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一中

河南省固始縣第一中學,坐落於固始縣城關鎮(今蓼城辦事處)。該校始建於1912年,是“省級示範性高中”、“省文明學校”、“市文明單位”。學校現有東西兩個校區,90個教學班,7700多名學生。

基本信息

走進一中

河南省固始縣第一中學,坐落於有著“豫南明珠”之稱的河南省百強鄉鎮—— 固始縣城關鎮(今蓼城辦事處)。該校始建於1912年,是“省級示範性高中”、“省文明學校”、“市文明單位”。學校現有東西兩個校區,90個教學班,7700多名學生。基礎設施完善,寬敞開闊,布局合理,環境優雅。學校文化積澱豐富,校風純樸。在近百年的教育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多年來高考成績始終名列全市同類學校前茅並穩步提升。學校享有良好的社會聲譽,並多次受到省、市、縣教育行政部門通令嘉獎。
固始一中,雄踞一方,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固始一中一直秉承“以人為本,以德立校”的辦學理念,踐行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救助工作。一中的學風優良,管理嚴格,學生素質普遍較高。學校管理以人為本,學習環境氛圍優雅,師資力量雄厚,文、理科教學質量連年提高,升學率逐年看好。
學校領導班子的構成為:現有校級領導4人,校長兼副書記1人,書記兼副校長1人,副校長2人,工會主席1人,中層領導11人。下設黨政辦公室、德育處、教務處、教研室、總務處、團委,黨支部下設三個黨小組。
在學校的教學設施配置方面,配有微機室1間,學生電腦總計100台;各年級組辦公室教師用機共裝備電腦20台,其中桌上型電腦10台,筆記本電腦20台。各教學樓教室都配有投影、電視、無線麥克擴音器。
學校有標準圖書室、閱覽室供青年學子課外學習使用,體育場地則有400米跑道,8個標準籃球場地,1個標準排球場地和聯合器械場地,另外還配置10副桌球台供學生課外活動使用,旨在為廣大青年學子營造積極健康的學習氛圍。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固始一中作為一所享譽百年的老牌高中,必將乘風破浪,披荊斬棘,與時俱進,擴大發展,進一步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為固始的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相信有固始一中師生的不懈奮鬥,固始一中必將成為豫南地區越來越閃耀的一顆明珠。

一中校訓

明理 尚德 和諧 發展

河南省示範性高中— 固始縣第一中學河南省示範性高中— 固始縣第一中學

一中校風

誠樸 務實 求真 向善

濃霧中的一中操場濃霧中的一中操場
花壇花壇

百年校史

固始縣第一中學創辦於民國元年(1912年),迄今已近百年,是固始縣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所學校,素有“大別山下文化搖籃”之稱。

學校概況

1912年7月成立校董會,建立“固始縣中學校”;8月,開始招生。——1923年開始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國中,校名改稱“固始縣立初級中學校”。——1949年夏“私立思源中學”、“蓼東中學”兩校併入,校名仍為“固始縣立初級中學校”。——1953年學校遷移新址,更名“固始縣第一初級中學”。——1956年開始招收高中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更名為“固始縣第一中學”。——1960年高中班遷出,恢復“固始縣第一初級中學”名稱。——1961年10月份“固始二中”合併入固始一中,稱“固始縣城關中學”。——1971年恢復“固始二中”,同年一中又開始招收高中班,恢復完中建制。——1989年,學校停止招收國中班,截止1991年,國中班全部畢業,學校成為一所高中,校名仍稱“固始縣第一中學”。

固始一中歷程

固始縣第一中學(原名固始中學)創辦於辛亥革命第二年(公元1912年),迄今已95周年了,是固始縣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所學校,素有“大別山下文化搖籃之稱”。
1912年(民國元年)春,張世英(字育才)在河南省開封優級師範畢業返里,與清末舉人劉春階、張維忠、高洗塵等倡辦新學,並由著名士紳許蓮傑、許蓮榮捐私產(坐落汪家塘沿東北面汪家巷)空地一片為校址,吳之縉、王乃錫等人捐千餘串文為資金,興建平房三十一間,樓房一幢,七月成立校董會,建立固始縣中學校,並推選王牟(字記卿)、張世英為首任校長。張維忠(字紹坡)為齋務主任兼國文教員,高洗(字述陽)任數學教員,共十餘人任教。8月,開始招收四年制新生甲、乙兩班,分班授課,此後,每年遞招新生一班,遞招到庚班為止,共七班,學生二百餘人。
1922年(民國十一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了《壬戍學制》,中學實行“三·三制”,即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各三年。固始中學於1923年開始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國中,校名改稱“固始縣立初級中學校”。後逐年招新生一班,常年在校生三班,學生2OO人左右。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固始中學開始實行春秋兩季招生制度。每學期招新生一至兩班。常年在校生留六班以上,約300餘人。
早在1927年春,原在固始中學讀過書,中共地下黨員王子春從河南大學畢業回固,任固始中學校長。他利用這一合法的社會地位,聘請了中共地下黨員蔡仲美汪滌源、楊松柏等任教,建立了中共固始中學支部。不久又秘密組建了“中共固始縣委員會”,蔡仲美任書記,在大別山下傳播革命火種。
王子春、蔡仲美等經常向學校師生傳播進步思想,1927年4月曾領導全校師生,並聯合城關各學校師生,把有貪贓枉法行為的縣承審員鄧孔有拉上街遊行示眾。1928年秋,汪滌源在城內吳氏祠堂召開秘密會議,策劃國民黨第十二軍炮兵團衛兵連譁變,但因壞人告密不幸被捕,後就義於潢川縣城。1928年年底校長王子春、教師楊松柏,也因暴露其地下黨員身份而離校轉移。蔡仲美同時被當局撤職離校,但仍繼續擔任地下中共固始縣委書記。
解放前,固始中學地下黨組織雖然遭到了破壞,但這所學校具有革命鬥爭的光榮傳統。在抗日時期,固始中學的師生就積極參加了一些抗日救亡活動,他們義憤填膺地上街遊行示威,發傳單,作演說,還演出了街頭文明戲《放下你的鞭子》,憤怒聲討日寇侵華罪行。解放戰爭時期,固始中學部分師生積極參軍參乾,隨解放大軍南下。師生們還積極參加支前工作,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
1948年10月19日,固始縣城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人民政府民政科長黎屏同志勁負全縣教育工作。固始縣立初級中學立即複課。1949年夏,縣人民政府對全縣中學進行了合併,以“固始初級中學”為主體,將“思源中學(私立)”“蓼東中學”兩校併入,校名仍為固始縣立初級中學校。1953年學校遷移新址,更名“固始縣第一初級中學”。1956年開始招收高中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更名為“固始縣第一中學”。1960年高中班遷出,恢復“固始縣第一初級中學”名稱。1961年10月份固始二中合併入固始一中,稱固始縣城關中學,直到1971年恢復固始二中。同年一中又開始招收高中班,恢復完中建制。1989年,學校停止招收國中班,截止1991年,國中班全部畢業,學校成為一所高中,校名仍稱固始縣第一中學。
1949年秋季,團縣委在固始中學吸收了一批思想進步形式加入“新民主主義去年團”,並在固始中學建立固始縣最早的的團支部。當時團支部和學生會對恢復和建立學校教學新秩序,宣傳民主政治和動員師生參加南下大軍支前以及動員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近一個世紀以來,固始中學培養了一代代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鬥的人才。
早在1916—1917年,現代著名革命文學家、新文學拓荒者蔣光慈在固始中學丁班讀書,曾以學校東南白姑墳的傳說為素材,創作了現代文學史上頗具影響的中篇小說《少年漂泊者》。曾與蔣光慈同班就讀並於1929年在本校擔任過校長,在當今醫學界頗有影響的張純修,生前為河南醫學院教授。
當代著名作家、天津市文學研究所所長(原《新港月刊》主編)王昌定抗日初期曾在本校讀書,1943年回母校任教時曾於當時進步青年張安里、苑正光、張乃襄、楊書林、陳永年等在一中成立了具有進步影響的“十年書屋”,並拓印小報,開闢了“駱駝草”文藝專欄,宣傳正義,揭示黑暗,向反動腐朽勢力擲去了有力的投槍。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楊纖如,早年就讀於固始中學。他生前曾向母校寄贈了他的著名長篇小說《傘》和中篇小說《父與子》。
此外,先後在固始一中就讀的現代作家何澤沛,北京師大教授、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吳家國,中國北方交通大學教授、著名鐵路運輸專家秦作睿,中國北方交大教授許克斌,還有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部文化部部長聶大鵬,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海軍航空兵司令馬丙芝等,都為固始一中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固始一中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已有2000多名學生考入全國各級各類大專院校(有些學生考入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重點大學)。其中有張玉興、夏克峰、孟紅、張偉豐、馮軍、張樹文等186人出類拔萃,榮獲了博士、碩士學位。
固始一中黨支部現擁有56名黨員。1982年至1991年連續九年被縣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1986年和1991年還先後兩年被地區命名為“先進黨支部”。1998年又一次被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學校1987年榮獲了“信陽地區高中教育先進單位"一等獎。1983年至1987年連續五年、1989年至1993年又連續五年,由於高考成績輝煌,共十次榮獲全地區城鎮普通高中高考成績第一名,得到地區和縣政府的獎勵。近年來在回鄉的畢業生中,有不少人成了科技專業戶,還有一部分學生在縣內外擔任了政界、科技界處級以上幹部,他們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四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固始一中將不負時代重託在新的二十一世紀裡再次奮進,去迎接桃李爭艷,充滿希望的更加燦爛的明天。

第一節 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1949.10--------1956.10)
一、黨的組織
1954年10月,固始一中與二中建立聯合黨支部,當時一中只有夏鴻橋、常啟民兩名黨員,由二中校長葉保國任書記,謝國英(二中)任組織委員,常啟民(一中)任宣傳員。1955年固始一中已有四名黨員,即建立了中共固始一中黨支部。1956年,黨支部組織一中教師集中參加肅反學習班。
黨支部書記:夏鴻橋(1955年------1956年春)
委員:常啟民(1955年------1957年)
湯洪文(1955年------1957年)
二、行政組織
1949年元月和七月,縣人民政府先後兩次在思源中學舉行了“教
師講習會”。主要組織教職工學習黨的方針政策,進行時事形勢教育。在第二次講習會結束時,政府調整了部分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的工作,頒發了教員證書。
同時,人民政府對全縣中學進行了合併,固始縣立初級中學校校長由原校長李振基繼續擔任。
學校行政根據上級指示取消“黨義”“公民”“童子軍”“軍訓”等課程,開設了政治課、時事政策及人類社會發展史等課程。
1950年暑期,縣舉辦第三次教師講習會,宣傳貫徹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方針,批判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的教育思想。
1950年秋學校貫徹執行了1950年8月1日國家教育部頒發的《中學暫行教學計畫(草案)》開設了政治、語文、數學、自然(國中包括
植物、動物、達爾文學說基礎、生理衛生)、化學、物理、地理、外語、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
1950年冬,貫徹執行教育部頒發的《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校歷(草案)》規定中等學校一學年分為兩學期,各授課145天。暑
假52天,寒假23天,春假三天。並規定:“非經主管機關批准,不得隨意放假或停課。”
1951年秋季,學期開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和修訂的十二年制中國小統一教科書。
1952年縣人民政府撥巨款為固始縣初級中學新建十八班規模校舍一處,共54間新房,在東關姚氏宗祠及小碼頭一帶(即現在一中校址)
1953年按上級指示,一律實行秋季招生,停止原來的春季招生。
本年冬新校舍落成,學校遷入新校址,校名改為固始縣第一初級中學校。
1955年,學習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組織學生搞農作物種植試驗,以培養學生的領導觀點。1955年6月,學習執行了省教育廳和國家教育部《關於實施<中學生守則>的指示》。暑假固始一中組織教師下鄉參加農業勞動。本年秋季,學校貫徹執行和開展“勞衛制”達標活動,改進了體育課。同年秋,學校貫徹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國語的指示》,推行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語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國語。固始一中要求語文教師講課必須用國語,一直到1 9 5 8年形成了推廣國語的高潮。
學校校長:
李振基:(1948年冬————1949年秋)
秦荻源:(1948年秋————1950年春)
王雲舫:(1950年春————1950年底)
石富榮:(縣委宣傳部部長兼)
(1951年1月————1952年夏)
夏鴻橋:(1952年7月————1956年夏)
副校長:
陳永年:(1952年7月————1955年底)

第二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1956.10——1966.5)
一、黨的組織
1956年秋,固始一中戴帽招收高中兩班,共85名學生。1959年,固始一中首屆高中班畢業,這是建國後我縣第一屆高中畢業生,一中
已具備了一所完全中學的規模。1958年縣委為了加強一中的領導,調了一批副處級、科級幹部充實其黨政領導班子。
1957年在學校黨支部領導下,組織教師開展整風學習和反右鬥爭,固始一中有10名教師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另有6名教師遭到右傾批判。
1958年學校根據中共中央指示開展了“雙反”(反三風---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反五氣----官氣、闊氣、驕氣、傲氣、暮氣)運動。提出所謂“向黨交心”的思想鬥爭。在這一運動中固始一中兩名教師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當即被捕入獄(現早已平反)。
1959年冬,全縣中國小開展反右傾運動,使部分校領導人和教師又一次受到傷害。
1960年冬,由中央、省委派人到信陽地區開展民主補課運動,一中和全縣中國小一樣,提前放寒假。教師參加民主補課運動。(當地叫“搬石斗”鬥爭)。
1962年,我縣教育戰線對1958年在向黨交心運動中錯劃的右派給以平反,並為一部分在1957年劃的右派分子摘掉帽子,安排其返校工作。
同年5月傳達貫徹了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三月份在廣州會議上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講話,教師心情頗感舒暢。
黨支部書記:
徐儒忠:(1956年------1957年秋)
劉國平:(縣委委員、原縣委宣傳部長)
(1958年春----1960年7月)
副書記:
常啟民:(1958年春----1959年底)
委 員:
郭友兵:(1958年春——————)
趙銘玉:(1958年春——————)
梅慶海:(1958年春——————)
一中高中班1960年秋遷出。學校改稱“固始第一初級中學”。
黨支部書記:
劉志誠:(1960年秋------1962年夏)
張友端:(1962年秋------1965年秋)
楊會年:(1965年秋------1966年)
二、行政組織
1956年學校開始實行“中國小校歷”:規定一學年分為兩學期,從8月1日到下年1月31日為第一學期,從2月1日到7月31日為第二學期。全年實際上課為34周。
1956年—1957年學校領導積極貫徹和組織教職工學習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方針。
1958年全縣中國小師生於暑期開始投入大躍進、大辦鋼鐵運動。固始一中組織一部分師生到南山燒炭,一部分師生到大沙河黃土溝一帶去淘鐵砂,建立小高爐,日夜勞動煉鋼鐵,直到11月中旬才開始上課,一學期實際上課不到5周。1959年1月:根據信陽專署所發出的《關於公立學校學生生活供給問題的規定》,中國小學生一律由人民公社供給學雜費和一伙食費。一個國中生每月一伙食費6至7元,學雜費每期4元;高中每生每月一伙食費7至8元,學雜費每期5元。(實際上,這是一股共產風)執行了半年,又接到指示廢除了。
1959年夏適逢大早,天災人禍直到11月份初才開學上課,但學生已不能全部入學。
1960年,由於“信陽事件”的發生,學校貫徹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保證學生、教師身體健康和勞逸結合問題的指示》。實行中學生每天學習時間不超過8小時,睡眠應當為8至9小時,中學生參加集體活動每周不超過6小時。對教師貫徹勞逸結合和大集體小自由的原則,保證有8小時睡眠和適當的運動、娛樂時間。校長並強調抓好教師的一伙食工作。
1961年秋,學校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和省教育會議精神。對學校進行了調整壓縮,固始一中、二中合併,稱“固始城關中學”,校址仍在固始一中。
1963年春,學校貫徹執行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中國小教學計畫,使用全國統編教材,縣確定固始一中為全縣重點學校。
4月又學習貫徹了中共中央發出的《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即五十條)糾正了一些左的做法,學校教育一度逐步納入軌道,對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完中校長:
代校長:張友端(1956年11月------1957年3月)
副校長:徐儒忠(1956年7月-------1957年底)
完中校長:
劉國平:(1958年春------1960年7月)
副校長:
范恆章:(1958年春------1958年秋)
副校長:(兼國中部校長)
常啟民:(1958年秋------1958年底)
1960年秋高中部遷出(在西關另建高中),學校又改稱固始縣第一初級中學。
學校校長:
梅慶海:(1960年7月------1961年秋)
張友端:(1961年10月-----1965年秋)
楊會年:(1965年秋--------1966年)
副校長:
張友誼:(1960年7月------1961年秋)
李滿華:(1961年10月-----1966年)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6.5------1976.10)
一、黨的組織
1966年5月,學校黨支部學習貫徹了毛主席的《五·七指示》,開展學工、學農、學軍和批判資產階級活動。8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發布後,固始一中青年學生開展了破“四舊”活動,同時建立了“紅衛兵”組織,部分領導和教師被誣為“黑幫’’,遭到批鬥。學校黨支部從此在文化大革命中停止了一切工作。
1973年,縣組織部通知恢復一中黨支部活動,實行校長制,並下檔案任命葉保國同志為支部書記兼校長職務。但由於學校造反派及工宣隊的極力反對,文革後期黨支部也未能正常開展工作。仍稱革命委員會。
黨支部書記:
楊會年:(1966年5月--------1968年)
葉保國:(1973年4月--------1976年10月)
委 員:
夏 俊:(1973年4月--------1976年10月)
張保友:(1973年4月--------1976年10月)
二、行政組織
1966年7月,學校貫徹教育部發出的《中國小招生、放假、畢業等問題的通知》:城市高中全體教職工和學生、國中的全體職工和三年級學生、國小全體教職工不放假,留校參加文化大革命。固始縣委向一中、高中兩校派駐了工作組。8月“紅衛兵”組織建立,紅衛兵赴京接受毛主席檢閱。一部分師生外出串連,一部分師生在校搞革命大批判。學校造反派開始批判工作組和原文革組織,一部分學校黨政領導和教師劃為“走資派”“三反分子”“牛鬼蛇神”等。
1967年下半年,雖有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發出的《關於大中國小複課鬧革命的意見》。但固始一中和全縣其他中學一樣皆因搞運動未能真正複課。
1968年,以楊山煤礦為主體組成的工人宣傳隊進駐了一中,冬季全縣中國小教師集中在縣城開展清理階級隊伍運動,時間長達三個月,至1969年2月底結束,一中有部分領導人和教師又一次遭到殘酷批鬥。
1968年11月1 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山東嘉祥縣馬集國小教師侯振民、王慶余的一封信。建議“所有農村公社國小下放到大隊辦,
國家不再投資或減少投資國小教育經費,教師國家不再發工資,改為大隊記工分”,“教師都回本大隊工作”。在此“建議"影響下,縣革委
會立即實施,通知縣城鄉中國小一律停課,財產交工宣隊或貧宣隊管理,教師被攆回原籍參加勞動。並於1969年1月5日,原縣革委會在電影院召開大會,歡送城關中國小教師回原籍勞動,縣文教局解體。
全縣教育工作由縣革委會生產指揮部教育組負責。1969年4月以後,
各中國小又相繼開學,一中建立了以工宣隊為主體的革委會,但固始
一中有相當一批骨幹教師從此被留在鄉鎮任教了。
1972年2-3月份全縣中國小均又放假一個多月時間,教師參加“一
打三反”運動。秋季縣建立了“文化教育衛生局”,貫徹了毛主席的指示“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中學由三·三制改為二·二制。當時教學課程設定:政治、語文(主要是毛選)、數學、工業基礎和農業基礎課。固始一中開始創辦了小工廠。
1972年冬撤消了文教衛生局,建立了文化教育局。學校實行開門辦學,走“五·七”道路,一中開始辦了工廠和農場。
1971年固始一中實行推薦與文化考查相結合的方法招收了兩班高
中,又成為一所完全中學,校名仍稱“固始縣第一中學”。
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報》轉載了《遼寧日報》的按語和張
鐵生的一封信,並加了按語,把張鐵生吹捧為“反潮流英雄”。在此影響下,校園裡剛剛開始恢復的教學秩序又被打亂,剛剛恢復的考試制度又遭到廢除。
1974年至1975年,一中師生又投入了批判所謂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運動。學生們又放棄了文化學習,學校教學秩序又一次受到衝擊。
一中校長:
楊會年:(1967年--------1969年1月)
一中革委會主任
許錫麟:(1969年4月----1971年)
校長:
葉保國:(1973年4月-----1978年9月)
副校長:
李滿華:(1967年---------1969年1月)
革委會副主任:
楊正民:(城北關機械廠工人代表)
(1969年4月------1971年)
副主任:沈文志(1969年4月----1971年)
副主任:夏 俊(1969年4月----1978年10月)
副校長:張保友(1973年4月----1978年10月)

第四節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1976.10----2000.6)
一、黨的組織
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了“四人幫”反黨集團,全國掀起了揭批
“四人幫”高潮,教育戰線徹底否定了“四人幫”製造的對知識分子
的所謂“兩個估計”。文革時,進駐學校的工宣隊、貧宣隊於1977年
春全部撤出學校。
學校黨支部進一步落實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於80年代初培養吸
收一批優秀教師(如許寶華王景濤、秦作鵬、朱利生、汪民良等)加入黨組織。
固始一中黨支部現已擁有5 6名黨員占全校教職工人數三分之一。
1982年----1991年連續九年被縣委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1986年和1991年還先後兩次被地區命名為“先進黨支部”稱號。1998年又一次被縣委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
一中黨支部書記;
葉保國:(1976年10月------1978年8月)
王質潔:(1978年9月-------1981年8月)
宋知悔:(1981年9月-------1993年12月)
饒 剛:(1994年11月------1999年10月)
梅家新:(1999年10月------2000年)
副書記:
段守華:(1978年9月-------1983年底)
秦作鵬:(1984年9月-------1994年11月)
王景濤:(1989年-----------1996年)
委 員:
夏 俊:(1976年10月------1978年7月)
張保友:(1976年10月------1978年7月)
王勁夫:(1978年9月-------1983年底)
胡文甫:(1982年-----------1983年)
王景濤:(1984年10月------1989年)
周文華:(1984年10月------1987年)
趙永寬:(1986年10月------1988年8月)
楊祖林:(1984年10月------1989年)
葉兆祥:(1989年10月------2000年)
朱利生:(1986年-----------2000年)
張其芳:(1989年-----------2000年)
二、行政組織
1978年,學校貫徹執行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
(試行草案)固始一中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穩定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1977年8月,大學、中專招生恢復文化考試制度,廢除了所謂“群
眾”推薦的方法。固始一中也同時恢復了考試制度。
固始一中現有24個教學班,學生1300多名,教職工156名,其
中特級教師3名,中學高級教師2 1名,中學一級教師56名,國家級
骨幹教師2名,省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若干名。
學校於1984年建築、1985年使用四層教學樓一幢,1999年元月
新建、1999年秋季使用四層82 間辦公樓一幢。具有配套的圖書館(現
有圖書3萬餘冊),物理、化學實驗室,語音室,電教室。電教、實驗設施及體、音、美、勞等器材齊全。
固始一中自高考恢復以來,學校升學率逐年提高,現已有2000多
名學生考入清華、北大、復旦、中國人民大學和武漢大學等重點大學
及全國各級各類大專院校。其中已有186人獲取博士、碩士學位。20
餘人留學國外,3200多人成為軍隊幹部、國家級運動員、工程師或高
級工程師、優秀企業家等。
固始一中1987年曾榮獲“信陽地區高中教育先進單位”一等獎。
1983至1987年,連續五年,1989至1993年又連續五年,由於高
考成績輝煌,共十次榮獲全地區城鎮普通高中第一名,得到地、市和
縣政府的獎勵。
學校校長:
葉保國:(1976年10月--------1978年秋)
王質潔:(1978年10月--------1980年秋)
許寶華:(1980年10月--------1983年秋)
秦作鵬:(1984年9月---------1994年11月)
饒 剛:(1994年11月--------1999年10月)
梅家新:(1999年10月--------2000年)
副校長:
夏 俊:(1976年10月--------1978年底)
張保友:(1976年10月--------1978年)
段守華:(1978年10月--------1983年)

固始縣第一中學校志續編部分

(1978—2003年)
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了“四人幫”反黨集團,全國掀起了揭批“四人幫"高潮,教育戰線徹底否定了“四人幫”製造的對知識分子的所謂“兩個估計”。文革期間進駐學校的工宣隊、貧宣隊於1977年
春全部撤出學校。固始一中逐漸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一、黨的組織工作
1978年以來,固始一中黨支部進一步落實了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
於80年代初開始培養吸收一批優秀教師(如許寶華、王景濤、秦作鵬、
朱利生、汪民良等)加入黨組織。
固始一中黨支部於1982—1991年連續九年被固始縣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1986年和1991年曾先後兩次被地區命名為“先進黨支部”稱號。1998年又一次被縣委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
1999年,固始一中黨支部帶領全體黨員和全校師生歡慶澳門回歸
祖國;強烈抗議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轟炸我駐南斯拉夫使館的野
蠻罪行;嚴厲批駁了台灣李登輝分裂祖國的“兩國論";深入揭批了“法
輪功”邪教組織,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營造了良好
的政治環境。這一年,學校榮獲了信陽市高中教育教學進步獎和《國
家體育鍛鍊達標》先進單位。
2000年,是新舊世紀交替之年,也是國家“九五”計畫最後一年。
新的21世紀的來臨,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
挑戰。在這一年裡,一中黨支部積極學習和貫徹江澤民總書記“三個
代表”的重要思想。安排好“三個代表’’的理論學習。教育和鼓勵黨
員和全校教職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學知識、學業務、強本領,
腳踏實地,積極工作。加強素質教育,為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德、智、
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才而努力拚搏。
2001年,學校黨支部進一步組織學習了江總書記“七一”講話,
學習十五屆六中全會精神。繼續以“三講”活動為動力,切實加強了
黨性黨紀教育,在黨員和教職工中,大力倡導學理論、學法律、學先
進,進行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教育。切實搞好黨風廉政建設,密切黨
群、乾群和師生的關係。並以此做好黨員評格、評優工作,樹立黨員
的先進形象。2001年2月,表彰了尚長青等11名先進教育工作者(其中黨員5名)。
2002年,為了迎接黨的十六大的勝利召開,在這一年裡,一中黨
支部學習和貫徹了中央“兩會”精神,學習了江澤民在慶祝北師大建
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進一步深入學習“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並以此指導學校工作。
2002年11月開始學習“黨的十六大”檔案,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
加強學校黨員及教職工的思想建設,樹立改革意識,學習中央關於“全
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
神文明,牢固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培養民族精神,切
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論述。注重“以德育人”提高工作效率,
把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推上一個新台階。
二、一中行政組織及教學工作
1978年,學校貫徹執行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
(試行草案)固始一中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穩定了正常
的教學秩序。
1977年8月,大學、中專招生恢復文化考試制度,廢除了所謂“群
眾”推薦的方法。固始一中同時恢復了考試制度。
固始一中當時有國中、高中兩部,共24個教學班。國中部為全縣
重點國中。學生共有1300多名,教職工156名。1988年評定職稱以來至今有特級教師3名,中學高級教師21名,中學一級教師56名,國家級骨幹教師2名,省、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若干名。
學校於1984年建築,85年使用教學樓一幢。1999年元月新建秋季使用四層82 間辦公樓一幢。具有配套的圖書室(現有圖書3萬餘冊),物理、化學實驗室,語音室,電教室。電教、實驗設施及體、音、美、勞等器材齊全。
固始一中自高考恢復以來,學校升學率逐年提高,現已有3000多
名學生考入清華、北大、復旦、中國人民大學和武漢大學等重點大學
及全國各級各類大專院校。其中已有300人左右獲取博士、碩士學位。50餘人留學國外,5500多人成為軍隊幹部、國家級運動員、工程師或高級工程師、副教授、或教授以及優秀企業家等。
1983年秋,由語文教師周正啟引導學生創辦油印小報《新芽》,選登學生習作。1986年《新芽》文集出台。由書法家雷雲霆題刊名,黃其傳設計版面,許寶華局長、學校黨支部書記宋知悔、校長秦作鵬均為《新芽》題了詞,集內共採用了學生的優秀文章41篇。
1985年,一中工會獲固始縣首創“職工之家”中“合格職工之家”稱號。以後數年,均被評為“先進職工之家”“模範職工之家”。
1985年,高二年級學生張永貴寫的《我是風水先生嗎?》一文榮獲全國中學生政治小論文競賽一等獎,並出席了授獎儀式。(輔導教師為翁亞先)
1987年,根據國家教委86(112)號檔案精神,我省於1987年開始職評,我校首批被評為高級教師職稱的同志於1988年元月得到正式通知:
中學高級教師有秦作鵬等5名;中學一級教師有葉兆祥等1 8名。
1989年底,固始一中與縣公安局東關派出所聯合成立了警民雙方
共建文明單位(學校)。並建立了領導小組。
1990年1月5日固始一中與公安局東關派出所雙方共同訂立了《警
民共建文明學校公約》,以固始一中為活動基地,每月總結一次,每學
期自查評比一次,每學年總評表彰一次。同時自1990年以來學校還不定期地每年請公安、政法的同志來校向同學作法制教育或文明道德教
育報告。
1991年固始一中過渡完最後一屆國中班,從此成為一所高級中學,
校名仍為“固始縣第一中學”。
1991年高中文(4)班學生范韌視網膜脫落,無錢醫療,全校師生
獻愛心,伸出了溫暖的手,學生自願捐款一千六百多元;教師們捐款
七百多元。該生通過入院治療,三個月後,又重見光明。
1992年5月5日下午,一中舉行了首屆“映出紅”文化節開幕式。
校長秦作鵬致開幕詞,黨支部書記宋知悔作了重要講話,特邀代表團
縣委書記劉敏同志參加了開幕式並致賀詞。文化節期間舉行了演講競
賽,師生書畫展、藝術攝影作品展、徵文及體育比賽等活動。通過一
系列的活動,弘揚了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激發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增強了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使命感;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活
躍了學生的文化生活。
1992年8月為固始一中建校八十周年。固始一中在縣蓼城影院隆
重地舉行了慶祝大會,參加大會的師生、校友、嘉賓共兩千多人。並邀請了縣內外部分校友(知名人士)參加了大會開幕式。固始縣委宣傳部部長、團縣委書記、教育局長、以及各個友校(高中、二中、三中)均到會祝賀。許多市、縣知名人士和校友紛紛與會,或致賀詞,或以自己的著作和書畫作品作為向母校生日的獻禮。會後學校舉行了文藝演出。學校通過辦牆報、版面、書畫、詩歌創作展等一系列的活動,宣講和展示了固始一中悠久的校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對廣大師生加強了愛校、愛國的正面教育以增強廣大師生的凝聚力。
1994年4月1日上午,美國核學會優秀科學家、著名美籍華人汪志馨教授設立的“汪鐵崖獎勵基金”捐贈儀式,在固始一中隆重舉行。
捐贈儀式結束後,汪教授在地、縣有關領導陪同下,親切地看望了一中教師,並與部分在場的同志合影留念。
附:汪鐵崖,原名汪珊,固始縣黎集人,復旦大學讀兩年因家中經濟拮据,被迫輟學返里,1912年固始中學初建,即應聘為英文教員。
1993年4月25日,固始一中獎勵基金會研究決定設立固始一中獎學金,以表彰品學兼優的學生。獎勵名額:每學年各年級段分別獎勵一等獎一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6名;每人獎金分別為300元、200元、100元。
1994年10月29日,固組乾(1994)39號檔案通知:饒剛同志任
固始縣第一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1994年10月《河南日報》駐信陽記者來我校採訪、座談學校德育工作經驗時,校長饒剛在會上作了《“七抓”“七力”》的發言。
1994年10月20日,地區在光山二高召開高中招生工作現場會,饒剛作了《尋教育通途,創特色學校》的經驗介紹。
1994年11月,學校為全校教職工裝了程控電話,設定了112部分機(為全縣首批),基本達到了家家通電話。
1995年3月,學校召開“1994--1995學年頒獎大會”,會上表彰了143名三好學生,50名模範團員,30名優秀班團幹部。並向獎學金獲得者頒發了獎金。
1995年春,固始一中第三屆“映山紅”文化節歷時一個多月於4
月26日勝利閉幕。此次文化節活動,由饒剛校長任總策劃,籌委會由17人組成。活動項目包括演講、徵文、書畫、攝影、集郵、科技小製作、體育競賽及文藝演出等,參與師生達1300多人次。活動歷時之長,內容之豐、參與之多、影響之廣堪稱我校之最。這次活動對於增長知識、擴大視野、培養興趣、發展特長、陶冶情操、鑄就品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96年10月,固始一中在1996年全國普通高考中成績優異,被地區教委評為“高中教育質量先進單位”。
1999年10月梅家新同志調任固始一中黨支部書記、校長。
2000年,正是世紀之交,千年更替,任重道遠,大有作為。固始一中教育行政管理及教學工作主要是在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進行的。
2000年初,我們就組織教職工學習《教育法》、《教師法》,學習《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關於全社會都要關心支持教育事業》,進一步鼓勵教師的思想積極性。3月份我們向縣推薦了第五屆“固始縣十大傑出青年”。4月份,我們又推薦了省級骨幹教師。
2000年固始一中高考成績突出,突破了300人大關。進入大專270名,本科44名,重點1 6名。
2001年,固始一中特別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和正面教育。組織學習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檔案,並通過團組織,在學生中開展“紀律教育月活動”。頒發了《學生管理手冊》。教育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給教學工作營造了一個良好環境。
2001年的高考成績又上了一個新台階。高考錄取人數上升到594人。其中專科510名,本科66名,重點1 8名,得到社會上廣泛好評。
2001年5月雷宗霖同志調任固始一中黨支部書記、校長。
2001年,固始一中自籌建設了三幢樓房。學生宿舍樓一幢五層共55間;教學樓一幢四層16個教室;教師宿舍樓一幢六層,共安排教師住房28戶,緩解了教師住房困難問題。
2002年,繼續學習貫徹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迎接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
2002年是固始一中建校九十周年校慶,這一年,學校結合迎校慶廣泛向全校師生開展一次“熱愛學校,再創輝煌”的教育,先後舉行了校史報告會、詩歌朗誦會、演講競賽等活動。這期間,與固始縣老年詩詞研究會聯袂開展一次宏揚國粹、加強詩教的詩詞創作活動。全校師生共創作傳統詩詞和新詩共1000餘首,學校開闢了詩詞專欄。同時與固始老年詩詞研究會合編了一集《建校九十周年詩詞選集》。
附:固始一中黨政領導成員名單如下:
一中黨支部:
書 記:葉保國(1976--------1978.8)
王質潔(1978.9------1981.8)
宋知悔(1981.9------1993.12)
饒 剛(1994.11-----1999.11)
梅家新(1999.11-----2001.5)
雷宗霖(2001.5------2007.7)
張文友(2007.7-----------)
副書記:段守華(1978.9------1983年底)
秦作鵬(1984.9------1994.11)
王景濤(1989.9------1996.12)
委 員: 夏 俊(1976--------1978.10)
張保友(1976.10-----1978.10)
王勁夫(1978.9------1983年底)
胡文甫(1982.9------1983)
王景濤(1984.10-----1989)
周文華(1984.10-----1987)
趙永寬(1986.10-----1988.8)
楊祖林(1984.10-----1989)
葉兆祥(1989.10-----2003)
朱利生(1986-------2003)
張其芳(1989-------2003)
裴俊偉(2002-------2003)
曾維義(2002.9-----2003)
行政組織:
校 長:葉保國(1976-------1978.10)
王質潔(1978.10----1980.10)
許寶華(1980.10----1983.10)
秦作鵬(1984.9-----1994.11)
饒 剛(1994.11----1999.11)
梅家新(1999.11----2001.5)
雷宗霖(2001.5-----2007.7)
張文友(2007.7-----------)
副校長:夏 俊(1976.10----1978年底)
張保友(1976.10----1978)
段守華(1978.10----1983)
王貴卿(1982-------1985)
楊培才(1982-------1983)
王景濤(1984-------1996)
趙永寬(1984.9-----1988)
葉兆祥(1989.9-----2001)
戴 華(1992.10----1994.8)
常新友(1992.10----2003)
尚長青(1999.5-----------)
裴俊偉(2002.9-----2007.8)
曾維義(2000.9-----------)
張 煒(2010.5----------)
穆闊飛(2010.6----------)
河南省固始縣第一中學
二00五年十二月

著名校友圖片
著名作家—— 王昌定著名作家—— 王昌定
固始縣首任縣委書記—— 蔡仲美(烈士)固始縣首任縣委書記—— 蔡仲美(烈士)
無產階級文學先驅—— 蔣光慈無產階級文學先驅—— 蔣光慈
中國著名鐵路運輸專家—— 秦作睿中國著名鐵路運輸專家—— 秦作睿
原海軍航空兵司令員—— 馬炳芝中將原海軍航空兵司令員—— 馬炳芝中將
左聯作家—— 楊纖如左聯作家—— 楊纖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