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摜牛

嘉興摜牛

嘉興摜牛是浙江省、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是回族民眾喜愛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後來慢慢演變成嘉興的地方民俗活動。

簡介

嘉興摜牛嘉興摜牛

亦稱“中國式的鬥牛”, 浙江省、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是回族民眾喜愛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後來慢慢演變成嘉興的地方民俗活動。它不同於用紅綢和利劍同牛相鬥的西班牙鬥牛士,也不同於以牛鬥牛的苗族式鬥牛,嘉興摜牛是鬥牛士赤手空拳地同牛斗,把牛摜倒在地上,不傷牛身。被譽為“東方文明鬥牛”。其場面之驚險、壯觀,令人讚嘆。

摜牛活動原在回族聚居區比較受重視,這主要與回族愛吃牛肉、經常宰牛有密切關係。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回回營,居住著近千戶人家,他們每年過宰牲節時,都要宰上百頭牛。每次宰牛都要把牛趕在一起,然後由四五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拿著繩子和木棍,互相配合把牛捆住摔倒。有一次在捆一頭大公牛時,一個小伙子被牛柢傷,不久“無常”了,鄉親們為此很傷心。第二年過宰牲節時,有一個勇敢聰明的年輕人,他眼尖手快,不用別人幫忙,一個人用敏捷的動作把牛摜倒了。鄉親們讚不絕口,廣泛傳說。在他的影響下,以後每年到了宰牲節,有不少精明能幹的小伙子一個個來摜牛。從此以後,摜牛成了回族民眾喜愛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每年宰牲節專門進行表演。後來隨著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發展,逐漸形成一種嘉興民間的傳統民俗活動,而且大多在喜慶節日時舉行。積習相沿,經久不衰,是帶有東方文明獨特魅力的民間遊樂活動。其風情可與西班牙鬥牛相媲美,被稱為“東方一絕”。鬥牛有著嚴格規則,鬥牛士在摜牛表演時,一般都機智靈活,面對觸角似劍、暴跳如雷的大公牛,跨步向前,雙手緊握兩隻牛角,全神貫注,用手臂使勁將牛頭擰向一側,大公牛前腳立刻跪下,隨即用力壓住牛的頸部,通過擰、扛、壓等一系列動作把大公牛摜倒,使之四腳朝天。每逢鬥牛這天,鬥牛場的四周早早擠滿了觀眾,坐的站的,層層疊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便在這時,只聽鬥牛場內外,吹吹打打,鞭炮齊鳴,那是鬥牛臨場。

歷史淵源

元代開始,因為生存的需要,河南等地的部分回族人民遷徙嘉興,在繁忙的勞動之餘,鬥牛以娛,進而演變為節慶、喜事中表演鬥牛助興。據 《嘉興市志》 記載,摜牛是嘉興市回族人民的傳統體育項目,是由生產活動(宰牛)逐漸演變而成,以前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都要表演這一項目,有單臂摔、雙臂摔、肩摔、扛摔等,摔牛的標準分為“失蹄”“倒地”“四腳朝天”三級,以“四腳朝天”為最高級。1954年在嘉興市第四屆運動會上,曾表演過簡單的摔牛,之後這種民眾性傳統體育項目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中國式鬥牛第一人

韓海華韓海華

與“嘉興摜牛”的緣分

韓海華1954年7月生於嘉興回族世家,7歲時隨父習武,9歲時拜上海著名武術家李尊師為師學武藝,後又師從大紅拳傳人王亮臣、“中華武林百傑”大刀李青山,練習心意六合拳、查拳、摔跤、中國式鬥牛等各式武藝。作為回民,韓海華小時候就知道在宰牛前要有阿訇念經,因阿訇是文人,需武士幫助制服那頭牛。而武術和摔跤一直是回民喜歡和擅長的。物換星移,時光流轉,由於從小勤學苦練,20歲時,韓海華膀粗腰圓,力大無比,在嘉興回民習武眾人中脫穎而出。他不僅勤練“鬥牛”絕技,而且在該項目上嘗試表演創新。他將傳統的表演,增加了鬥牛前先走雞步、虎步、龍步——總共有10餘種動物的形態模仿、鬥牛士排打熱身,對牛進行拳打腳踏等環節,將牛逗怒,在牛追逐鬥牛士的過程中將牛摔倒,不僅增加了摔牛難度和驚險,而且觀賞性更強,同時“鬥牛”背景民族音樂的運用、鬥牛士民族服飾的設計製作,使得該項目文化底蘊深厚,觀賞性強,可與西班牙“鬥牛”媲美。

1981年,韓海華入選浙江省體育代表團,參加了在瀋陽舉辦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得到了第一枚金牌;隨後又參加了第五屆全運會及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屢獲金牌。上世紀80年代,他先後創辦了嘉興回民摔跤隊、嘉興市回族武術隊、嘉興市武術隊、嘉興市摔跤隊、嘉興市柔道隊,受聘擔任了嘉興武警部隊散打、擒拿格鬥教官,嘉興學院學生武術協會總教練,向武術愛好者傳授武學。1992年起,他擔任嘉興市武術協會副主席,2007年擔任南湖區首屆武術協會主席,協調、指導嘉興開展民眾性傳統體育和競技體育。目前,“中國式鬥牛”和“心意六合拳”在“嘉興武林”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從2003年至今,韓海華率弟子連續參加了香港國際武術大賽、浙江省國際武術大賽等,獲得了100多枚金牌。2005年,作為嘉興市民間藝術的友好使者,他率嘉興市人民政府武術代表團出訪了韓國。2009年3月4日,在香港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辦的2009年第四屆香港國際武術比賽暨國際健身氣功展示會上,韓海華率領的江南武俠武術團名揚香江,共拿到49枚獎牌。比賽結束後,新派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特別會見了來自家鄉的“武林人士”,在對家鄉的武術發展表示肯定和讚賞後,金庸先生告訴代表團,他正在籌劃一本圖集,準備將韓海華的絕技編到圖集中去,並希望這些絕技更加精益求精、發揚光大。

光榮和使命
因研習武學和摜牛的經歷,韓海華迅速成為電影導演相中的對象,相繼在《少林俗家弟子》《大涼山傳奇》 《國際大營救》洋妞尋師》等30多部影視劇中擔任“鬥牛士”、武術指導和重要角色。他的“中國式鬥牛”、排打功、瘋魔鏟、醉八仙等武術項目還收入了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中國硬氣功》《民族體育集錦》等紀錄片內。韓海華告訴筆者,嘉興摜牛與西班牙鬥牛不同,須有武術內功托底,有摔跤的靈活性,有硬氣功的爆發力。它是憑著勇敢、力量和智慧,赤手空拳與牛搏鬥,靠靈活和技巧的運用將牛摜倒。西班牙的鬥牛很血腥,中國其他地方的鬥牛則大多是兩頭牛之間的互頂,而人和牛都憑力氣比高低的,就要數獨特的嘉興摜牛了。 在嘉興市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下,2007年底,韓海華重新拾起因工作等原因而“疏遠”多年的這項技藝,召入了入室弟子,新收了徒弟,開設了體育學校,開始了武術基礎訓練和嘉興摜牛的文化傳承。他說:“如今,體育和文化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嘉興摜牛同樣得到了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扶持。嘉興地處交通發達的長三角位置,我一直在考慮用自己的‘中國式鬥牛’為嘉興的文化和旅遊做點貢獻,有理由相信,嘉興摜牛不久將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資源和文化資產,挖掘、保護好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能夠豐富文化內涵、打造旅遊品牌,而且對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韓海華給筆者描述了他的夢想場景:

在一個有著古羅馬鬥獸場一樣原始而古樸的空曠場地上,在威武雄厚的牛角聲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各式牛群緩慢而有序地列隊進場並繞場一周后退場,身穿黑色絲絨功夫表演裝的武士們相對而站,表演互相對拍的排打功,隨後剛毅、勇猛、粗獷的鬥牛士出場,經過激烈的人與牛交鋒,最終將牛摜倒………

身著虎服的勇士進行了精彩的“嘉興摜牛”表演,“虎”牛相搏迎虎年,2010年1月29日,市區凌公塘公園成了歡樂的海洋,一群身著虎服的勇士進行了精彩的“嘉興摜牛”表演,喜迎農曆虎年的到來,讓現場觀眾大飽眼福身著虎服的勇士進行了精彩的“嘉興摜牛”表演,“虎”牛相搏迎虎年,2010年1月29日,市區凌公塘公園成了歡樂的海洋,一群身著虎服的勇士進行了精彩的“嘉興摜牛”表演,喜迎農曆虎年的到來,讓現場觀眾大飽眼福

韓海華描述的場景不久將得到實現,筆者在即將動工興建、占地41畝的南湖區體育公園設計圖紙中,看到上面專辟了鬥牛館及鬥牛廣場,並在說明中闡述:以市場化方式推進嘉興摜牛項目的傳承和發展,使之朝著文化旅遊項目產業化方向發展,提高科學認識其價值並保護和利用,達到參與者強身健體、人民大眾娛樂身心和增廣見聞、文化旅遊產業活力發展的目的,把嘉興摜牛這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完美的形式傳承下去。

鬥牛過程

鬥牛勇士們在鬥牛之前先走起了雞步、虎步、龍步——總共有10種動物的形態模仿,這是當年宋朝名將岳飛創立的心意六合拳,是鬥牛士們平日裡用來鍛鍊而此刻用來熱身的。而在隨後的互相拍打時,雖然雙方都站得很穩,細看卻發現各自的胸前都有著紅紅的手掌印——雙方都使出了真功夫。都說牛力氣最大脾氣最倔最難制服,鬥牛士們首先要會武功,有武術內功托底,有摔跤的靈活性,有硬氣功的爆發力,牛就可以被快速制服。

鬥牛開始時牛角吹響開場號,“挑逗士”將一頭披紅戴花的公牛牽進場地,介紹牛的品種和特點,隨後進行挑逗激起牛的興奮;鬥牛勇士和助手上場,先是兩人合演排打功熱身,然後在由四面牛皮鼓擂響的《壯行曲》中,助手接過鬥牛勇士的斗篷後退場;勇士開始表演鬥牛,直到把牛摔倒在地。鬥牛勇士這個獨特的人群具備高雅、勇敢的靈魂,他們將技術和體力、柔美和勇猛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鬥牛士被視為英勇無畏的男子漢,備受各民族民眾的敬仰與崇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