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哪·阿倫特

內容介紹

“我”畢業於著名大學中文系,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時刻感到飢餓,研究生畢業了看上去還是一個小女孩。經過一番與男人有關的折騰,“我”和一個飽受挫折看上去很老的男人一起來到上海.住在一個地洞裡。“我”先後做過教師、記者、編輯,每次都乾不長。最後“我”放棄一切幻想,等待下一次失業。
本書是一個1970年代後期生人的作者的肉體史和心靈史,她想說——愛情和性是血腥的;背叛是人的本性之一;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消失;貧窮傷害著我們,哪怕貧窮消失之後。
我喜歡作者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嘶叫聲,那聲音讓我相信她的痛苦和力量。
這是一部狂野的傾訴式小說,傾訴的核心是一個灼熱的、焦慮不安的身體,是一顆嚮往自由的叛逆心靈。作品洋溢著既自戀又自殘的情緒。對身體感官性愛的描寫熱情、放縱,甚或有點神經質。但與人物異常匹配,可謂是天衣無縫。
如果說盯著自己的影子打轉兒不會是好的作品,那么本書卻是個例外。由於作者超常的敏感,其文字的質地非常絢麗,也非常獨特,那圍著自己徘徊的影子便也惹人憐愛起來,因此純屬個人的身體史、心靈史就具有了感染他人的力量。
——蘇童
這是一部聰明的小說。作者用一種惡狠狠的情商、兇巴巴的智商展示了其閱人閱世的聰明,其中展示校園生活的部分,以RAP式的“饒舌風格”,雜揉了憤怒與反諷刺、傷神與無奈、暴戾與溫柔等繁多當代青年斑駁渾濁的情感範疇。到了小說的後半部分,情節忽然回歸單一,用小說里的話說,作品後三分之一其實無妨將“敘事之閘、回憶之閘統統拉掉“,只向讀者展示那最為重要的、精彩紛呈的“十五分鐘”,不多不少,“就十五分鐘”。
——黃集偉

作者介紹

阿倫特,工學學士,文學碩士。年齡:不詳,因為時刻都在增加;容貌:不詳.因為時刻都在變化。曾在《小說界》、《佛山文藝》等雜誌上發表數篇小說(註:投稿)。
常常幻想著自己再一次變成隱身人,住在飛機場、吃麥當勞和水果。喝速溶咖啡(因為易於沖泡)、睡睡袋,永遠等待出發。最大的煩惱是不知道“圈子”是一個什麼東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