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業廳小熊貓保護研究中心

四川省林業廳小熊貓保護研究中心

2012年4月28日,“四川省林業廳小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正式掛牌成立,首批20隻小熊貓入住小熊貓產房,它們將在這裡分娩、育幼、繁衍種群。 通過“四川省林業廳小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科研支撐,未來3-5年,基地計畫使已有的64隻小熊貓繁殖至100隻左右,使小熊貓種群在基地內實現自我維持。 “小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立後,將藉助基地的科研力量開展小熊貓相關的繁育計畫,在現有種群64隻的基礎上,未來3-5年發展到100隻左右規模,達到可基本自我維持的種群。

概述

2012年4月28日,“四川省林業廳小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正式掛牌成立,首批20隻小熊貓入住小熊貓產房,它們將在這裡分娩、育幼、繁衍種群。通過“四川省林業廳小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科研支撐,未來3-5年,基地計畫使已有的64隻小熊貓繁殖至100隻左右,使小熊貓種群在基地內實現自我維持。

模式

四川省林業廳決定建立“四川省林業廳小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後,將研究中心落戶位於成都市三環路外側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大熊貓基地1987年建成以來,20多年沒有從野外引入一隻大熊貓種源,依靠科技進步攻克了大熊貓繁殖育幼、疾病防治、遺傳管理等方面的技術難關,使基地圈養大熊貓保有數由最初的6隻增長至目前的108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小熊貓繁育,可借鑑大熊貓繁育取得的豐富經驗。基地1992年從野外搶救10隻小熊貓,進行人工繁育,後來又引進省內其它生態環境片段的小熊貓,通過更換血緣促進優生優育,目前基地已擁有64隻小熊貓。
小熊貓處於瀕危狀態,首要任務是提高其種群數量。基地的小熊貓種群64隻,是全國最大的小熊貓人工圈養種群。“小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立後,將藉助基地的科研力量開展小熊貓相關的繁育計畫,在現有種群64隻的基礎上,未來3-5年發展到100隻左右規模,達到可基本自我維持的種群。
基地擁有全國最大的小熊貓獸舍和活動場,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的小熊貓新館投入使用後,極大改善了小熊貓飼養管理條件。平均7-8隻小熊貓的共同生活場地達600平方米,還不包括樹上的活動空間,。小熊貓產房用玻璃與遊人隔離,一隻懷孕小熊貓入住50-60平方米單間,每胎產子1-3隻,育幼時還可帶著小寶寶到外面50-60平方米的活動場去玩耍。
基地占地106公頃,大部分為山坡地,且地形崎嶇、植被豐茂,足以安全隱蔽地容納100隻以上的小熊貓圈養種群。此外,基地在都江堰玉堂鎮馬家溝還擁有占地面積1.4平方公里的“大熊貓野放研究中心”,其拓展面積可達5平方公里,將來還可作為小熊貓的野放研究實驗地,為小熊貓遷地保護提供了有力保證。

功能

“小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依託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四川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已擁有一批珍稀瀕危動物研究團隊。未來還將吸引國內外一流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來四川,重點研究小熊貓繁育和疾病防治、小熊貓生態學等,力爭通過3-5年的重點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研究平台和基地。
基地是科研機構,也是供遊人觀賞的景區,小熊貓繁育遭遇一些挑戰。在動物學上,小熊貓和大熊貓都屬於食肉目,雖然他們吃竹子、竹筍等雜食,但育幼時仍具有食肉動物特性,比如受到驚擾、聞到異味、聽到異聲等,有可能吃掉、咬死幼崽等。“小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將利用直接觀察和實時視頻監控系統,了解影響小熊貓種群特徵、動態變化的因素,研究如何改進人工補食技術,調整群體結構和食物供應等管理對策,提高小熊貓繁殖率。


小熊貓繁育,還面臨疾病防控難題。“動物疾病‘防重於治’,犬瘟熱等疾病一旦爆發,很難救治。”“小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將對以小熊貓為主的野生動物的營養性疾病、流行性疾病進行長期監測、監控,掌握致病機理以及發病規律,探尋防治措施。
基地已模擬原生態環境,建立了植被豐茂的小熊貓獸舍。“小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將開展小熊貓繁殖生物學和生態學研究,掌握更多小熊貓生物信息,使人工獸舍的模擬更接近原生態環境,包括植被、巢穴、伴生動物的引進等。基地將來還可能引進小熊貓的伴生動物川金絲猴,讓小熊貓生活得更自然、更快樂。
動物種群規模如超過環境容量,將面臨“種群壓力”,動物將自動調整生殖周期,不發情、不產子。專家將對小熊貓活動區域的環境容量和質量進行監測與評估,研究基地小熊貓的種群特徵等。與此同時,專家們還將開展小熊貓種群遺傳管理,建立和完善小熊貓譜系的技術體系,最終建立中國圈養小熊貓譜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