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家之犬

喪家之犬

無家可歸的狗。比喻失去靠山,無處投奔,到處亂竄的人。出自《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明·無名氏《鳴鳳記》:“飛鳥依人;今做了喪家之犬。”。在孔子看來,“喪家之狗”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寫照,是一種褒義和善意的比喻;淒悽惶惶無家可歸的人,很有可能安貧樂道、志高識遠,可謂是現實世界的“喪家之狗”;身寬體胖富足優裕的人,很有可能麻木不仁、行屍走肉,可謂是精神世界的“喪家之狗”。

基本信息

成語典故

喪家之犬喪家之犬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sǎng)似堯,其項類皋陶(gāo yáo),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現代漢語譯文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獃,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詞語解釋

郭:城牆

或:有人

顙:前額

要:通“腰”

累累:(léi léi)疲憊的樣子

然哉:確實是這樣

喪家狗的理解:

1、無家可歸的狗

2、辦喪事人家的小狗,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沒有人理它。

3、失去雙親的一條狗。

詳細釋義

無家可歸的狗?——《世家》和《家語》都說孔子欣然接受了“喪家之狗”的稱謂,《外傳》甚至載孔子不敢當和唯獨辭“喪家之狗”的稱謂:“汝獨不見夫喪家之狗歟……顧望無人。(丘)意欲施之,上無明王,下無賢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強陵弱,眾暴寡,百姓縱心,莫之綱紀。是人固以丘為欲當之者也。丘何敢乎!”喪事人家無暇照看狗,所以狗環顧四周,無人理會,因而很失意。禮崩樂壞、王道凌遲之際,人們屬意孔子,希望他能救世,正如儀封人所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子雖立志於此,但處處碰壁,因而也很失意,恰如“喪家之狗”一樣。但他很謙虛,不敢當人們對他“喪家之狗”的稱讚,這和孔子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的道理是一樣的。在孔子看來,“喪家之狗”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寫照,是一種褒義和善意的比喻;淒悽惶惶無家可歸的人,很有可能安貧樂道、志高識遠,可謂是現實世界的“喪家之狗”;身寬體胖富足優裕的人,很有可能麻木不仁、行屍走肉,可謂是精神世界的“喪家之狗”。放棄崇高理想而委身醜陋現實的“喪家之狗”是可恥的;守護精神家園而拒絕與世偃仰的“喪家之狗”是值得讚佩的——這正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也正是人們之所以千古傳誦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和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原因。孔子周遊列國,顯然並非無家可歸所致,至於喪家之犬則為後人望文生義,以訛傳訛之故。明顯不符典故

喪家之犬喪家之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