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光

圓光

圓光是佛、菩薩及諸聖神頭後的光圈,表示佛法的威儀。圓光內或畫蓮花、卷草、石榴、團花、半團花或幾何紋樣等,每層邊飾繞著圓光作裝飾,特點是對稱、連續、均齊、平衡,有嚴整的格律而又不失其活潑。圓光因其前置聖神地位的不同,風格各異:佛的圓光多用桃形蓮瓣紋和團花,背光多用卷草紋,使佛的形象尊貴莊嚴。圓光因時代不同,也有其各自特點:北朝和隋代多用簡單的火焰紋為主體,卷草紋為陪襯,直接表現"光明"的寓意。圓光可以一個裝裱,也可以兩個、三個裝裱成一幅。

釋義

詞目:圓光

拼音:yuán guāng

基本解釋

1. 月亮。

唐 李白《古風》之二:“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 明劉基《過秦樓》詞:“圓光易缺,急景難追。”

2. 佛教謂菩薩頭頂上的圓輪金光。

唐 法琳 《辨正論·喻篇上》:“ 如來 身長丈六,方正不傾,圓光七尺,照諸幽冥。”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貌堂堂,聲朗朗,頭直上只少箇圓光,卻便似捏塑來的僧伽像。”

3. 舊時江湖術士利用迷信心理騙人財物的一種方法。用鏡或白紙施以咒語,令童子視之,謂其上能現諸象,可知失物所在,或預測吉凶、禍福。

《晉書·藝術傳·佛圖澄》:“﹝ 澄 ﹞又令一童子潔齋七日,取麻油合胭脂,躬自研於掌中,舉手視童子,粲然有輝。童子驚曰:‘有軍馬甚眾,’”據云,此即後來之圓光術。《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一回:“就是甚么兼精辰州符、失物圓光的那個,天天在報上上告白的。”參閱 徐珂 《清稗類鈔·方伎·圓光》。

概述

圓光圓光

圓光因其前置聖神地位的不同,風格各異:佛的圓光多用桃形蓮瓣紋和團花,背光多用卷草紋,使佛的形象尊貴莊嚴。菩薩圓光多用卷草紋,配以半團花或桃形蓮瓣紋,使菩薩形象高貴華麗。弟子圓光多用團花,使弟子形象端莊持重。

圓光因時代不同,也有其各自特點:北朝和隋代多用簡單的火焰紋為主體,卷草紋為陪襯,直接表現"光明"的寓意。唐代以前的圓光就已經發展成為精雕細鏤的圓盤形裝飾。唐朝受印度笈多朝風格影響,以多層同心圓為基本結構框架,配以蓮花為主的豐富多彩的各類紋飾圖案。

宋、西夏的圓光比較簡單、相似,但卻十分精緻。

另:指圓形畫心,一般挖嵌裝裱而成。圓光可以一個裝裱,也可以兩個、三個裝裱成一幅。

再另:舊社會江湖術士利用迷信心理騙人的一種方法,先念咒語,然後讓小孩子看鏡子裡或白紙上有什麼形象出現,胡說憑藉所見的形象就可以知道失物的所在或預測凶吉禍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