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殺人香

嚇殺人香

嚇殺人香,茶名。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 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

名詞解釋

嚇殺人香嚇殺人香
名。洞庭碧螺春

主要介紹

洞庭碧

嚇殺人香嚇殺人香
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 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 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 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殺(煞)人 香’。康熙己卯……撫臣宋犖購此茶以進……,以其 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 奉矣。”
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 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 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殺人’,產 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 茶應是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 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 綠,采於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 該茶歷史悠久,早為貢茶是毫無疑議的了。
自古就是茶中珍品,傳說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採制歷史。據清王應奎撰《柳南續筆》記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當地人每年都要持竹筐前去採摘以供飲用。一次,因其葉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茶者驚呼“嚇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巡撫以此茶進呈,康熙皇帝覺得這個名字太俗,遂改名“碧螺春”。
碧螺春茶因其嬌嫩,沖泡和品欽也與眾名茶不局。一般茶葉是先放茶。後沖水。而碧螺春則不能用水沖泡,。也不能加蓋緊悶,而是先在杯中倒人沸水,然後放進茶葉;略過三四分鐘,芽、葉紛紛伸腰舒展,茶色濃艷,聞之清香撲鼻,令人垂涎欲滴。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吳縣太縣的洞庭山,又名洞庭碧螺春。吳縣隸屬蘇州,也有稱之為蘇州碧螺春。外形捲曲如毛螺,花香果味得天生,素為茶中之萃。
關於碧螺春的歷史,清代王應奎在“柳南續筆”中曾有一段記敘,頗富風趣。《柳南續筆》戴:“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將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因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茶者爭呼“哧煞人香”。哧煞人香者,意思是說這種茶特別香,香煞人,吳中方言也,遂也名是茶雲。自是以後,每值採茶者,不分男女長幼,莫不沐浴更衣,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元正獨精製,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三兩。
己卯歲(公元一六九九年)康熙三十八年,車駕幸太湖,宋公(指巡撫宋榮)購此茶進,上以其名不雅,因以碧螺峰為名,賜題該茶為“碧螺春”。自此以後,碧螺春遂得名,聞名遐邇,流傳至今。
據《清史考》記載,康熙皇帝曾七次南下蘇州,有的是南巡河工,有的是去杭州等地,路過蘇州駐太湖,天池山等地,康熙巡幸到蘇州,蘇州地方官員進獻當地名茶哧煞人香,康熙頗有文采,嫌其名不雅,因以賜題碧螺春為茶名,這是完全可能的,故事情節亦能順理成章。
前人曾有一首贊詠碧螺春的詩,詩日: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見珍。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揄揚到上京。哧煞人香原夸語,還須早摘趁春分。詩中所謂,寓有一定科學道理,特別是:“哧煞人香原夸語,還須早摘趁春分”。早采嫩采是碧螺春的一大特點。碧螺春採得特別嫩,當新芽初展一芽一葉就及時採下,高級碧螺春,不但外形美觀,而且品質優異。正是:
哧煞人香原夸語,還須早采趁春分,
銅絲螺鏇混身毛,花香果味倍生津。
洞庭碧螺春是綠茶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 " 四絕 "聞名。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記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 ”,康熙己卯……撫臣宋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山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 " 嚇殺人 ",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為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采於早春而得名。不論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歷史悠久,早已是貢茶,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了。
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 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 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 平均氣溫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 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 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 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 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 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 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 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 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 秋陽。”
碧螺春採制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 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採, 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制的明前茶品質最 為名貴。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 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高 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 500克乾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 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微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 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 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 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 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采,9—15時揀剔,15時~晚 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