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家庭的互構:河北翟城村調查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2月1日)
叢書名: 中國鄉村考察報告
平裝: 20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208076778
條形碼: 9787208076778
尺寸: 22.4 x 15 x 1.4 cm
重量: 259 g

作者簡介

潘鴻雁,1972年生於新疆石河子150團,1991年考入新疆大學外語系,1997年考入新疆大學馬列部,2003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系,師從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教授,方向為理論社會學及其套用,2006年獲社會學博士學位。
自1995年以來,先後在新疆大學外語系、法學院及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現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副教授。近年研究領域為農村社會學、家庭社會學,代表性的文章有:《對性道德的探討》《社會轉型期農民外出務工現象的社會學視野》《社會學的範式及其整合趨勢》《對非常規核心家庭實踐的親屬關係的考察——以翟城村為例》《家庭策略與農村非常規核心家庭夫妻權力關係的變化》等。

內容簡介

《國家與家庭的互構:河北翟城村調查》內容簡介:農民家庭穩定與否,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關鍵,更是構建中國和諧社會的關鍵。《國家與家庭的互構:河北翟城村調查》作者以社會轉型加速期定州翟城村非常規核心家庭為研究對象,結合定性與定量的研究方法,從社會互構論的觀察和研究視角,對戶籍制度的變遷與外出打工家庭策略相互作用下的農村非常規核心家庭關係的變化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和解釋。
《國家與家庭的互構:河北翟城村調查》是研究轉型期中國農村社會家庭關係變遷的探索性作品。書中對中國農村戶籍制度演變的歷史過程、農民外出打工引起的家庭內部與外部關係的複雜變化、國家與家庭在社會變遷中的互構進程等問題都作出了精闢的分析和論述。這些對於探討我國戶籍制度的改革、建構適應於外出打工策略的家庭關係、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等都有著重要的啟示。

媒體評論

我很高興,作者將我們提出的社會互構論引入家庭社會學研究領域,把它作為自己著作的主要視角,提出國家與家庭的互構共變。套用新視角研究新問題,這不能不使著作具有新意。對於家庭社會學來說,這是一種理論的探索和提升,也是一種現實內容的延展和豐富;對於社會互構論來說,則是一種實證的檢驗和套用的拓展。在這種意義上,作者也對社會互構論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鄭杭生(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國社會學會會長)
作品選題具有比較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對中外學者關於家庭內部的研究成果做了一定程度的考查,對定州地區農民工外出而形成的非常規核心家庭開展了內容豐富的經驗研究,以充實的材料揭示了非常規核心家庭在內部關係與外部關係各方面發生的複雜變化,並從制度變遷與家庭結構變化的互構關係作出了理論概括,全文思路清晰,行文規範,觀點明確,論述充分,表現了明顯的學術探討性和一定程度的創新性,是一篇比較優秀的作品。
——劉少傑(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緣起及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的設定:
第二章 家庭結構的變遷:非常規核心家庭
第一節 社會轉型加速期定州農村社會的變遷
第二節 定州農民外出:“走向現代性”的家庭決策與實踐
第三節 非常規核心家庭的結構
第三章 非常規核心家庭內部關係的調適
第一節 夫妻關係
第二節 親子關係
第四章 非常規核心家庭外部關係的建構
第一節 互助互利的親屬關係
第二節 互惠互利的鄰里關係
第三節 差序格局的現代內涵
第五章 理論總結與對策思考
第一節 制度的回應
第二節 制度變遷與家庭策略:國家與家庭的互構
第三節 重建社區支持的對策思考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調查問卷
附錄二 若干個案調查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