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式自體輸血

回收式自體輸血是一種將患者術中出血或者術後創口引流的血液經過血液回收裝置回收、抗凝、過濾、洗滌、濃縮等處理後,再回輸給本人的輸血方法。回收式自體輸血是目前臨床套用最簡單、最廣泛的自體輸血方式,按處理方式不同分為非洗滌回收式自體輸血和洗滌回收式自體輸血。

基本信息

優點

1.對患者無特殊要求。
2.遇到手術或創傷意外大出血時,可快速緊急啟動。
3.操作簡便易行,血液回收處理質量高。

適應證

1.突然發生的體腔內大量出血,如主動脈瘤破裂、肝破裂、脾破裂、異位妊娠破裂等。
2.估計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的大手術,如大血管手術、肝葉切除術。
3.異體輸血困難者,如稀有血型的患者。
4.器官移植者,如腎移植、肝移植的患者。

禁忌證

1.血液被胃腸道內容物、消化液、尿液、羊水等污染者。
2.伴有膿毒血症或菌血症者。
3.合併心力衰竭、阻塞性肺疾病、肝和腎功能不全或原有貧血者。
4.血液可能含腫瘤細胞的惡性腫瘤患者。
5.胸腔、腹腔開放性損傷超過4小時或在體腔中存留的血液超過3天者。
6.凝血因子缺乏者。

不良反應

1.出血傾向
因為經過洗滌回收的血液中清除了血小板、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等,所以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礙。
2..血紅蛋白血症和腎衰竭
洗滌紅細胞的游離血紅蛋白在1.5g/L以下,一般不出現血紅蛋白血症;而非洗滌式回收血中游離血紅蛋白一般為2.0~5.0g/L,大量回輸時可能出現血紅蛋白血症。因此,對術前已有腎功能障礙的患者,必須用洗滌式回收血自體輸血。
3..肺功能障礙
肺部發生微小血栓導致肺功能障礙。
4..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血液長時間存留在體腔內,同時伴有組織挫傷時會含有大量的組織凝血活酶,使血液呈高凝狀態,嚴重者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5..敗血症
回收血液被細菌感染所致,一般發生於外傷出血時的血液回收。對懷疑可能有少量細菌污染的血液,在用於回收與洗滌的生理鹽水中應加入抗生素,以提高洗滌效果和保證處理血的安全性。

注意事項

1.回收式自體輸血過程中必須嚴格無菌操作。
2.術中回收處理的血液不得轉讓給其他患者使用。
3.術中回收處理的血液因經洗滌操作,其血小板、凝血因子、血漿蛋白等基本丟失,故自體輸血時應根據回收血量補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4.回收的血液應清楚標明以下信息:姓名、血型、採血者及回收日期等。在回收容器上標註上“自體輸血專用”。
5.回收的血液原則上應在手術室內輸注完畢,創傷後血液流出至回收的時間原則上應限於4~6小時。
6.回收處理的血液回輸時必須使用輸血器。
7.行術中回收式自體輸血的患者術後應常規使用抗生素,術後3天每天檢查血常規和動脈血氣,必要時複查凝血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