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培倫烈士

喻培倫烈士

喻培倫(1886年-1911年),清末民主革命家,漢族,四川省內江市人。曾專研化學,研製炸彈,組織暗殺團,謀刺兩江總督端方和攝政王載灃均未成功。1911年春,在黃興的率領下隨林覺民、方聲洞等革命黨人攻入廣東督署,被俘後從容就義,時年25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其父一度在宜昌督辦鹽務,因清政府簽訂辱國的“辛丑條約”,憤而棄官為民,在內江經營糖業。他少時聰敏好學、喜好機械。目睹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深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署名為“世界惡少年”。1905年初,成親後不久,即攜弟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東京,先後入警監學校、經緯學校學習。1907年12月卒業於大阪高等工業預備學校,旋入大阪化學研究所,專攻化學。他“深念非科學不能救國”,起早貪黑、刻苦學習。同時還實地考察了日本的洋瓷、火柴、洋燭、製糖等工業。在考察過程中,他製造成功一種安全無毒火柴,為以後研製新型炸藥和炸彈積累了經驗。然而隨著國家日益衰敗,他的科學、實業救國的熱情在一天天減弱。1908年,其弟離開日本回國前往雲南,參加河口起義。他聞信趕到東京為弟弟送行。同年夏天,在東京由吳玉章介紹參加了同盟會,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這時,同盟會總部交給他製造炸藥、炸彈的任務。他在千葉醫科學校藥科學習時,在一次試驗中,不慎引起爆炸,右手被炸斷三指。自此,他總結經驗,決心研製新的安全炸藥。不久,家中破產,接濟中斷。為了不停止試驗,他典當衣物,抵押官費券。終於製造成功一種威力強大而又安全的新型烈性炸藥,並研究成功化學發火、電發火、鐘錶定時發火引爆的各種類型的炸彈。其方法被稱為“喻氏法”,他被同志們尊為“炸彈大王”。1901年夏,受同盟會派遣,同黃復生、但懋辛等人秘密回國赴漢口,準備刺殺清朝北洋大臣端方。由於端方突然改道,未果。同年秋,他又同黃復生、汪精衛潛入北京,準備刺殺攝政王載灃。由於意外事件,事情進行得很不順利。黃、汪被抓捕,他受通緝,逃亡香港,化名王光明、尤國楠。以制洋燭、牙粉、行醫為業,繼續進行革命活動。1910年底,被委任為廣州起義的實行員,專為起義製造炸藥、炸彈。他先在香港環擺花街,後在廣州甘家巷設立秘密機關,日夜辛勞,到起義前夕趕製了300多枚各型炸彈。1911年春,由於購運槍枝彈藥困難,再加上4月8日革命黨人溫生才刺殺了廣州將軍孚琦,官府在廣州採取了戒嚴預防措施,起義被迫延期。接著,起義隊伍內部發生分歧,黃興命起義隊伍撤離廣州,準備以自己一死拼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他堅決反對撤銷起義,同林時爽到黃興處力爭。黃大受感動,當即決定按原來既定日期起義。為了給革命保存學有專長的人材,黃興等人決定他不參加起義,他堅決不同意這個決定,說:“倘須人人留為後用,誰與謀今日之事?!”大家看他這般堅決,只好答應了他的要求。1911年4月27日(農曆辛亥年3月29日)午後五時,廣州起義爆發了。他胸前掛著滿滿一筐炸彈,率先帶領四川籍的同盟會員攻打總都衙門。他炸開圍牆後,從後廳一直打到前廳。接著,又率隊轉攻督練公署。隊伍剛到蓮塘街口,與增援清兵遭遇,鏖戰三個多小時,死傷戰友多人,他身負重傷,彈盡力竭,為敵所捕。在敵人面前,他拒不吐露組織機密。為避免黨人及家屬受牽連,自稱為湖北王光明,並慷慨激昂陳述革命宗旨:“我頭可殺,學術是殺不了的。革命黨尤其殺不了!”臨刑前,他不斷高呼:“頭可斷,學說不可絕!”“黨人可殺,學理不可滅!”他犧牲後,與同難諸同志共72人葬於廣州黃花崗。1912年,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行文指令,以肇造民國元功追贈他為“大將軍”,撫恤親屬,修建專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