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京劇

京劇,又叫,“京戲”、“平劇”、“國劇”,它是中國傳統名劇,已有200多年歷史。 北京是該劇種形成的所在地,故而在清末、民初一直把它稱作“京劇”。 後來,隨著京劇走出國門,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它曾一度被稱為“國劇”。

京劇,又叫,“京戲”、“平劇”、“國劇”,它是中國傳統名劇,已有200多年歷史。清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陸續進北京演出,於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道光以後,三大班的班主兼主要演員程長庚以唱徽音、二黃著稱,隨著湖北漢調演員余三勝等進京搭入徽班,又帶來被稱為“楚調”的湖北西皮調,促成由徽調與漢調合流的“皮黃”唱腔的形成。京劇廣泛流行於全國各地。
四大名旦:程硯秋、尚小雲、梅蘭芳、荀慧生(從左至右)
繼程長庚等人以後,著名老生演員譚鑫培對程長庚、余三勝等許多前輩的唱腔和演技兼收並蓄,並加以發展融合,逐漸錘鍊出一套唱法,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北京是該劇種形成的所在地,故而在清末、民初一直把它稱作“京劇”。後來,隨著京劇走出國門,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它曾一度被稱為“國劇”。在此期間,梅蘭芳、余叔岩等人在北京創立的一個京劇藝術研究機構,便取名為“國劇學會”;該學會出版的期刊,名稱就叫《國劇畫報》。蔣介石的“國民政府”1928年在南京建立後,下令改“北京”為“北平”,京劇便隨之改稱為“平劇”。隨著30年代新劇(即話劇)的興起,京劇又一度被稱作“舊劇”。直到新中國成立,“北平”改稱“北京”,京劇才恢復了最初的名稱。京劇還曾有過許多名稱,如: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等。京劇對各劇種影響很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