勒沙在工聯內的主要對手弗拉迪斯沃夫·弗拉澤尼烏克離開了團結工會。在9月華勒沙宣布選舉日報沒有權力繼續使用團結工會的標誌。接著華勒沙表示了參加1990年波蘭總統選舉的意願。在12月華勒沙當選了總統,辭去了團結工會主席的職位,也成為了第一個經由普選選出的波蘭總統。

隔年的2月,馬利安·克薩克萊夫斯(Marian Krzaklewski)當選了團結工會的領導人。儘管華勒沙擔任波蘭的總統,他的政見和團結工會新的領導階層產生了分歧。因此團結工會不再支持他,反而越來越批評政府的表現,並決定成立一個新的政黨以參與1991年波蘭國會選舉。這次選舉有非常多政黨參與角逐,許多都自稱為反共產主義的代表,而NSZZ“團結工會”黨只獲得了5%的選票。在1992年1月13日團結工會宣布發起第一次針對民主政府的罷工:為期1個小時,以反對提升能源價格的政策。另一次為期2小時的罷工在12月14日展開。在1993年5月19日團結工會的代表對政府總理髮起了不信任動議,動議通過了,但總統華勒沙沒有接受總理的辭職,並解散了國會。

在1996年6月團結工會選舉行動(Akcja Wyborcza Solidarność, AWS)成立,由超過30個右翼政黨組成,聯合了自由派、保守派和基督教民主主義的力量。在1997年的波蘭國會選舉中獲勝,耶日·布澤克(Jerzy Buzek)成為總理。不過,在許多有關改革的國內爭議,以及是否在1999年加入北約、和是否加入歐盟等爭議,加上許多黨內的內斗以及貪污的醜聞,使得AWS失去了大量民意支持。AWS的領導人馬利安·克薩克萊夫斯輸掉了2000年的總統選舉,而在2001年的國會選舉AWS甚至連1席議席都沒有拿下。

目前,團結工會有著150萬成員,但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極小。在團結工會的戰略計畫上宣稱道:“(團結工會)...以基督徒倫理和天主教社會訓導來作為行動基礎,領導保護勞工利益的行動,並滿足勞工在物質、社會和文化上的抱負。”

在國外的影響

團結工會的罷工勝利導致一系列在中歐東歐的和平反共主義運動的勝利,被稱為1989年的革命(Jesień Ludów)。團結工會的成功經驗不斷的以各種形式被其他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反對團體所重複,最後導致東歐集團的解散,以及1990年蘇聯的徹底解體

深入閱讀

【1】Timothy Garton Ash, The Polish Revolution: Solidari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Robert Eringer, Strike for Freedom: The Story of Lech Walesa and Polish Solidarity, Dodd Mead, 1982

【3】Patrick Kenney, A Carnival of Revolution : Central Europe 1989,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 2003

【4】Patrick Kenney, The Burdens of Freedom, Zed Books Ltd., 2006

【5】Maryjane Osa, Solidarity and Contention: Networks of Polish Opposi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3

【6】David Os, The Defeat Of Solidarity: Anger and Politics in Postcommunist Europ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7】Shana Penn, Solidarity's Secret : The Women Who Defeated Communism in Polan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5

【8】William D. Perdue, Paradox of Change: The Rise and Fall of Solidarity in the New Poland, Praeger/Greenwood, 1995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