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書畫鑑賞

啟功書畫鑑賞

啟功書畫鑑賞,作者,于樂,趙輝,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於2007-1-1出版。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作者:于樂,趙輝 編著
ISBN:9787501956258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字 數: 270000
頁 數: 191
開 本: 32
紙 張: 膠版紙
包 裝: 平裝
定價:¥48.00

內容提要

啟功先生是當代海內外共同景仰的著名學者,不僅在古典文學、語言文字學、文獻學、文物鑑定、詩詞創作、史學、紅學、宗教等諸多學科里造詣精深、著作豐碩,同時對於中國傳統書畫的創作與研究也獨樹一幟,堪稱一代宗師。
啟功先生在書畫藝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書法藝術上,先生博取眾長,融會貫通,自成一體,名揚天下,被世人贊為“當代的王羲之”;在國畫藝術上,先生的作品畫中有詩,獨具風神,雋永典雅,意境深邃,將傳統的文人畫推向了極致。
仁德睿智的啟功先生和他的學術與藝術成就是一部曠世的奇書,對他的研究實在是一門廣博而高深的學問。我們編寫的這本小書,希望通過我們對啟功先生的書畫所做的初淺賞析,能讓讀者對先生的書畫藝術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引發更多人來做深入研究。

編輯推薦

在書法作品賞析這一部分中,本書選取了啟功先生不同時期、不同書體、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代表作,其中有些從未發表過,非常珍貴。我們在行文中儘可能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全面地向大家介紹先生的書法藝術成就及其相關的內容,包括先生的書法風格,先生在用筆、結字和章法上的獨特技巧,先生的一系列重要書學觀點,先生的學書歷程與經驗以及有關先生的軼聞逸事等等,以便讀者加深對作品的認識與理解。
在國畫作品賞析這一部分中,本書精選了先生的二十五幅代表作。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精湛細緻的創作技法、高雅深邃的藝術境界以及先生對繪畫情感的深刻體味。先生不僅很好地繼承了文人畫的傳統,而且在此基礎上還有所發展和創新,善於以詩文入畫、以書法入畫、以哲理入畫。

目錄

書法篇
第一章 書貴瘦硬始通神——用筆篇
一、鐵劃銀鉤
二、同畫變態
三、“自敘”筆法
四、執筆與運筆
五、好字不擇筆
六、大小之趣
第二章 用筆何如結字難——結體篇
一、“啟體”初探
二、“黃金率”結字法
三、“用筆何如結字難”
四、結體取勢
五、體勢出神韻
六、體勢流轉
第三章 萬花紅紫一齊開——章法篇
一、分行布白
二、參差縱斂之味
三、粗細輕重之韻
四、放縱一筆
五、同字變態
六、偏斜□側取勢
七、楷、行、草三體雜糅後的靈動
八、楷書的章法布局
九、異曲同工之妙
十、輝映成趣呈款識
十一、畫龍點睛現印章
十二、款識與印章的巧妙布局
十三、落款出意趣
第四章 玲瓏八面寫秋深——風格篇
一、格調風情
二、統一與多樣之互動
三、不同風格的成因
四、理念寓風格
第五章 紙上神行手不知——形式篇
一、活潑多變之條幅
二、和諧統一之對聯
三、外放內收之扇面
四、隨意自然之信札
五、豐富多樣之題字
第六章 透過刀鋒看筆鋒——習字篇
一、習書之必由之路——臨刁古帖
二、性之所近擇帖
三、“對症下藥”與“臨帖不像”
四、繼承與創新之互滲
五、“晚愛誠懸竟體芳”
六、練字心得
七、“透過刀鋒看筆鋒”
八、“活”
九、談“好看”
第七章 大化無方四海行——其他
一、初識“刀毫”之別
二、文辭雙美的“論書絕句”
三、自我變化
四、心手相應,心手雙暢
五、“字如其人”
六、嚴謹、認真出傑作
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八、人書俱老,德藝千秋
繪畫篇
第一章 淡墨寫出無聲詩——以詩文入畫
一、白石詞意圖
二、葡萄
第二章 息心無語寫來時——以書法入畫
一、書畫合璧冊之八
二、為黃貴權大夫作冊頁之三
三、為黃貴權大夫作冊頁之十三
第三章 萬物靜觀皆自得——以哲理入畫
一、荷花
二、雲壑高秋圖
第四章 五百春秋共瓣香——以擬古入畫
一、擬元人小景
二、秋江漁隱
三、山水
四、窺園圖
五、雲峰石跡圖
六、水閣吟秋
七、仿石濤山水成扇
八、青綠山水書法成扇
九、仿米家山水成扇
第五章 一枝一葉總關情——以情感入畫
一、萬松圖泥金成扇
二、四季竹石圖
三、□竹
四、枯木竹石
五、松竹
六、竹澗幽深

書摘

十、輝映成趣呈款識
明、清以來,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除正文而外,往往還少不了款識。款識也稱為款字,是附屬於正文的說明性文字。從作品的構成形式上說,正文是中心,是主體,款識只是處於從屬地位、起個烘托作用的陪襯;但是若從全篇章法布局的審美角度來看,款識又與主體正文密不可分,也是整幅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具有平衡整體、協調全篇的功能。款識之於正文,如同綠葉之於紅花,只要處理得當,就能獲得輝映成趣,相得益彰的良好藝術效果。這兩幅作品(圖35、圖36)的款識就很有代表性。
首先,從書體來看,這兩幅字的款識是與正文字型相同的行書。一般說來,款識字型應比正文字型活潑但相差又不能太大。比如正文是行、草書,款識當然也是行、草書;正文是楷書,款識應該是楷書或行楷(一般不用行草)正文是隸書,款識一般用楷書或行楷;正文若是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款識多用楷書而絕不再用古文字。這裡使用行書,其活潑程度與正文相同,故而容易獲得與正文格調上的一致。
其次,從大小來看,這兩幅字款識的大小約為其正文字大小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一般說來,款字除了極個別的為了彌補空白可與正文同大之外,都應比正文小,比例上也沒有定準。如正文只有一字,那么正文與款字的大小差別可以很大。當然,從最通常的情況講,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最合適的一種比例,這個比例,既容易與正文分清主次,具有層次感,又不至於相差懸殊,失於協調。
再次,從位置安排來看,這兩幅字由於正文末行餘下的空白較大,如果另起一行寫落款而留下這些空白,則容易影響幅面的平衡。因此,兩幅字的落款都是接正文之後開始。啟功先生先寫明正文的出處,接下來寫受書者的姓名,且將其位置置於本行列的上端,而將自己的姓名書其下方,表示對受書人的尊重。另外,兩幅字落款中受書人的姓名雖都在本行最上端,但依然比正文低,行末也沒有超出正文,而且這一行與正文末行的間隔比正文的行距也略微小一點,以避免款識游離於正文。由此可見,這些位置安排都是為了使落款既處於次要位置,又能與正文協調一致,與正文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促使整個幅面均衡和諧,主次分明,活潑生動。 P55-5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