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與重建

內容介紹本書稿是教育部2008年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20世紀上半期中國鄉村建設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以晏陽初定縣實驗為例》(08JA770011)的最終研究成果。 20世紀20、30年代遍及中國大地的“鄉村建設運動”,即是這一思潮的具體實踐。 科研項目主持2008年教育部社科規劃基金《20世紀上半期鄉村建設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以晏陽初定縣實驗為例》。

內容介紹

本書稿是教育部2008年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20世紀上半期中國鄉村建設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以晏陽初定縣實驗為例》(08JA770011)的最終研究成果。自鴉片戰爭打開中國的國門始,在某種意義上,中國近代史就成了一部社會啟蒙的歷史,從洋務運動而戊戌變法,自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再到鄉村建設運動,國人對西方的認識也日益深化,學習西方的程度也日漸深入,由器物而制度,由制度而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先進的知識分子最終認識到了改造“人”的重要性,開始“走向民間”。鄉村啟蒙因而也就成了近代中國社會啟蒙的嶄新內容。20世紀20、30年代遍及中國大地的“鄉村建設運動”,即是這一思潮的具體實踐。與此同時,不管鄉村建設派是否自覺,他們的活動客觀上也擔負著重組國家與社會的歷史使命。從長時段來看,1850年代至1949年的近百年間,一方面由於上層制度的西化變革與基層社會未變這一現實,另一方面也因為太平天國以來地方勢力日益坐大的局面,中國一直面臨著一個“國家再造”或社會整合的課題。如何動員民眾參加現代國家的重建,重新整合“國”與“民”的關係,實際上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一個大命題。本書的目的,即是要將晏陽初的鄉村啟蒙和改造活動置於這一大背景下,考察其在20世紀的國家與社會重新建構與整合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對晏陽初的鄉建理念及其在定縣的實踐作了較為全面的考察,一方面勾勒了晏陽初鄉建活動的背景,探討了其鄉村啟蒙理念的特色,並較為系統地描述了平教會在定縣的具體活動;另一方面則對定縣實驗與中央政府、與地方實力派以及與當地鄉紳和民眾之間的相互關係作了剖析,重點分析了鄉紳及民眾對平教會的態度,以此揭示定縣實驗成敗的制約因素。

作者介紹

孫詩錦,女,吉林省長春市人,漢族。先後在東北師範大學(2000)、南開大學(2006,師從李喜所教授)獲得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曾在英國伯明罕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機構訪學及進修。2001年至今任教於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2007年晉升副教授。現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專任教師,碩士生導師,中國現代史學會會員。
研究方向
中國近現代社會史、文化史,民國史、近代鄉村社會史。
主要成果
1.《定縣實驗與農村復興運動》,《史學月刊》2006年第7期;
2.《定縣實驗與海外捐助》,《歷史教學》2006年第5期;
3.《晏陽初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4.《平教會與定縣戲劇改良》,《史學月刊》(即將刊出);
5.《20世紀上半期民國鄉村建設思想的域外淵源》,《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年第3期;
6.《試論中世紀天主教會高利貸觀念的嬗變》,《學術研究》2007年第6期等近20篇。科研項目
主持2008年教育部社科規劃基金《20世紀上半期鄉村建設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以晏陽初定縣實驗為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