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紅軍第3路游擊隊

四川紅軍第3路游擊隊

“晚輩等倡舉義旗,實乃被逼梁山,觀我中華,列強虎視眈眈於外,軍閥混戰洶洶於內,百業凋蔽,民不聊生。吾等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敢不奮身苦戰為前軀乎?今大事已起,猶如開弓弦響無有回頭之箭,大江東去何來倒流之水……”這是四川紅軍第3路游擊隊總指揮李光華在三路紅軍成立前夕寫給族長的回信。一場可歌可泣的革命壯史拉開帷幕!

介紹

現在石柱縣王家鄉光華村,村名的由來有著一段非凡而又悲壯的故事,同時也銘記著李光華等800餘名革命志士……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叛革命後,生機蓬勃的中國南方陷入一片腥風血雨之中。中國共產黨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在武漢召開了“八七”緊急會議,決定建立以工人、農民為代表的工農革命武裝,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游擊隊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誕生的。為執行中央“飲馬長江、會師武漢”的“左”傾錯誤路線,這支倉促建立起來的農民武裝,就立即向鄂西東征,在反動軍閥和各路團閥的圍追堵截和殘酷鎮壓下,最後喋血於石柱縣王家鄉西樂坪,在中國革命史,四川、重慶革命史上留下了極其悲壯的一頁。

三路紅軍西樂坪戰鬥遺址位於重慶市石柱縣王家鄉光華村桂花組西樂坪,小地名棒客凼。遺址分布於一坡地上,總占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現為林地、煙地及烤菸房。1930年7月29日,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游擊隊(簡稱三路紅軍)在忠縣黃欽壩成立,後合併了原四川工農紅軍第二路游擊隊和平民革命軍,總指揮李光華,副總指揮王維舟,政治部主任覃文。

8月初,部隊從忠縣花轎寺出發,途徑馬家場、江家場、三會場、石廟、石寶寨至石柱西沱;8月8日,從西沱出發,翻越方斗山楠木埡和嬌山坡,於8月11日抵達石柱縣王家壩西樂坪,駐於老灣、油房、水竹林、羅田、長五間、石壩等大院子,總指揮部設於回龍寺,進行較短時間戰士政治思想教育和軍事訓練;宣傳“打倒反動派”、“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土豪劣紳”、“實行分田分地”等紅軍相關政策、紀律,教育和團結當地民眾;聯繫在“八德會”做爭取工作的黨代表及地下黨組織等系列革命工作。

當三路軍從石寶寨渡過長江東進時,國民黨二十一師陳蘭亭張曉平團立即尾追三路紅軍,從青草坪進入方斗山,經魚池壩,到達石家壩,堵住三路紅軍東進的必經之路。同時,召集臨溪、石家等地大小團防頭目及土豪勢力,組織武裝“圍剿”三路紅軍的計畫,張曉平任指揮,王家泰任副指揮。8月15日,張曉平團在王家泰團隊的引導下,從石家壩菱角塘向西樂坪南邊進攻“圍剿”,三路紅軍隨即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抵抗。因敵眾我寡、火力懸殊,總指揮部被包圍,總指揮李光華和一大隊大隊長李次華被俘,三路紅軍損失嚴重。危急時刻,“八德會”大隊長楊南槐奉軍事李南賓之命率左路軍數百人從黎家壩趕到西樂坪,擊退敵人的進攻。並在其掩護下,三路紅軍餘部轉移至黎家壩。後反動軍閥殘酷殺害了被俘的紅軍戰士,並將其遺體拋棄於西樂坪的一大水坑,稱其為“棒客凼”。9月21日和10月4日,關押於豐都縣監獄的李光華、李次華分布被反動軍閥殘酷殺害。在四川省行委指示下,將武器委託“八德會”保存後,三路紅軍餘部返回梁山縣開展革命鬥爭。同時,秦伯卿帶著平民革命軍餘部和部分武器到西沱一帶開展革命軍。三路紅軍至此解散。

黃欽壩建軍

1930年7月初,中央派余乃文來四川任省軍委書記,中共四川省委接受了李立三等擬定的“組織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總暴動,集中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左’傾冒險計畫”。決定將全省黨、團、工會合併成立“省行動委員會”,在一些民眾基礎較好的地區發動武裝起義。並組織農民武裝參加圍攻武漢。在此之前,省委已派出一批幹部到梁山縣舉辦農民骨幹培訓班、黨員訓練班,建立了農民協會和農民赤衛隊。省行委認為梁山縣民眾基礎較好,決定在梁山縣發動武裝起義。省行委代表牛大鳴到梁山縣後,立即與已在當地活動的覃文、王維舟等人緊密配合,做武裝起義的籌備工作。7月27日晚,牛大鳴、王維舟、覃文、李次華、石懷安、王一貫等人在李光華家宅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如何將虎城、南嶽、龍沙、太平四個鄉鎮的農民赤衛武裝組建為紅軍游擊隊,並就東征武漢等問題進行熱烈討論。會上,一些同志認為,虎城、南嶽的農民赤衛武裝,經過訓練和游擊戰爭考驗,素質較好。但龍沙、太平的農民武裝,還是以民團名義的壯丁隊伍,不但沒有經過嚴格訓練和鬥爭考驗,而且對革命的認識存在不足,要離鄉遠征缺乏思想基礎,如果留然宣布組建紅軍游擊隊並遠征不太合適。於是,會議決定以外出打土匪為名,將隊伍拖到路上再進行動員,然後宣布武裝起義。

7月29日晚十時左右,各民團按總部通知,陸續來到廟內,參加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游擊隊成立大會。主席台上高豎斧頭鐮刀旗幟,會場四周貼滿“打倒軍閥!打倒土豪劣紳!” 等革命標語,場內一千三百餘名農民武裝人員,整整齊齊席地而坐,兩眼注視著主席台。不一會兒,李光華、王維舟、牛大鳴、覃文等同志走上主席台。大會開始,李光華宣布:虎南、太平、龍沙等三支農民武裝今天會師,正式組成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游擊隊。聽到這一激動人心的大事,頓時掌聲四起,軍號齊鳴。接著,便宣布了行動綱領和游擊隊領尋成員名單。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游擊隊總指揮李光華、副總指揮王維舟、政治部主任覃文、副主任王炎離。下設三個大隊。虎南為第一大隊,大隊長石懷寶、副大隊長袁樹森、政委蔡奎;太平為第二大隊,大隊長李次華;龍沙為第三大隊,大隊長王一貫、政委李維。還設立了前敵委員會,由牛大鳴、覃文負主要責任。王炎離、蔡奎、李維等為委員。三路紅軍游擊隊下轄3個大隊,李次華任一大隊長,金克傑任二大隊長,王一貫任三大隊長。大隊以下按“三三制”設中隊、小隊和分隊。由於太平、龍沙的一些隊員鄉土觀念特別濃,剛宣布成立紅軍游擊隊就走了一些人。幸虧總指揮部及時加強了政治思想工作,才將混亂的思想情緒穩定下來。

漫漫東征路

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游擊隊組建之後,面臨吃飯穿衣、武器彈藥供給等諸多問題,總部命令各大隊、中隊在東征途中利用打富解決軍糧,在與軍閥、團閥和地主武裝的鬥爭中用繳獲補充武器彈藥。7月31日,隊伍到達忠縣花橋寺,總部決定在此地休整3日,打開了沈舉人的糧倉,除留部分自給外,把餘下的糧食分給窮苦百姓,處死了土豪饒達三,鎮壓了作惡多端、欺壓百姓的惡霸潘錫久,當地民眾拍手稱快。此時,被解散了的四川工農紅軍第二路游擊隊饒繪豐、潘元楷等一批幹部趕來參加三路紅軍,饒會豐擔任前委委員,參加總指揮部的工作,潘元楷任總指揮部參謀,省委軍事幹部、二路紅軍教導隊長鄧止戈任二大隊副大隊長,從而振奮了軍威。但在下一步行動上,總部領導層卻爭論不休。以副總指揮王維舟為代表的一部分人,認為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應該利用在當地人熟、地熟的優勢,堅持就地打游擊,不宜勞師遠征。若一定要東征,可選拔一部分精幹武裝力量東征,留下一部分武裝力量回本地農村打游擊,建立根據地。這樣既執行了省行委的命令,又保存了革命實力。而以前委書記牛大鳴為代表的一部分人,堅決主張貫徹中央“飲馬長江、會師武漢”和“東進鄂西,與紅二軍團匯合”的指示。經過爭論,會議否定了王維舟等人提出的正確意見,決定按照省行委的指示,由忠縣石寶寨渡江東征。8月3日,部隊從花橋寺出發,途徑馬灌、高洞、三匯、石廟、高亭等鄉鎮,並在高亭鄉擊潰了當地反動民團的阻擊,再過汝溪場,歷時三天兩夜的急行軍,8月5日下午到達石寶寨,原二路紅軍游擊隊前敵總指揮趙啟民等人趕到石寶寨參加三路紅軍,任三大隊副大隊長。在中共忠縣縣委和中共西界沱支部的通力協助下,準備了60多條木船,確保了三路紅軍在8月6日順利渡過長江,在西界沱陶家壩與秦伯卿領導的平民革命軍勝利會師。副總指揮王維舟因不同意東征,在部隊渡江時返回梁山縣。

宿營西界沱

1930年8月6日下午,李光華率三路紅軍渡過長江進駐西界沱,將總指揮部設在萬天宮,令各大隊分住寺廟,嚴禁擾民。三路紅軍在渡江之前,秦伯卿指揮平民革命軍擊潰了西界沱楊曉臣的團防大隊。為防止國民黨軍閥和鄰近鄉鎮反動團閥襲擊渡江部隊,秦伯卿坐鎮西界沱,指揮平民革命軍在周圍高地和江岸線一帶警戒,掩護部隊過江。三路紅軍在陶家壩與平民革命軍會師之後,秦伯卿令平民革命軍三個中隊分別駐守尖山子、黃角岩、江家岩、雲兒山一帶高地,繼續擔任警戒任務。中共西界沱支部遵照中共忠縣縣委書記吳逸僧的指示,組織西界沱社會各界人士慰勞三路紅軍將士,給各大隊分別送去了大米、豬肉、蔬菜和西沱小麯酒等,還在各路口、街上張貼了熱烈歡迎三路紅軍的標語,西界沱街上的居民自發在自家門前設了茶水站,親切地為過往紅軍戰士端茶遞水,使三路紅軍將士感受到了游擊根據地人民的親切和溫暖。當晚,李光華在西界沱國小禮堂召開三路紅軍和平民革命軍中隊長參加的軍事會議,牛大鳴在會上宣讀了四川省行委關於“增補秦伯卿為三路紅軍副總指揮,平民革命軍與三路紅軍匯合”的命令。李光華傳達了四川省行委貫徹中央“飲馬長江、會師武漢”和“東進鄂西、與紅二軍團匯合”的指示,要求全軍上下要團結一致,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克服東征路上的千難萬險,完成黨中央賦予的使命。秦伯卿隨即表態,表示堅決執行省行委的決定,完全同意平民革命軍500多名指戰員與三路紅軍匯合,保證遵守紀律,聽從總指揮部調遺,並命將平民革命軍留存的數千塊大洋交給總隊統籌安排,同時還為三路紅軍補充了大量的棉被、衣服、布匹、藥品等軍需物資,使遠道而來的三路紅軍將士感動不已。會後,秦伯卿留在萬天宮,與李光華等總部領導人再次會晤,就東征路線、沿途敵情,給養補充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西樂坪休整

1930年8月8日上午,三路紅軍從西界沱出發,翻越巍巍方斗山脈,夜宿楠木椏、鐵邊槽、嬌山坡等地,於11日到達石柱縣王家壩一帶。這支近2000人的隊伍,在炎熱酷暑下,連續幾天的急行軍,已經疲憊不堪,急需要休整,總部採納秦伯卿的建議,決定將部隊帶到西樂坪休整幾天,然後東征。李光華命三大隊一個中隊駐紮在王家壩分水溝石壩的冉家祠堂接應,隨後和秦伯卿率大部隊爬月兒山,登上西樂坪。

西樂坪是王家壩東邊的一座高地,東依黎家壩,西臨王家壩場,南抵石家壩菱角塘,北鄰嘴生壩,其海拔由北邊的600米向南延伸,逐漸上升到1100米,四周懸崖峭壁,叢林密布,地勢險要,坪上田園競美,物產豐富。整個坪上面積達4000餘畝,住有100餘戶農家,其中就有年收租谷500-1000石的豪紳6戶,堪稱富庶之地。

李光華、秦伯卿等總部領導人視察了西樂坪整個地形後,命三路紅軍分住於老灣、油房、水竹林、羅田、長五間、石壩等幾家地主大院,並將指揮部選定在位置較高的回龍寺(現仍部分保存)。秦伯卿率領的平民革命軍作為機動部隊,移住西樂坪東北小山上的雲集寺一帶。總部計畫在西樂坪用較短的時間對戰士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軍事訓練,作長途行軍的準備,並致信在鄂西的紅二軍團,請儘快聯絡接應。同時,總部還與中共四川省委派駐黎家壩“八德會”工作的黨代表劉岱池等人取得了聯繫,研究了應對國民黨軍閥、團閥“圍剿”的有關問題。

指揮部駐地回龍寺,占地600-700餘平方米,有大小僧人5人,寺廟的主持法名惠通和尚。當李光華等總部領導人一行來到寺廟外,惠通主持便帶領大小僧人來到山門外迎接。李光華說明來意,惠通和尚當即表示歡迎,並同意將寺廟借用,同時承諾,總部人員的生活所需全由寺廟提供。每當閒暇之餘,李光華、覃文等人與惠通和尚談古論今,並向他宣傳共產黨的政策主張,有時還與惠通和尚吟詩作對,使惠通和尚大開眼界,他對前去廟裡進香的人說:“紅軍隊伍里的高人、能人不少,我見過不少的隊伍,都不能與之相比,紅軍肯定能得天下!”

三路紅軍進駐西樂坪後,總部領導人分別到各大隊、中隊檢查落實布防、督促在各隘口修築防禦工事和安排哨位。政治部還派宣傳隊到各村莊向民眾宣傳紅軍的政治主張、政策和紀律,並用紅粉漿在各家各院牆壁、岩壁上書寫“打倒蔣介石獨裁統治”、“打倒反動軍閥”、“打倒土豪劣紳、實行分田分地”、“紅軍是工人農民的隊伍”、“紅軍和天下窮人是一家”等革命標語。三路紅軍官兵分住屋檐、牛棚而不進民眾家門,不拿民眾一針一線,得到西樂坪人民民眾的擁護和讚譽,主動給部隊送來大米、老臘肉、蔬菜。紅軍戰士也主動為民眾挑水、打掃房前屋後衛生,還幫助民眾到田間地頭搞收割,很快結下了軍民魚水情。

三路紅軍在石寶寨渡江的同時,國民黨21軍第3師陳蘭亭部張曉平團聞訊後,立即在忠縣渡江從石柱的沿溪鄉(現沿溪鎮)尾追而來,從青草坡翻越方斗山,經魚池壩,於8月11日趕到石家壩,堵住了三路紅軍東征的去路。張曉平召集臨溪、悅來、黃水、魚池等地大小團防頭目及地主武裝頭子,在石家壩團防大隊長、大惡霸地主王家泰的莊園裡召開緊急軍事會議,研究和布置“圍剿”三路紅軍的軍事行動。會議決定以張團為主力,各路團防配合,組建聯合軍團,採取四路分割包圍的戰術。聯合軍團由張曉平任總指揮,王家泰任副總指揮。就在反動勢力緊鑼密鼓地準備時,曾在忠縣東區中學讀書時加入共產黨的地下黨員王家滋,從其胞兄王家泰口中探得敵人將要“圍剿”三路紅軍的計畫後,隨即寫好密函,派心腹家丁冉從良送交黎家壩“八德會”黨支部書記劉大瑞,劉又將這一緊急軍情向三路紅軍指揮部作了報告。

激戰西樂坪

在我三路紅軍轉移的同時,軍閥陳蘭亭所部張曉平團,從忠縣尾隨上來,渡過長江,從工農背、太平橋、黃龍橋、過江爐、青草坡、林山虎、魚池壩到了石家壩,超在游擊隊的前面堵住了去路。敵軍張團在石家鄉王家太的家裡召開了六個區的團閥頭目會議,研究和部署了圍剿我軍的事宜,當即組成了軍團聯合隊,分幾路包圍阻擊。游擊軍處於不利的地位,情況十分嚴重,王家泰的弟弟王家滋(共青團員)得知敵人的追剿計畫,立即向地下黨組織負責人劉大瑞、冉正睦報告,劉、冉急將敵人追剿游擊隊的時間、路線、口令等匯報總部。總指揮部決定,在他們進攻的半路上伏擊,並以二大隊為右翼,三大隊和一個手槍隊擔任中路和左翼,一大隊作預備隊,二大隊一部分仍留總部(上前線作戰的是一個中隊)。

1930年8月15日凌晨,國民黨陳蘭亭師張曉平團及6個民團近萬人“圍剿”三路紅軍的戰鬥在西樂坪打響,張曉平團擔任主力從正面攻打西樂坪的游擊隊,當地最強大的團閥王家泰的隊伍打前鋒,從石家壩菱角塘向西樂坪的隘口山坪埡口發起猛攻,企圖從此地打開缺口。三路紅軍也很注意這個關隘,防守得相當嚴密,火力也很集中。張團組織了幾次衝鋒,都被早有準備的三路紅軍一大隊集中火力打退,坡腳下堆滿了敵軍屍體,死傷頗重。

張曉平見從低處向高地進攻難以取勝,就改變進攻路線,便與王家泰商議,留下一個連在正面佯攻,親率主力由西樂坪的西南側進攻,向游擊隊腹心突擊。在熟悉地形的王家泰團防兵帶領下,張團穿過山間小路,插入西樂坪的腹心,向據守在此地的三路紅軍二大隊發起突然襲擊,防守西南側的二大隊不熟悉地理環境,對於突如其來的敵軍,顯得驚慌失措。大隊長丁矮子(名金克傑,川南人)見敵軍來勢兇猛,人數眾多,火力強大,驚慌無策,畏敵動搖,急帶領部隊後撤。不了解情況的三大隊見二大隊後撤,也就跟隨撤退。

二、三大隊退下後,總指揮部還不知道。導致總指揮部暴露在敵軍的眼皮之下,並迅速被敵軍包圍。總指揮李光華見情勢危急,一邊組織部隊抵抗,一邊親自帶些人到梁子上察看敵情,剛出山門就與敵人相遇,也和敵人接上了火。李光華兩個得力警衛員王天倫和古紹清守住大山門,一梭子子彈就打倒了幾個敵人。敵人不敢繼續沖,戰鬥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王天倫便緊跟在李光華身邊,古紹清停止了射擊,靜靜的觀察敵情。正面的敵人一時弄不清實情,仍不敢向上仰攻。

此時,敵人見無動靜,便向該廟的大山門靠攏。古紹清奮起抗擊,在戰鬥中壯烈犧牲。李光華亦身負重傷,被敵俘獲,李次華、饒惠豐等亦當場被俘。李光華身負重傷被俘。敵軍衝進寺廟,抓捕未能撤出的紅軍指戰員,在混亂中打死了寺廟的2名僧人,並將寺廟主持惠通和尚及2名受傷的僧人以通匪罪押走。

三路紅軍指揮部遇襲,李光華被俘,戰場失去指揮,部隊被敵軍分割包圍成數塊,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張曉平率部從側面向守衛山坪埡口的一大隊迂迴進攻,在戰鬥中擔任預備隊的一大隊曾盡力從敵人左方進攻,以掩護指揮部和警衛分隊撤退,但也腹背受敵,在擊退敵人多次衝鋒後,他們也相繼後撤。敵人乘機攻破了山坪埡口,火力直射我方,因而傷亡慘重。副總指揮秦伯卿雖奮力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只好帶領一部分人撤退。敵人乘機攻占了山坪埡口,居高臨下用輕重機槍向開闊地的紅軍戰士猛烈掃射,一批批、一群群紅軍戰士倒在血泊中,頓時屍橫遍野,血染山嶽。

八德會解圍

駐紮在王家壩分水溝石壩冉家祠堂一個中隊的紅軍,在西樂坪戰鬥打響時,被團防隊伍阻隔,與總指揮部失去聯繫,隨即向嬌山坡撤退,歷盡千辛萬苦回到了梁山縣。駐在西樂坪雲集寺一帶的平民革命軍,見敵軍突破了三路紅軍防線,秦伯卿隨即指揮部隊向回龍寺方向靠攏,掩護總指揮部及潰散的三路紅軍撤退,在激戰中,因敵軍火力太猛,攻勢太強而受到重創,平民革命軍損失慘重,最後與被掩護撤退下來的三路紅軍餘部同時被困在雲集寺周圍,處在四面包圍之中。

在即將被全部吞噬的危急時刻,突然發現從東面的高處衝過來一隊人馬,短裝便服,動作敏捷。高喊:“紅軍弟兄們,請撤到這邊來,我們是‘八德會’派來支援你們的!”原來,當“八德會”得知三路紅軍在西樂坪遇襲受困時,軍師李南賓和黨代表劉岱池速派大隊長楊南槐率會兵數百名,從黎家壩趕到西樂坪東側,與圍堵三路紅軍的敵軍接上了火,但此時已無力挽回三路紅軍的敗局,只好撕開一道口子,掩護三路紅軍撤退。

此時,紅軍官兵見有了援助,個個精神振奮,邊打邊撤,紛紛向會兵靠攏,撤到會兵的後面。迅速向黎家壩轉移。敵軍知道“八德會”的會兵作戰勇敢,且武器精良,不敢窮追,眼睜睜地看著三路紅軍餘部突圍遠去。撤至黎家壩“八德會”的三路紅軍領導人牛大鳴、覃文、王火離、秦伯卿等人研究,決定將三路紅軍餘部的所有槍械暫交“八德會”保存,由“八德會”給每人發兩元(硬洋)路費,分批護送回梁山等地。秦伯卿帶領倖存下來的平民革命軍60餘人返回西界沱後山一帶休整,伺機東山再起。

喋血西樂坪

一、二大隊在後撤時也被分割包圍,死傷慘重,最後只好各自為戰,幾人、十幾人、幾十人不等地向四面潰散,突圍時又不熟悉地形,在田野、山澗里亂跑亂撞,被張團和地方團閥追擊殘殺,死傷眾多。特別是第七區區長冉正本,帶領團防兵堵住了分水溝和王家壩上下三條路,攔截和屠殺了許多紅軍戰士。

總部一位管理銀錢的軍需官,在突圍時身負重傷,仍背著一大袋銀元躲進密林,第二天反動武裝在搜山時,一個叫冉正谷的團丁發現了他,這位軍需官對冉說:“我是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不是土匪‘棒老二’,如果你救了我,這些錢你可以拿去,紅軍今後也不會忘記你。”利慾薰心的冉正谷吼道:“老子救你還要把全家人性命都貼上不成,殺了你還可得到5塊大洋的獎賞,我能救你嗎?”隨即開槍打死了這位軍需官,撿起軍需官的手槍,扛上銀元口袋就往密林里鑽,穿小路準備回家,在菱角塘的小路上,被搜山的幾名張團士兵發現,便一涌而上搶奪銀元口袋,冉死抱住錢袋子不放,被張團士兵亂槍打死。

一名紅軍戰士滾下山崖逃到王家壩,見四下都有團防兵丁在堵截,便逃到王家壩街上一個叫秦從良的家中躲避,秦見這位紅軍戰士攜有槍彈,一面假裝笑臉相迎,請進內室就坐,一面燒水做飯,乘這名紅軍不備之時,秦手持柴刀將其砍死。將屍體拖到冉正本處領了賞。秦從良自從有了這支槍,就在王家壩一帶耀武揚威,敲詐勒索,後來成了王家壩的大爺。

張曉平在憤怒之下,命將受傷被俘的100多名紅軍戰士全部殘酷殺害,連同800餘名在戰鬥中的死難者遺體,拋棄在西樂坪的一個大旋坑裡,並污稱其為“棒客凼”。

張曉平在打掃完戰場後,命將受傷被俘的三路紅軍總指揮李光華、前敵委員饒繪豐、一大隊長李次華等10餘名紅軍指戰員及回龍寺主持惠通和尚的手腳用鐵絲捆上,令團丁4人抬一個,抬穿心槓子押送到豐都縣城,於1930年9月21日殺害於豐都長江邊。惠通和尚是被活活折磨死的。惠通和尚死後,區長冉正本命令收回了廟產充公,寺廟從此破敗。

編後

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游擊隊從建立到失敗,歷時僅半月。三路紅軍,她因“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的正確路線而誕生而成長,因“左傾冒進”的錯誤決策而盲動而殞落。此次武裝起義,其特點是倉促起事,瞬即失敗,傷亡人員近1000人。失敗的原因是由於起義條件不完全具備,準備不充分,急於執行中央“左”傾錯誤路線而盲目東征,結果使革命遭到嚴重挫折。

僅管時光匆匆流逝,浮雲隨風遠行,但三路紅軍將土拋頭顱灑勢血頑強的鬥爭精神,猶如一座歷史豐碑,依然凸現在中國革命史上,展現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長河中,永遠激勵石柱老區人民自強不息,發揚光大。

切都讓人感慨,一切都似遙夢依稀,一切又仿佛都在昨天。

是的,先烈們永遠地離我們遠去了。但是,他們用生命和熱血播灑過的這塊土地,卻依舊在生長著一種精神。今天,重溫那段歷史,學習這種精神,無疑會讓我們更好地珍惜現在,更好地思考未來……

四川第三路紅軍游擊隊總指揮李光華

李光華,1896年出生於梁山(梁平)太平鄉。1925年投筆從戎,歷任川軍排、連、營、團長。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在兄弟李次華(共產黨員)及友人的勸說下,回家鄉同共產黨人一起鬧革命,不久加入共產黨。1930年7月底組建四川第三路紅軍游擊隊,任總指揮。8月,率部與敵作戰中身負重傷被俘。9月21日被害於豐都,時年34歲。

四川第三路紅軍游擊隊副總指揮秦伯卿

秦伯卿,原名秦正樹,1898年出生在忠縣石寶寨一個大戶家庭。1928年他回家賣掉家產,組建了一支游擊隊,取名為“平民革命軍”,1930年由省委命名為“四川工農紅軍56師”。這支游擊隊活動在石寶、西沱、石柱、利川、酉陽、黔江等地,打富濟貧。1930年底,秦伯卿率領游擊隊衝破敵人圍追堵截,到鄂西投奔紅軍,於1931年初,受“左”傾路線迫害遇難,至此,秦伯卿和他領導的這支游擊隊便消失了,但至今他們的英雄業績還流傳在人民心中。

四川第三路紅軍游擊隊副總指揮王維舟

王維舟(1887—1970),原名王天楨,四川宣漢縣人。青年時代參加辛亥革命和四川的護國、護法戰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川東組織武裝鬥爭,後參加川陝蘇區反圍攻和長征,到達陝北後任中央軍委四局局長,抗戰時期任一二九師三八五旅副旅長、旅長兼政委,擔任保衛陝甘寧邊區的任務。1946年4月調重慶任中共四川省委副書記。1949年任解放西南的西路軍副司令員,12月29日,隨賀龍率部進成都。1950年2月到達重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選為全國人大常委。1970年,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含恨辭世。

四川第三路紅軍游擊隊政治部主任覃文

覃文(1908-1933) 四川開江人。原名德武,字別秋。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到川東地區開展武裝鬥爭。1930年參與領導虎南農民暴動,任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游擊隊政治部主任。1932年領導升保起義,任川北工農紅軍政委。後任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部長、軍委書記。1933年6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同年10月1日在成都就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