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恚

嗔恚

又作嗔,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基本介紹

又作嗔,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基本出處

嗔恚嗔恚

瑜伽八卷十六頁云:云何嗔恚?謂於他起害欲樂,起染污心,若於他起害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樂。

二解 法蘊足論八卷十四頁云:云何嗔恚?謂於諸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乃至現為過患。總名嗔恚。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嗔恚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