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合參

四診合參

四診合參,即四診並用或四診並重,是中醫診斷學的基本觀點之一。四診合參實際上是中醫整體觀念在診斷學上的具體體現。四診合參對於全面了解病情,識別真偽,探求本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基本信息

簡介

四診[1],是調查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種診斷方法,各有其獨特的作用,不應該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結合,取

四診合參之望診聞診四診合參之望診聞診

長補短。四診之間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臨床運用時,必須將嘆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就是要“四診合參”。只有真樣才能全面而系統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確的判斷。

注意事項

只強調某中診法的重要性,而忽略其他的診法的做法都是不對的。自從王叔和以後,診脈舌診都有很大的發展,因而有些醫生便出現一種偏向,往往誇大脈診,或誇大脈診和舌診,一按脈,一望舌便判定病情,莽下處方用藥,而忽視四診和參的原則,這是大大的不對。因為疾病的發生、發展是複雜多變的,症候有真象也有假象,有的假在脈上,有的假在症上,所以臨床上有“舍脈從症”和“舍症從脈”的方法。如果四診不全,便得不到病人的全面的、詳細的資料,辨證就欠缺了準確性,甚至發生錯誤導致很嚴重的後果。
只有心中常記四診合參“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的人才能成為一位合格的中醫。

相關釋義

四診合參,即四診並用或四診並重,[2]是中醫診斷學的基本觀點之一。

診斷學
診斷學

四診合參,是指對疾病證候判斷時,必須將望、聞、問、切四診所蒐集到的全部資料綜合起來,進行全面分析,才能探求其疾病的本質。四診並用,並不等於面面俱到。由於接觸患者的時間有限,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有目的、系統地重點收集臨床資料,才不致浪費時間。四診並重,是因為四診是從不同角度來檢查病情和收集臨床資料的,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不能相互取代。只強調某一診法而忽視其它診法都是不能全面了解病情。
由於四診所蒐集到的資料是機體本身、機體與自然界統一性平衡失調在不同方面的具體反應,因此,四診合參實際上是中醫整體觀念在診斷學上的具體體現。
四診[2](望、聞、問、切)是中醫診察疾病的方法,通過四診所蒐集的各種臨床資料是辯證的依據。
四診合參四診合參
但是,四診畢竟是四種不同的診察方法,它們分別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檢查病情和蒐集臨床資料。望診、聞診、切診是醫生運用視覺、聽覺、嗅覺來對病人進行診察,而問診則是通過醫生與患者或陪診者,以對答形式來了解患者的主觀感覺以及有關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等有關問題,各有其特定的具體內容,不能相互取代。例如病史蒐集,頭痛與否、飲食口味情況……只有通過問診才能得知;脈象情況,只有通過切診才能得知;神、色、形、態情況,只有通過望診才能了解等。四診蒐集的臨床資料作為辯證的依據,一般來說,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不能有所偏廢,所以不能只重視或誇大某一診的重要性,而忽視其它三診,否則就可能造成在診斷疾病時發生與疾病本質不相符的偏差,甚至是錯誤的結論,從而影響正確的治療。
《素問—微四失論》說:“診病不問其時,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就指出對疾病診斷不能單憑切診而輕視問診。
《素問—五藏生成篇》也說:“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清代喻嘉言《醫門法律》更明確地指出“望、聞、問、切,醫者不可缺一。”均強調了四診合參的重要性。
從病辨證,是通過四診合參,在確診疾病的基礎上進行辨證,包括病名診斷和證候辨別兩個方面。例如感冒是一病名診
《四診秘錄》《四診秘錄》

斷,它又有風寒、風熱、暑濕等證候的不同,只有辨清病名和徵候,才能進行恰當的治療。這裡,要弄清病(病名)、證(證候)、症(症狀)三者的概念與關係。病是對病症的表現特點與病情變化規律的概括。而證,即證候,則是對病變發展某一階段病人所表現出一系列症狀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所得出的有關病因、病性、病位等各方面情況的綜合概括。一個病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徵候;而一個證候亦可見於多種病。
症,即症狀,是病人在疾病過程中出現的背離正常生理範圍的異常現象。徵候由一系列有密切聯繫的症狀組成。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病變的本質。中醫強調辨證論治,但這不等於不要辨病,應該把辨病和辨證結合起來。才可作出更確切的判定。
當然在中醫四診法的形成過程中,前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獨具特色的舌診、切診等,在對某些本質與現象不一致的病證進行診斷時,也可以抓住足以揭示疾病本質的一症一脈一舌,對其作出正確的診斷。但是,這時的一症一脈一舌不能脫離整體失調而單獨存在,恰恰是整體失調的集中反映,使疾病本質的癥結所在,它們之間是統一的,而並非是矛盾的。
因此,四診合參對於全面了解病情,識別真偽,探求本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