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瓦部落

圖瓦人(Tuvas),或譯作土瓦人,自稱“特瓦人”(Tyiva)。族源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鐵勒-突厥,另一個是鮮卑-蒙古。圖瓦人分布大體上位於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游。

【概述】
圖瓦人(Tuvas),或譯作土瓦人,自稱“特瓦人”(Tyiva)。中國史籍稱之為“都波人”、“薩彥烏梁海人”、“唐努烏梁海人”等。國外(主要是俄國)舊稱“索約特人”(Сойоты,源自Сойон,薩彥人之意)、“唐努圖瓦人”等。
圖瓦人的族源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鐵勒-突厥,另一個是鮮卑-蒙古
【歷史】
從族名來看,圖瓦無疑與都播(都波)有較大的淵源。都播是九姓鐵勒最北的一部之一,大致分布在今貝加爾湖西南方位、葉尼塞河上游一帶,這裡也是古突厥人南遷之前的搖籃。公元二世紀時,匈奴衰微,鮮卑大舉進據漠北,遂與留居其地的匈奴-丁零餘部(為數尚不少)發生了大規模的混血融合,其中拓跋鮮卑遷徙最遠,漠北的北部和西部都受到了影響,都播部落更為顯著,其得名當與“拓跋”有關,至少其組成是加入了一些鮮卑因素的。
突厥興起後,都播役屬於突厥,因其原本就是鐵勒之一部,又遠處僻地,故也頗怡然自得,今人研究發現圖瓦語保留了許多古代突厥語的特點,應與此不無關係。按照前蘇聯突厥學家巴斯卡闊夫的劃分法,圖瓦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匈語支-維吾爾語組-維吾爾突厥次語組。圖瓦的另一個源頭與烏梁海有關。“烏梁海”是清代的譯法,元、明時多譯作“兀良哈”。兀良哈是蒙古的一部,猛將速不台即出自兀良哈部,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更是蒙元帝國的得力幹將,西征歐洲,南滅大理,其功業無須在此贅述。兀良哈在蒙古形成之前以“斡良該”或“慍良改”之名居於漠北的極北部,即今貝加爾湖以東以北、鄂嫩河上游一帶,再往前追述,就是隋唐時的“骨力乾”。骨力乾是九姓鐵勒最北的一部,位於都播之東北,距當時的京城長安最遠,因此給著史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說來說去,最初的源頭還是在鐵勒,其實按蒙古是一新興部族,雖以東胡系統的室韋諸部為主體,但加入了不少像兀良哈這樣原屬鐵勒-突厥系統的部落(最著者如克烈部、乃蠻部等)也是毫不奇怪的。有趣的是,對於圖瓦來說,都播和骨力乾真可謂“殊途而同歸”了。
【分布】
圖瓦人分布的地域大體上位於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游,具體來說主要是指薩彥嶺和唐努山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清代稱為唐努烏梁海,設佐領四十八,分隸外蒙的烏里雅蘇台的定邊左副將軍、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及札薩克圖、三音諾顏兩部。同治三年,中俄簽訂《塔城條約》(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被割去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1914年沙俄強占烏梁海,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收復中東部三十六佐領,但不久又被迫撤退。從此,烏梁海東部九佐領之地,屬今蒙古國,中部俄占二十七佐領之地,於1924年宣布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26年改稱圖瓦人民共和國(有的書說是1924年宣布成立烏梁海共和國,1926年改稱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加入蘇聯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享有自治州的權力,1961年改為圖瓦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升格為俄羅斯聯邦內的共和國。
【後裔】
現今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阿勒泰地區居住著一部分操圖瓦語的人,其民族成分是蒙古族。不將其單獨劃族或劃為相同語族語支、鄰近地域的哈薩克族,應該主要與人數少有關,據1982年統計,僅有2000人左右;還有就是考慮到在歷史上他們與哈薩克人很少有共同之處,倒是唐努烏梁海在併入蘇聯之前一直是屬於外蒙古的;並且新疆的蒙古族大多屬西蒙古,即瓦剌-厄魯特的後裔,本來就與東蒙古有較大的差異,鐵勒-突厥因素更濃,特別其先世斡剌惕部更是正好就分布於今唐努烏梁海地區,因此將阿勒泰圖瓦人劃入蒙古族還是有所依據的。圖瓦人多信喇嘛教,但薩滿教還保持著較深的影響,也有少數人信俄羅斯正教;圖瓦人總數接近20萬左右,有約2萬人分布在蒙古國境內;外國的圖瓦人用基里爾字母,中國的圖瓦人無文字,通用哈薩克語文或蒙古語文。
【圖瓦人有三個比較大的節日】
圖瓦人的三個比較大的節日是春節敖包節鄒魯節。每年六月舉行的敖包節又稱塔克恩節,這是蒙古族圖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和大自然的節日。奇怪的是,過節地點不在家裡,而在水草豐茂的山坡上。每年農曆十月舉行的鄒魯節,即漢語的點燈節,又稱入冬節,也是喀納斯湖畔圖瓦人特有的節日。這一天,在外的所有牧民都要回到村莊,就是為紀念活佛馬盒卡拉逝世日。
【圖瓦人身世之謎】
圖瓦人有語言沒文字,也未留下民族史志
在阿爾泰山腳下的密林深處,住著一個神秘部落,他們自稱為圖瓦人,有人說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留下軍隊的後裔。從他們的長相和生活習慣來看,的確和蒙古人非常相似,但令民族調查專家疑惑的是,他們說的語言和蒙古語完全不同,卻和一種神秘的語言——古突厥語相關,那么圖瓦人究竟是什麼民族,他們又是何時來到喀納斯地區的呢?
有人稱圖瓦人是當年成吉思汗西征時留下的。
圖瓦人有語言但沒有文字,他們沒有留下自己民族的史志,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的程適良教授,是最早參與調查圖瓦人的專家。程教授了解到,居住在我國新疆的圖瓦人大約有25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哈巴河縣白哈巴村、布爾津縣禾木村和喀納斯村。圖瓦人有語言但沒有文字,地方志上也很少有關於他們的記載。一位叫“托海”的小伙子對自己的民族史稍有了解。他說,圖瓦人是當年成吉思汗西征時留下的。這也是當地人普遍認為的一種觀點。
從歷史記載來看,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曾有3次大西征,每次都要翻越阿爾泰山,在“也兒的石河”畔休整,而“也兒的石河”就是今天的“額爾齊斯河”的古代稱呼,“額爾齊斯河”從阿爾泰山下流過,匯入的一個重要水系正是喀納斯湖。
那么,當時西征的圖瓦人是否就是蒙古人呢?為什麼後來還要留下“圖瓦”這個稱呼呢?雖然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但圖瓦人的長相和蒙古人很相似,而且服裝服飾和生活習慣也基本一致。其次,在宗教信仰上,圖瓦人和蒙古人現在都信仰喇嘛教,同時也都保留著一些薩滿教的遺俗。每年都舉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樹、祭火、祭敖包等宗教祭祀儀式;住尖斜頂的木屋,屋樑、房牆、天棚、地板全用松木構建;穿蒙古長袍、長靴,喜扎腰帶、戴禮帽(女扎圍巾),馬頭琴、蘇爾是常用樂器。
大多數圖瓦人都認為自己和成吉思汗有關,但為什麼這樣做卻有不同看法。曾在邊防工作的哈爾哈斯認為,崇拜成吉思汗更多的是因為他是英雄,而不是他和圖瓦人有直接關係。禾木村的老校長塔良海說,其實在禾木村除了圖瓦人以外,還有真正的蒙古人。在他的引導下,調查者找到了縣教育局督導師巴德爾湖,巴德爾湖說他們家族就不是圖瓦人,之所以住在禾木喀納斯,是因為清朝時從外蒙被調配到這裡來管理圖瓦人的。
當初的圖瓦人和蒙古人又是什麼關係?
為了解答這個秘密,調查組只能從今天的圖瓦人生活中尋找蹤跡。調查組第一次來到禾木的感覺是,這裡為什麼沒有蒙古包?圖瓦人的房舍很特別,都是清一色木頭房子,房子外還有一圈一圈的柵欄,整個村莊的景致和北歐村落十分類似,卻和人們印象中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大相逕庭。
圖瓦人結婚時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圖瓦人結婚時最重要的東西不是鑽戒,而是羊皮。因為羊皮在圖瓦人心裡,一直被視作天賜之物。男方迎親者來到女方家時,女方家就得拿出一張羊皮,讓男方家迎親的人互相爭搶,大家各抓羊皮的一角,使勁往回扯拉,最後搶到羊皮的人算勝者。不過,他不能“獨享”羊皮,而是送給村裡的長者。為了表達對年輕人的祝福,長者都要將羊皮掛在自家門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