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

1926年10月8日,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成立,原屬福建省都督陸軍第三師李鳳翔部的旅長曹萬順、杜起雲通電參加國民革命軍。蔣介石將其與陳炯明、林虎殘部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何應欽(曹萬順代);第一師師長,曹萬順兼;第二師師長,杜起雲。該軍編成後配合東路軍,奪取鬆口之戰勝利。

組建情況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曾先後組成六次:1926年兩次,1927年、1931年、1933年、1948年各一次。

具體狀況

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

1926年12月,東路軍攻占福州,收編福建周蔭人所部第十二師第廿三旅李春生部為第十七軍第三師,王成芳任第三師師長,原旅長李春生任副軍長。1927年1月,李春生部編入東路軍第四縱隊。2月,因第十七軍第三師陰謀叛亂,何應欽命第二縱隊司令馮軼裴解除李部武裝,李被擒獲法辦。1927年7月,第十七軍回調江南途中,收編陳以焱部為第三師,師長李德銘。

1927年11月,第二師師長杜起雲升任副軍長,由鄧振銓繼任師長併兼任軍參謀長。1928年3月,杜起雲、鄧振銓他調,李明揚任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林蔚任軍參謀長。此時,所轄第一、第二、第三師,改番號為第五十三、第五十四、第五十五師。1928年6月,第十七軍改編為第十一師,第十七軍番號第1次撤銷。

1926年春,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3個獨立團師合編組成桂系第十七軍,軍長周斕,下轄:第一師,師長王錫燾;第二師,師長羅霖;第三師,師長魏鎮藩。1928年5月,第三師由李品仙指揮,進軍至冀東地區。第一師駐湖北黃陂,第二師駐湖北孝感。年底,第三師縮編為第五十一師一旅。1929年春,第二師縮編為第二師一旅,第一師縮編為第十一師一旅。第十七軍番號第2次撤銷。

中原大戰時期

1927年,張宗昌直魯聯軍劉珍年部被國民革命軍收編為第十七軍,劉珍年任軍長兼第廿一師師長。1930年5月,在中原大戰中,該軍編入討逆軍第一軍團。1931年1月,因韓復榘未戰先逃,第十七軍番號第3次撤銷。

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

1931年6月,原西北軍第二十六路軍第二十五師和第二十七師合編組成第十七軍,任高樹勛為軍長。1932年春,高樹勛被中國工農紅軍打敗,高樹勛離職回鄉。10月,國民政府宣布撤高樹勛該軍軍長職,該軍番號第4次撤銷。

1933年2月,以劉戡第八十三師、黃杰第二師、關麟征第二十五師和騎兵第一旅、炮兵第四團合編重建為第十七軍參加長城抗戰,軍長徐庭瑤。長城戰功,援助宋哲元部,劉戡晉升為第九十三軍軍長兼第八十三師師長,率部駐守密雲。

1933年3月11日,第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征負傷,杜聿明代理師長。長城抗戰結束後駐北平。1935年5月,軍長徐庭瑤轉調職,軍番號第5次撤銷。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8月,以李仙洲第二十一師和高桂滋第八十四師合編為第十七軍,軍長高桂滋。原屬黃杰第二師、關麟征第二十五師改編組建為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

1938年,李仙洲忻口戰役戰功,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二軍中將軍長兼第廿一師師長。第廿一師撥出第十七軍。

1940年,改轄第八十四師高桂滋和新編第二師長金憲章。1941年,第十七軍下轄高建白第八十四師和高增級新編第二師(原蒙古偽軍)。

1943年,任事勛接任第八十四師師長。1945年,別光漢接任第八十四師師長。

第十七軍先後隸屬國民革命軍第七集團軍、國民革命軍第十四集團軍、國民革命軍第五集團軍、國民革命軍三十六集團軍、第二戰區、第一戰區、第八戰區。參加過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1939年冬季攻勢、中條山戰役會戰等。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1946年,第十七軍軍長高桂滋,駐防甘肅定西,隸屬西北行營。5月,第十七軍改編為整編第十七師,師長高桂滋,駐防陝西洛南,隸屬整編第二十九軍(原第三十七集團軍)。第十七軍番號撤銷,為第5次消失。不久,原第六十七軍軍長何鼎文繼任整編第十七師師長,下轄整編第十二旅,旅長陳子乾;整編第四十八旅,旅長何奇;整編第八十四旅,旅長任子勛。

1947年,整編第四十八旅,旅長改為康莊;整編第八十四旅,旅長改為張淇。

1948年10月,恢復第十七軍番號。軍長康莊;整編第十二旅恢復第十二師番號,師長陳子乾(後李繼唐);整編第四十八旅恢復第四十八師番號,師長康莊兼(後由萬又麟、梁鍾)。第十七軍遭受中國共產黨重創,整軍投降中國共產黨。

1949年11月,第十七軍在西南戰役中,被中國共產黨全殲於川西新津、邛崍地區。第十七軍番號第6次撤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