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堂

民國40年啟明堂於蓮池潭畔建古色古香的春秋兩閣,成為當時全省十大美景之一。

啟明堂

啟明堂,坐西向東,位於風光明媚的蓮池潭西南畔,,地址蓮潭路36號 ,前面以蓮池潭為腹地, 相傳建於1899年(明治32年)原名「明德堂」,在1903年(明治36)才改名為「啟明堂」,主祀武聖關公。 民國40年啟明堂於蓮池潭畔建古色古香的春秋兩閣,成為當時全省十大美景之一。 民國40年啟明堂於蓮池潭畔建古色古香的春秋兩閣,成為當時全省十大美景之一。 民國62年重建為三樓宮殿式建,稱為「東南帝闕樂善社啟明堂」霸窺高聳,雄偉壯觀,形似帝王將相,君臨天下之勢, 主祀文武二聖,也就是文聖孔子和武聖關公。 民國62年重建為三樓宮殿式建,稱為「東南帝闕樂善社啟明堂」霸窺高聳,雄偉壯觀,形似帝王將相,君臨天下之勢, 主祀文武二聖,也就是文聖孔子和武聖關公。 配祀為民族英雄岳武穆、開台延平郡王鄭成功。 配祀為民族英雄岳武穆、開台延平郡王鄭成功。 民國65年後,適逢高雄市的孔廟興建完成,為配合整個蓮池潭風景區的勝景,高雄市政府於民國67年間捐贈五里亭於蓮池潭,而與春秋閣互相輝映,目前成為中外遊客參觀遊覽之勝地。 民國65年後,適逢高雄市的孔廟興建完成,為配合整個蓮池潭風景區的勝景,高雄市政府於民國67年間捐贈五里亭於蓮池潭,而與春秋閣互相輝映,目前成為中外遊客參觀遊覽之勝地。

啟明堂的開基

在日本占據台灣初期,正是日本異俗風靡台灣的時期,文化、民俗、教育、宗教等,都受到了限制,因此教義逐漸沒落,使信徒憂心忡忡,在異族統治的時期,只能有嘆息的份,當時本堂的開堂先賢,謝知翁、陳旺翁等人,每位同志目睹局勢若是,愁思莫解,同至神前擲筊求示,果蒙神真指示:設 置鸞堂,興鸞濟世,普化眾生,以著書立說,弘揚大道真詮,啟悟人心,移風化俗,力挽頹風為己任,因而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創立「明德堂」於陳重三翁之私宅,並奉祀「五公菩薩」為主神,開始訓練鸞扎,飛筆扶鸞,從此創堂諸先賢,不辭辛勞,奉獻心力肩負神聖任務,為啟明開創基業。 置鸞堂,興鸞濟世,普化眾生,以著書立說,弘揚大道真詮,啟悟人心,移風化俗,力挽頹風為己任,因而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 ,創立「明德堂」於陳重三翁之私宅,並奉祀「五公菩薩」為主神,開始訓練鸞扎,飛筆扶鸞,從此創堂諸先賢,不辭辛勞,奉獻心力肩負神聖任務,為啟明開創基業。

更改堂號

光緒二十九年(一九0二),原位於前鋒尾(現今舊城城內)之關帝廟,因故廢墟,本堂諸生不忍神像蒙塵,於是恭迎關聖帝君神像回堂奉祀,同年(月日無法查考),孚佑帝君(呂洞賓仙翁)降鸞,攜帶玉旨宣示:敷賜更改「明德堂」堂號為「啟明堂」,又調任武聖「關聖帝君」為主神,為後來「文武」二聖同祀之基石。 光緒二十九年(一九0二),原位於前鋒尾(現今舊城城內)之關帝廟,因故廢墟,本堂諸生不忍神像蒙塵,於是恭迎關聖帝君神像回堂奉祀,同年(月日無法查考),孚佑帝君(呂洞賓仙翁)降鸞,攜帶玉旨宣示:敷賜更改「明德堂」堂號為「啟明堂」,又調任武聖「關聖帝君」為主神,為後來「文武」二聖同祀之基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