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理論

喚醒理論,解釋個人活動空間大小與情緒變化關係的理論。該理論是由英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貝里尼提出,在長期的考察發現了,當個體空間縮小時,人會感到不便或困難時,就會產生攻擊行為。喚醒的偏好水平是個體行為的決定因素,過高和過低都將導致不好的表現。

喚醒理論(arousal theory):
又譯激發論。環境心理學中一種解釋個人活動空間大小與情緒變化關係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個體活動空間逐漸縮小時,其喚醒水品隨之上升。當個人活動空間縮小使之感到不便或困難時,就會產生攻擊行為。
喚醒理論:這是英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貝里尼提出的。貝里尼在對人的感覺經驗進行考察時發現,人對新奇的刺激的感覺,是隨著刺激的重複出現和歷時的長短而展開的,刺激重複得越多,時間越長,感知表象的新奇性就會逐漸降低。人在審美活動中獲得的愉悅是由這樣兩種“喚醒”引起的:一種是“漸進性”喚醒,即審美情感的緊張度是隨著感知和接受的過程而逐步增加的,最後到達度的臨界點產生愉悅體驗。另一種是所謂“亢奮性”喚醒,就是情感受到突發的衝擊迅速上升到達頂點,然後在“喚醒”下退時獲得一種解除緊張的落差式愉悅感。
喚醒的偏好水平是個體行為的決定因素。一般人偏好中等喚醒水平,導致最佳喚醒。過高和過低都將導致不好的表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