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花蕙芷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旗國徽國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花是由全國人大選舉確立,國花的評選必需符合國家和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花是中華民族團結的精神蕙蘭白芷(提名侯選花),在歷史上常合名稱為“蕙芷”。首次原創研究者趙彥。 
國花“蕙芷”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徵。國花“蕙芷”具有國家名片的象徵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陶慶梅博士語)。
八一南昌起義是繼承孫中山為首的蘭花革命起義。中國共產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朱德率南昌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在井岡山上建立蘭花坪,表征著中國共產黨執政黨為蘭花黨旗,稱為井岡山上永不凋謝的蘭花。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蕙蘭代表清廉堅貞黨的旗幟,白芷代表無私貢獻的人民大眾。
蕙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悠久、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的象徵和標誌。每個公民和組織,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花。國花“蕙芷”以它特有的富麗典雅、清廉堅貞的中國形象和中國人民特有的本色,眾志成城、團結一致的中華民族精神並推動兩個文明健康發展。
中國文化先師孔子曾說:蕙芷稱之為“王者之香”眾領群芳的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中國愛國主義古典教育,屈原作品《七諫沉江》與《楚辭離騷》中記載中國蘭蕙蘭,蕙蘭和白芷在堯、舜、禹時將竄紉成一對稱為“蕙芷”代表著中華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中國傳統意識中被視為中華民族秀麗山河與繁榮昌盛、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的象徵和標誌。蕙蘭和白芷是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中國景象是中華民族幸福和平的象徵。 蕙蘭----清廉堅貞黨的旗幟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花

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鬥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政治優勢。” 白芷----無私奉獻人民力量源泉

歷史發展充分表明,人民民眾的支持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我黨我軍無盡力量源泉。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民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
名花:春蘭(春)、荷花(夏)、菊花(秋)、臘梅(冬)確定為四季名花。

革命年代

李大釗 陳獨秀 毛澤東 周恩來 魯迅
歷史事件: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

五四運動革命初萌--胡適、汪靜之的新詩

宣城績溪人傑地靈,自古有“邑小士多”之稱,是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而績溪上莊鎮又因兩位詩人的誕生而名揚海內外、載入文學史——他們是“新文化運動”旗手上莊村的胡適和“湖畔詩社”主將余村的汪靜之。

五四運動新中國萌芽
胡適(公元1891—1962年),字適之,號冬友。二歲喪父,隨母在家鄉九年,完成啟蒙教育。1904年赴上海求新學,1910年7月考取“庚款”留學美國;先學農科,後改文科,師從“實驗主義”哲學家杜威,以“中學基礎深厚,西學思想深邃”和在國際性會議上用嫻熟的英語發表演說而聲名雀起。早在1915年,胡適就已在思考詩歌的革新,作詩道:“詩國革命何自始?要須作詩如作文。琢鏤粉飾喪元氣,貌似未必詩之純。”1916年開始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同年2月,胡適提出“詩界革命當從三事入手:第一,須言之有物;第二,須講求文法;第三,當用‘文之文字’時不可故意避之”。4月12日,胡適寫《沁園春》誓詞,下闋表明為“文學革命”扛大旗的心跡:“文章革命何疑,且準備搴旗作健兒。要前空千古,下開百世,收他臭腐,還我神奇。為大中華,造新文學,此業吾曹欲讓誰?詩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驅馳。”1917年1月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自此“暴得大名”。
胡適認為:“文學革命的運動,不論古今中外,大概都是從‘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語言文字文體等方面的大解放。”因此,他在倡導新詩的過程中,首先致力於舊詩形式的破壞和新的詩歌語言、詩歌體裁的建設。在胡適看來,新詩語言的根本特徵是音節與韻律。他在1919年的《談新詩》一文中指出新詩音節的兩個要素:語氣的自然節奏和每句內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諧;其趨勢為“自然的音節”。而在新詩體裁上,他說:“我們主張白話可以做詩……只想把這個假設用來做種種實地試驗——做五言詩,做七言詩,做嚴格的詩,做極不整齊的長短句,做有韻的詩,做無韻的詩……”他以為同是白話詩,亦可有種種體裁上的區別。總體看來,胡適關於新詩形式的主張有兩方面內容:一是“破”的方面,即與傳統詩歌的嚴整形式相對立的“詩體大解放”;二是“立”的方面,即對於新詩語言和新詩體裁的闡述。
胡適提出的新詩審美尺度是:第一,真實樸素、自然清新;第二,具體性。他在蘇格蘭女詩人Anne Lind Say的詩歌《老洛伯》的譯文小序中指出,這首詩“作村婦口氣,語氣率真,此當日之白話詩也”,明確地把“率真”作為白話詩的美學特徵提出。與崇尚自然樸素相一致,胡適注重新詩內容的真實,他強調新詩“第一要件便是‘言之有物’,主張新詩用樸實無華的白描工夫”;還說:“文學的美感有一條極重要的規律曰:說得越具體越好,說得越抽象越不好。”胡適主張“詩的經驗主義”,即屬於認識性的感覺力(詩人感知生活的方式);而“白描工夫”和“具體寫法”則屬於實踐性的感覺力(詩的傳達方式);實質是強調詩的表象與詩所表現的對象二者的統一、相似。可見胡適的新詩思維方式充滿了理性精神,它的核心是求“真”(生活的“真”而非藝術的“真”),而清醒的理性是達到“真”的彼岸的唯一橋樑。
在提出新詩理論的同時,胡適還以自己的創作來踐行他的思想。1917年秋,胡適回國不久被北大聘為教授,他寫下一首小詩《鴿子》:
雲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氣!
有一群鴿子,在空中遊戲。
看他們三三兩兩,
迴環來往,夷猶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襯青天,十分鮮麗!
這首詩是他當時志滿意得心情的最好的體現,自豪感、自信心一覽無餘,高揚,爽亮。隨後他又寫下《三溪路上大雪裡一個紅葉》,節奏明快,韻律歡暢,頗有情調:
雪色滿空山,抬頭忽見你!
我不知何故,心裡很歡喜;
踏雪摘下來,夾在小書里;
還想做首詩,寫我歡喜的道理。
不料此理很難寫,抽出筆來還擱起。
1917年冬母親去世,胡適作《十二月一日奔喪到家》詩,猶如紀實小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今朝,
依舊竹竿尖,依舊溪橋,
只少了我的心頭狂跳!
何消說一世的深恩未報!
何消說十年來的家庭夢想,都一一雲散煙消!
只今日到家時,更何處能尋他那一聲“好呀,來了!”
再看他的另一首小詩《希望》:
我從山中來,
帶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開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時過,
急壞種花人,
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
祝汝滿盆花!
這首詩琅琅上口,親切自然,輕鬆愜意。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台灣被改編為校園歌曲,廣為傳唱,在大陸也曾流行。
1920年2月,胡適新詩集《嘗試集》出版,震動了當時的文壇,一時毀譽並至,學人爭相傳閱,到1922年10月就出了第四版。其實胡適創作的新詩並不多,而且詩集中多數是半舊不新的詩,或勉強稱之為“詩”的詩;他的詩歌理論也較為原始,具有很大局限性。但是,價值判斷與歷史地位的界定不能簡單劃等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胡適並不是以新詩的典範示人,他的詩歌創作只是一個革命性的開始,是為中國的新詩人攀上的新詩高峰探索一條全新的道路。胡適的新詩審美追求在初期新詩美學建設中也具有代表性,體現了中國新詩的美學建設在當時所能達到的高度;他的新詩審美尺度對後人的影響十分久遠,特別是真實樸素、清新自然,成為中國新詩美學網路中的重要一脈。總之,胡適是向中國古典詩歌的堅固堡壘發起衝鋒的第一人,他的創作和理論是中國新詩創作和理論建設的光輝起點。
汪靜之(公元1902—1996年),出生於茶商之家,六歲讀私塾,十二歲學寫古詩,後來他回憶說:寫詩是因為有古文功底,與小時念的私塾是分不開的。十七歲考入屯溪第一茶務學校,時值“五四運動”爆發,受新思潮的影響,汪靜之開始寫白話詩。汪靜之自幼被父母“指腹為婚”,未婚妻曹初菊早夭,曹初菊小姑母曹誠英美麗聰穎,情竇初開的汪靜之墮入情網,愛上了曹誠英。1917年,曹誠英聽從父母之命與胡冠英成婚,不久考入杭州女子師範學校。汪靜之懷著無盡的相思,在曹誠英的小照後題詩:
我看著你
你看著我
四個眼睛兩條視線
整整對了半天
你也無語
我也無言……
1920年夏,汪靜之追隨心上人來到杭州。在報考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時,除國文出類拔萃外,其餘的都是“紅燈”,學校起初不願錄取,因國文老師惜其才方得以留校。這期間汪靜之開始在《新潮》雜誌上發表新詩。而曹誠英為回報汪靜之的戀情,以極大熱忱和耐心,每周日都約一位女師同學來看望他,希望他們能成為伴侶。誰知連約了八位美女,竟都對他不感興趣。汪靜之一次次地體驗著愛的痛苦和甜蜜,在矛盾的衝擊中奔湧出一首首的愛情詩。終於,汪靜之極富才華的情詩,敲開了一個叫符竹因的少女的心扉。汪靜之以《詩經》“綠竹漪漪”之句,替符竹因取了個雅號“綠漪”。自此汪靜之覺得自己的人生開始了一個新紀元,“有了愛情的動力,才能寫詩,才有愛情詩。”
1921年,汪靜之與潘謨華發起“晨光文學社”,馮雪峰、柔石、魏金枝等加盟,邀請朱自清、葉聖陶作顧問。次年4月4日,汪靜之與應修人、馮雪峰、潘謨華一起在西泠印社四照閣成立了“湖畔詩社”,並在他們出的第一本流派性詩集《湖畔》上,題寫了“我們歌笑在湖畔,我們歌哭在湖畔!”湖畔詩社以魯迅、胡適、周作人三大家為導師,葉聖陶、朱自清、劉延陵為顧問。因為湖畔詩人寫愛情詩最多,引起了封建禮教頑固派的詆毀,認為敗壞道德;革命陣營里的“左派”也認為風花雪月、談情說愛有害革命。對此,朱自清說:“中國缺少情詩……真正專心致志做情詩的,是‘湖畔’的四個年輕人,他們那時候可以說生活在詩里。”魯迅也支持“湖畔詩社”的創作,並親自指導汪靜之出版了第一部愛情詩集——《惠的風》。
是那裡吹來
這惠花的風——
溫馨的蕙花的風?
蕙花深鎖在園裡,
伊滿懷著幽怨。
伊底幽香潛出園外,
去招伊所愛的蝶兒。
雅潔的蝶兒,
薰在蕙風裡:
他陶醉了;
想去尋著伊呢。
他怎尋得到被禁錮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的風裡,
隱忍著這悲慘然而甜蜜的傷心,
醺醺地翩翩地飛著。
這部詩集如一股清新的春風吹過詩壇,飄漾泥土和青草樸實的芳香,撲閃著破俑而出的蝴蝶般輕靈的翅膀,給人們尤其是青年學子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由於它體現了追求個性解放的“五四”時代精神,具有明顯的反封建意義,立即受到胡夢華等保守派的猛烈批評,引發了文壇的一場大辯論。魯迅、周作人、章衣萍等紛紛投入筆戰,魯迅寫了《反對含淚的批評家》,周作人寫了《情詩》等文章,對《惠的風》予以高度評價,說:“詩集的出版,是向舊的封建禮教投下一顆猛烈無比的炸彈,在全國激起一場‘文藝與道德’的論戰。”這場論戰竟然持續七八年之久,直至1930年,沈從文還稱他“如虹彩照耀於一時期國內文壇……所能引起的騷亂,由青年人看來,較之陳獨秀在政治上的論文還大。”《惠的風》也由此轟動全國,先後再版六次,銷量僅次於胡適的《嘗試集》和郭沫若的《女神》。就這樣,汪靜之的名字永遠留在了中國新詩發展史上,“湖畔詩社”也成為中國新詩研究中繞不開的存在。
1926年,汪靜之蟄居在上海的亭子間裡,一口氣撰寫了四部文學作品:堪稱格律詩典範的《寂寞的國》、長篇小說《翠英及其夫的故事》、中篇小說《耶穌的吩咐》和短篇小說集《父與女》。後來他又陸續出版了多部著作:《詩歌原理》、《李杜研究》、《愛國詩選》、《詩二十一首》等。汪靜之後來曾在各大學任教。建國後任中國作協專業作家、編輯、教授等,翻譯、合著作品四十多部;最有影響的是主編了百餘萬字的《詩海》和八百萬字的《世界詩庫》。1996年10月,汪靜之在杭州去世。 五四運動題識
五四運動題識

五四運動題識∶丙寅秋仲。抱沖齋主十翼范曾。 鈐印∶丙寅、抱沖齋主、十翼范曾 釋文∶蕭艾不斬杜衡謝,蕙茝(蕙芷)初萌野草侵。
屈原《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何者昔日之芳草兮,今止為此蕭艾也?”
屈子用臭草或蕭艾比喻變節者或壞人 。曾經培育之留夷、揭車、 杜衡指(杜若和杜衡)等香草,暗喻各類賢才已被摧折變節,流於墮落。
《荀子?勸學》篇以淑蘭、蘭芷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到了屈原《離騷》,進一步將之人格化。芳芷:蕙茝或蕙芷、蘭芷(芷蘭)。
屈原作品的思想:憂國憂民、追求真理、追求理想。通過比喻和對比,讓世人對良莠、美醜就有了,更鮮明更具體的認識,從而引起人們強烈的愛憎感情,體現了憂國憂民、追求真理、志潔行忠、堅持與邪惡勢力進行鬥爭的精神。 滿江紅·八一軍旗獵獵

國父蘭花,革命志,遊仙未歇。
南昌繼,武裝起義,一槍驚夜!
百姓萬千迎聖誕,
佳節八一銘新頁。
禮炮樂,韓信點雄兵,紅旗獵。
含草地,吹山雪。
求解放,反侵略。
色澤更艷冶,印染鮮血。
危難易尋勞戰士,
和平莫忘祈江姐。
看世界,待叱吒風雲,揚威烈。
註:國父蘭花:芷蘭(蕙芷),八一南昌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繼承孫中山為首的蘭花革命起義。

滿江紅·八一軍旗謳歌

令出如山,北斗勢、勁風傲烈。
軍威處、雄獅百萬,精兵八一!
旗幟鮮明飄正義,
勇往直前爭豪傑。
報國情、盡染赤丹心,刀槍決!
天地覆,革命揭;
壯士血,舉杯咽。
欲歌多少曲、唱英雄節!
血染的風采不絕,
鐵打的長城永閱。
護邊疆、起正義五星、揮天澈!
【韻壓入聲九屑,詞中“一”是不可更之韻,長城的“長”出律“也是不可更之字。】

國恥日.抗日詠懷(一)

歐亞血雨灑神州
陽明護國鬼見愁
一躍龍騰風正起
劍寒逐寇勢難收
註:陽明,指蔣介石,因其喜好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台灣有其所題陽明山,故此處代指蔣.
龍騰,指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奮起抗日。

國恥日.抗日詠懷(二)

湘女離恨別人寰
江上新仇更哪堪
白藥膏旗灰燼去
沙揚虎嘯整河山
註:湘女---揚開慧(1930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江上新仇---《松花江上》---1931年九一八事變

國恥日.抗日詠懷(三)

秋雨憐人舞未休
烽煙北國十年謀
蕙花不舉陪都淚
民共東君報血仇
註:十年謀:日本圖謀中國已久,就是從東北皇沽屯事件算起到1937年七七事變也有十年了。
蕙花:指一莖九花或蕙蘭,屈原文章中蕙蘭和白芷合名蕙芷。
陪都:指抗戰不久後,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遷都之地重慶。
東君:毛澤東同志及其所領導和影響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敵後抗日武裝。

毛主席以蕙芷命名的建國國花

毛澤東的名、字和號並用芝蘭命名
毛澤東這一名字是與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和詩人緊緊聯繫著的,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深深影響著中國的命運,並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但許多人僅知毛澤東的大名,對他另外的名、號卻不甚了解。

蕙蘭
 毛澤東(1893.12.26-1976.9.9),字潤之,湖南湘潭人。他一生用過許多名、號,且大多有一些特定的含意。這些名、號與他的經歷和思想發展密切相聯。
毛澤東乳名為“石三伢子”說來有一段緣由。毛澤東的母親文氏18歲成親後,於毛澤東前,曾生有兩個孩子,但先後均在襁褓中夭折,毛澤東是第三胎。文氏敬重神靈,篤信佛教。她生怕毛澤東又不能長大成人,便將其寄居外祖父家唐家托。外祖父家的龍潭中有一塊巨石,孩子拜石為乾娘,寄名石頭。又因其排行第三,故取名“石三伢子”做為乳名,寓意堅如磐石,希冀百年長壽。毛澤東1923年在湖南從事革命工作時,為遮掩反動當局的耳目,亦曾用過“石山”之名,並以此為名在《前鋒雜誌》上發表過《省憲下之湖南》一文。
澤東,是毛澤東的正名、譜名。毛家的家譜為以下輩序:“祖恩貽澤遠”。他是家族中的“澤”字輩,以輩序取名。《韶山毛氏四修族譜》(寫於1941年)中記載:“毛澤東,之詠芝,行三,清光緒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日辰時生。”“澤東”二字意為潤澤華夏天地,恩惠東方。毛澤東早年撰文均以“澤東”為筆名,以發表在《湘江評論》上的文章較多。在黨的機關報《嚮導》周刊上撰文也時有以“澤東”署名的。
蕙蘭

潤之(或詠芝,潤之),是毛澤東的字。“澤”與“潤”字義相近,均可理解為雨露滋潤的意思。潤之是潤芝的諧音,詠芝寓意“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
關於“潤之”一詞的來由,毛澤東1945年重慶談判時,曾與當時任《新民報》副刊編輯的作家張恨水談起:“我以前常用的‘潤芝’一名,便是在湖南一師時,楊懷中先生為我取的。有一次,我在給楊先生的信中署名‘毛學任’,楊先生問我何故?我說學一學梁任公(即梁啓超)。楊先生便給了我一部《胡文忠公全集》要我讀。我反覆閱讀後,覺得胡林冀確實值得學習,胡字‘潤芝’,我就改為‘學潤’。楊先生對我說:‘司馬長卿崇拜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潤芝,就乾脆改成潤芝吧。’以後,師長和好友們多叫我‘潤芝’。”
青年毛澤東和他第一師範的同學、新民學會的會員們,經常在湘江中搏擊風浪,以磨練意志,堅強體魄。毛澤東小的時候就常在韶山沖家門前的池塘游泳,到長沙讀書後,湘江成了他“與天奮鬥”“與地奮鬥”的樂園。他的同學張昆弟在1917年9月25日的記中寫道:“昨日下午與毛潤之游泳,游泳後至嶽麓山蔡和森君居,時近黃昏,遂宿於此,夜談頗久。毛君潤之云:現在國民思想狹隘,安得國人有大哲學革命家、大倫理革命家,如俄之託爾斯泰其人,以洗滌國民之舊思想,開發新思想。”
1925年,毛澤東在長沙橘子洲頭眺望湘江,回憶當年求學的情景,寫下了壯詞《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他們是如此意氣風發地戰天鬥地,也是同樣意氣風發地投身於革命運動。
從毛澤東眾多的名、字、號中,可以看出他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抱負、志趣及豐富的革命經歷。歷經血雨腥風,穿越槍林彈雨,終於迎來了日出東方,祖國新生。
芝蘭象徵革命人民大團結,艱苦樸素的革命戰鬥精神。
東方的五星花芝蘭----東潤
娥皇、女英的故事感動了行吟澤畔的屈大夫。但是,奸邪當道 ,報國無門,楚國已經日薄西山了。“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還有什麼辦法呢?
“蕭艾太盛芝蘭少,一躍沖向萬頃波。”(毛澤東詩,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屈原在汨羅江匯入湘江處的羅淵抱石沉江了)。
其後湘潭人黃厚周,崇禎十三年進士。明亡後不仕,自稱黃人,年七十自沉於湖州南潯河。
民主革命時期,有多位湘人蹈海投江殉水而死:新化人陳天華(1875-1905),在1905年底時為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在東京大森灣投海自殺。
益陽人姚宏業(1883-1906),於1906年5月為抗議中國公學遭清廷種種鉗制,在上海蹈黃浦江而亡。
毛澤東1961年秋看《離騷》何桀紂之猖披兮,夫捷惟徑以窘步;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 路幽昧以險隘;(何必如此夏桀商紂王獨棄 放肆披開了,一對蕙芷惟有的捷徑以困住停止了腳步;惟有夫役私黨派的人愉快 ,路途昏暗愚昧難以取勝;)毛主席揮毫慎筆寫《七絕、屈原》光輝詩篇。屈子當年賦楚騷, 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路沖向萬里濤。(椒蘭:申椒, 蕙芷簡稱即:芝蘭。)
毛澤東也留下了“蘭以素為貴,人以德為高”的千古名言。今天,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真正進入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偉大時代,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正日益清晰:“和平崛起”是中華復興的戰略選擇,“科學發展”是中華復興的根本方略,“共同富裕”、“和諧社會”是中華復興的重要目標。我們正在走的路是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我們正在幹的事業是前所未有的壯麗事業,我們正在朝著這最新最美的藍圖穩步邁進。
(文章來源黨史文獻與《湘江禮讚》書籍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