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紅豆杉

喜馬拉雅紅豆杉

喜馬拉雅紅豆杉是西藏特有的珍稀植物,屬國家三級瀕危保護樹種,是一種珍貴的觀賞樹種,其珍貴奇特的藥用價值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關注,它所含的紫杉醇對癌症有良好的療效,對糖尿病、冠心病等有一定的療效,套用開發前景可觀。喜馬拉雅紅豆杉生長緩慢,野生資源的自然增長無法滿足需要,尋求人工獲得紅豆杉資源的途徑越來越重要,吉隆縣在試種的基礎上將加大喜馬拉雅紅豆杉的種植規模。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喜馬拉雅紅豆杉是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植物。因產於喜馬拉雅山南海拔2600—3400米的吉隆溝,秋天結有豆大的紅果而得名。當地藏族民眾稱為“勝克薪”,是中國稀有的紅豆杉的一種,瀕臨滅絕。

現狀

瀕危種。該種是喜馬拉雅山的特有種類,在中國僅產西藏吉隆,數量極少。若砍伐或不採取有力保護措施,在我國有絕跡的危險。

地理分布

喜馬拉雅紅豆杉在我國僅見於西藏吉隆海拔2800~3100米地段的林中。阿富汗尼泊爾也有分布。
2008年10月,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林業部門在發現大關紅豆杉之後,相繼又發現了國家重點保護的一級野生植物——喜馬拉雅山紅豆杉。在大關被發現的喜馬拉雅山紅豆杉分布區是一個崇山峻岭,四面高山呈放射開放性的山系

生態和生物學特徵

喜馬拉雅紅豆杉分布區的氣候特點是夏溫冬涼,四季分明,冬季有雪覆蓋。年平均溫10左右,最高溫16-18,最低溫0,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平均濕度50-60%。能耐寒,並有較強的耐陰性,多生於河谷和較濕潤地段的林中。
喜馬拉雅山紅豆杉主要零星散生在東坡和南坡,極少數分布在北坡。在大關縣林業部門調查中發現,位於海拔1600m—1700m的喜馬拉雅山紅豆杉與香榧、殼斗科的櫟類、栲類、青岡類、胡桃科的野核桃、禾本科的筇竹、刺竹、木蘭科的含笑等植物混生,呈散生零星分布,多為亞優勢木;在海拔1750m以上多與筇竹、刺竹、野核桃、五加科的黃毛楤木等植物混生,為上層優勢木。
喜馬拉雅山紅豆杉生境土壤多為黃棕壤、黃壤和腐殖土。根據多年調查測試喜馬拉雅山紅豆杉生長周期長,生長緩慢;1年~2年生幼苗較耐陰,幼樹後期趨光性強,是一種典型喜光樹種。

形態特徵

喜馬拉雅紅豆杉喜馬拉雅紅豆杉

喜馬拉雅紅豆杉是常綠小喬木和灌木,具開展或向上伸展的枝條;樹皮淡紅褐色,裂成薄片脫落;小枝不規則互生,淡綠色,後變淡褐色或紅褐色;冬芽卵圓形,芽鱗覆瓦狀,基部的芽鱗通常三角狀卵形,先端急,脫落或少數宿豐於小枝基部。葉螺鏇狀著生,不規則二列,線形。
通常直,長1.5~3.5厘米,寬約2.5毫米,先端有突起的銳尖頭,上面光綠色,中脈隆起,下面2條較綠色。
雌雄異株,球花單生葉腋;雄球花圓球形,具多數螺狀排列的雄蕊;雌球花幾無梗,上端生了1具有盤狀珠托的胚珠,基部圍有數枚覆瓦狀排列的苞片。種子當年成熟,堅果狀,柱狀長圓生於肉質、紅色、杯狀假種,長約6.5毫米,直徑4.5~5毫米,微扁,種橢圓形。

價值

生物學價值

喜馬拉雅紅豆杉在吉隆縣人工培育成功喜馬拉雅紅豆杉在吉隆縣人工培育成功

喜馬拉雅紅豆杉為喜馬拉雅山區的特有種,對研究植物區系及紅豆杉屬分類,分布均有科學意義。
喜馬拉雅紅豆杉木質堅硬細密,韌性好,耐水溫,耐磨耐腐蝕,不曲翹變形,作雕刻、家具、造船用材。種子榨油,供制肥皂及潤滑油。

醫藥用途

喜馬拉雅紅豆杉的葉、技及莖皮可入藥,均含有二萜類化合物,即紫杉寧(Taxinine)、紫杉寧A、紫杉寧H、紫杉寧K、紫杉寧L等,另含有坡那甾酮A(Ponasterone)、蛻皮甾酮(Ecdysterone)、金松雙黃酮(Sciadopitysin)。嫩枝所含的紫杉鹼(Taxine)對動物小鼠的腹水癌細胞,有輕度抑制呼吸作用。莖皮含有抗白血病和抗腫瘤作用的紫杉酚(Taxol)。心材含紫杉素(Taxusin)。此外,紅豆杉葉(二錢)水煎服,可治糖尿病、腎炎、浮腫及小便不利等症。

保護措施

目前應砍伐,保護好所在地的自然植被,建議枯吉隆建立自然保護區,或由林業部門重點保護喜馬拉雅紅豆杉、喜馬拉雅長葉松、長葉雲杉等。
喜馬拉雅紅豆杉屬珍稀植物。並開展繁殖試驗,擴大種植。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種胚休眠期較長,採種後必須在低溫下用濕沙層積貯,春季播種,用扦插法亦能繁殖。
2008年以來,吉隆縣林業局在吉隆鎮幫興村苗圃內進行喜馬拉雅紅豆杉枝條扦插育苗,插條約1萬株,成活率達50%,且長勢較好,人工培育工作初見成效。
吉隆縣紅豆杉是小到中等尺寸的常綠喬木,有紅色的漿果(種子被假種皮包著),主要分布在吉隆鎮海拔2500米至3300米的朗久村、吉匍村等地陰、冷、濕的溝谷地帶,資源較為豐富,經調查有3萬餘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