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修辭學研究(第1輯)

內容介紹

《國際修辭學研究(第1輯)(漢、英)》主要內容簡介:中國具有悠久的修辭學思想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比如《周易》中所記載的孔子的話:“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其中就蘊涵了豐富的修辭哲理。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積累了豐富的修辭學思想。20世紀初,中國古代的修辭學思想被發揚光大。在吸納借鑑其他國家修辭學歷史的基礎上,中國的現代修辭學逐步建立,到上世紀30年代形成雛形,60年代逐漸豐富,90年代逐步發展成熟。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修辭學發展迅速。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的修辭學研究也受到了國際修辭學界的重視。2005年7月,我應邀出席了在美國洛杉磯市南加州大學召開的國際修辭學史學會第15屆年會,並作關於“中國先秦時期修辭學思想”的大會報告,受到與會各國學者的高度重視。但是,我發現,在該國際上最大的修辭學學術組織中,漢語並不是官方語言,儘管漢語是聯合國的正式工作語言之一,因此,華裔學者只能用英語作學術報告。目前,絕大部分漢語修辭學學者還難以用外語作學術報告、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傳播中國的修辭學學術成果,這大大影響了中國修辭學的國際傳播及其國際學術地位。為此,在2007年了月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市帕萊斯大學舉行的國際修辭學史學會的第16屆年會上,我倡議成立“世界漢語修辭學會”,並得到了出席會議的華裔學者和熱愛漢語修辭學的西方學者的積極支持,包括美國邁阿密大學的毛履鳴、澳大利亞漢學者柯安竹、美國南加州大學勞倫斯.葛林、美國聯合農工大學施文娟等教授。這樣,第一個專門以漢語修辭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國際學術組織就成立了。該會宗旨是“團結世界各國和地區從事修辭學特別是漢語修辭以及相關研究的專家學者,積極開展漢語修辭研究,促進世界各國和各地區漢語修辭學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修辭學特別是漢語修辭、漢語文化及其教學的發展”。漢語是該會的工作語言,同時使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此後,法國、德國、南非、韓國、日本等許多國家的學者紛紛加入學會,壯大了學會的力量,也擴大了中國修辭學的國際影響,提升了中國修辭學的國際學術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